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对农村教育发展的挑战
未知 2006-09-01
2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地区差异 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差异既表现在南、北差异上,又表现为东、西差异上。俗话说:“从南往北走,越走越保守;从东往西行,越走越贫穷”。 据2000年统计,各省(市、自治区)按市镇人口比重的城镇化水平排序情况见表2: 表22000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城镇化水平 附图 注:36.09%为当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平均数。台湾地区数字暂缺。 3城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 农村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其发展过程必然会显现出从量变逐步走向质变的发育阶段。 据美国城市地理学家纳赛姆(Ray M·Northam)描绘的城镇化发展的S型曲线,城镇化水平在30%以下,为初期平缓发展阶段;30%~65%或70%,为中期高速增长阶段;70%以上,则为后期平稳发展阶段,与此相对应,工业化和现代化也在向前发展。 在城镇化的初期阶段,是农业社会,主导产业开始由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向第二产业(工业)转化。我国的西南边陲省、区,总体仍处于这个阶段。此时的社会进程基本上是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伴而行,现代化进程开始启动。 城镇化的中期阶段,是工业社会,在第二产业保持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第一产业比重进一步下降,第三产业比重迅速增加,主导产业开始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化。我国东部省、区基本上处于这个阶段。此时的社会进程是工业化推动城镇化高速发展,现代化进程开始加速。 在城镇化的后期阶段,这个国家或地区将进入现代化社会。我国除京津沪3个老直辖市和港、澳特别行政区外,其他省、区都未进入到这一发展阶段。 面对我国农村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势头,以及老直辖市、东南沿海、三北地区与西南边陲省、区间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我国农村教育需采取哪些相应对策,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 二城镇化对小城镇和乡村教育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由于城镇化的加速,在我国县(含县级市)及其以下的农村中,出现了占比重比以往大得很多的小城镇,它与乡土农村(又称乡村)的经济社会发育程度、人口集聚程度以及相应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程度等,都具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对小城镇和乡村教育有不同的要求。 1农村教育布局需做重大调整 我国农村教育历来以行政区划为基础予以布局,这一观念已陈旧落后。远的如“乡办高中、村办初中、小学办到家门口(自然村)”,早已被淘汰;就是“县办高中,乡办初中,村办小学”的格局也受到了城镇化和计划生育后学龄人口减少的冲击。如今,大部分行政村也办不成小学了。 而像北京市顺义区、上海市青浦区、山东省寿光市、四川省温江县等地,结合“二次创业”尽早以“大手笔”调整学校布局,按人口规模和转移趋势规划学校布局,不是按行政建制的乡、村分散人力、财力、物力,而是撤乡并镇或在中心镇重点加强初中校建设,在县城和有条件的中心镇设置与发展高中校,在乡镇或中心村办小学,取得了教育发展的主动权和良好的办学规模效益。 我们在注重教育规模效益的同时,对于那些一时难以搬迁的村落居民子女,也要以实行寄宿制、复式教学以及适当放宽老师配额等形式,保证儿童都能接受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