浅议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趋向的变化与农村社会发展
路常亮 2012-04-19
论文关键词:甘肃农村 劳动力转移 农村社会发展
论文摘要:伴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的日益扩大,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向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发展性转移、组织化转移、异地转移趋势明显,青壮年劳动力、知识技能型劳动力日益成为转移的主体。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趋向的变化,对农村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影响。
改革开放30年来,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了一系列明显的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青壮年、知识技能型劳动力日益成为转移的主体。甘肃省是一个农村人力资源丰富,但人才资源严重不足的欠发达省份,技术和人才资源不足,一直是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现行的农村劳动力单纯向外转移的模式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过程,实际上已经成为一大批青壮年、知识技能型劳动力流出农村的过程,对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不可忽视的潜在影响。
1青壮年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影响着农村劳动力结构的优化
年龄结构是农村劳动力结构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青壮年劳动力是农村现实的劳动力,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特殊的区域特征,甘肃省的农村劳动力中,具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大部分是青壮年劳动力,缺乏文化科学知识的基本上都是中老年劳动力。而在甘肃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绝大部分是青壮年劳动力。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于2006年就农村劳动力利用情况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调查,有74.30%的村认为本村青壮年劳动力都已外出打工,这个比例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为71.60%、76%和76.40%。另据统计,2004年甘肃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平均年龄为33岁,40岁以下的人数占78.70%,18~40岁之间的农村人口是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体。
甘肃省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不但面临着资金问题,而且还面临着培育新型农民的艰巨任务。如果未来甘肃省农村劳动力持续以这种趋势转移,再加上农村的落后状态对农村青年“跳出农门”心理动机的强化,势必会造成新农村建设中青壮年劳动力不足的局面,造成农村劳动力供给出现结构性短缺。
2知识型、技术型的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进一步弱化了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基础
甘肃省农村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知识型、技能型的青壮年劳动力资源和人才资源是新农村建设的永恒资源。新农村建设是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大批青壮年劳动力流出农村,既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对知识型、技术性劳动力的需求,又会造成新农村建设所需劳动力结构失衡,更不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导致农村劳动力锐减,农村粗放经营日益显现。根据甘肃省庆城县的调查统计,由于该县农村中知识型、技术型的青壮年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失,已经对该县的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一是弃田丢荒现象严重,调查的60个农户中共有耕地面积48.13 hm2,而弃荒面积达3.93 hm2,占耕地面积8.20%;
二是田间管理简单粗放;
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劳动力。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如果不从统筹城乡发展的全局出发,那么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任何举措,都有可能刺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和各类人才更大规模地流出农村,加剧农村的人力资源基础的弱化。
3知识型、技术性的青壮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制约着农村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
尽管甘肃省农村内部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农村经济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农村内部的第一产业基本上还是农村经济的主要产业,现代农业的产业链条还没有形成。对甘肃省而言,进一步调整农村内部的产业结构和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一大批具有现代农业知识和技能的青壮年劳动力,也只有一大批掌握现代农业生产知识与技能的青壮年劳动力现实地从事农业生产,才能为农村内部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应有的基础。如果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和各类人才持续流出农村,势必会造成农村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的缺乏,造成“老、弱、病、残”留守局面的出现,影响农村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大批优秀劳动力被转移后,留下来的老人、妇女等辅助劳动力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对农业科学新技术吸收能力差,农业科学技术推广难度大,使得农业生产停留在粗放经营状态。因此,必须将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同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改变长期以来欠发达地区农村向发达地区输送各种资源和人才的被动局面,防止出现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人才“孔雀东南飞”的局面在农村的复归。 4知识型、技术性的青壮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催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区域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区域内各种要素与资源共同作用的结果。伴随着大量知识型、技术性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甘肃省农村也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虽然不可以说这些社会问题都是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候鸟式”的流出,至少是主要的因素之一。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的动因看,甘肃省农村劳动力已经由生存型转移向发展型转移转变,由于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收入差距,使得农村劳动力大多具有永久迁移到城市并定居的强烈意向。农村劳动力尤其是青年劳动力在农村发展的意愿下降,伴随着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转移劳动力回流农村的数量明显减少。
一方面,造成农村社会发展的资金和管理人才缺乏,使一部分属于农村的资金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流出而流出;另一方面,造成了农村社会女性化、老年化现象明显,农村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如留守儿童问题,夫妻长期不在一起导致离婚率上升问题等。对于在短期内农村自然条件难以改变、资源有限的甘肃省而言,农村人力资源是唯一可以持续开发和激活其他物质资源活力的永恒资源。因此,大规模地组织农村劳动力向省外(异地)转移并不是一条根本性的解决途径,不仅无助于本地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更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结构的优化。
5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年轻化趋势,对农村教育形成一定的影响
近年来,新生代农村劳动力开始转移,第一代农民工的子女开始向城镇转移和流动。与第一代农民工不同的是,新生代农民工离开农村的预期更加强烈,这种状况直接对农村教育形成了消极的影响。
一是对农村普通教育形成冲击,农村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厌学情绪,一些中学生初中毕业就辍学外出打工,新的“读书无用论”在农村也有重新抬头的趋势。
二是对农村成人教育的冲击,由于年轻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使农村成人教育的对象减少,教育内容简单化,局限在外出务工的简单实用技能培训,成人教育离农化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将造成因缘于文化教育差距而形成的城乡差距不仅不会缩小,还有可能拉大。
总之,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趋向的变化,不仅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未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管理模式、政策引导方式以及制度安排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进程中,应该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不断创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模式与体制,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合理分布。
参考文献:
[1]关注甘肃农村劳动力转移〔EB/OL〕.甘肃统计信息网,http//www.gs.stats.gov.cn,2005-08-28.
[2]甘肃省庆城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负效应不容忽视〔EB/OL〕.甘肃统计信息网,http//www.gs.stats.gov.cn,2008-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