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的发展

佚名  2009-12-05

作者:黄永天王少文陈朝辉

【摘 要】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要有一支技能、道德和身体过硬的新型农民队伍。而发展新农村体育正是造就新型农民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向小康社会过渡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关键词】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 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 议》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在新形势下分析广大农村地区体育现状,探讨其发展策略,其意义可谓是现实的、深远的。关注新农村体育活动,本质上就是关注农村两个文明的建设。 一、对“和谐社会”与发展新农村体育的理解 近年来,党中央非常关注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生活质量不仅包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还应当包括身体的健康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十余年来,在国家体育总局的指导下,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这只局限于城镇方面,在农村开展得还不够深入。在现在阶段注重新农村体育,也是对和谐社会概念的丰富和发展。体育是为大众服务的,全民运动就要包括体育运动基础差的农村,如果撇开农村体育运动,那么就不叫全民运动、人人运动了。引导新农村体育运动,在解决农村温饱的基础上发展健身运动,发展积极有益的体育运动,对建设和谐社会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我国农村体育的现状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10年以来,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发展迅速,成绩显著。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的新农村体育是低水平、不平衡、基础差、投入少的,还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需求,跟和谐社会还不配套。 (一)低水平 “所谓低水平,就是现阶段我国农村无论是人均体育场地,还是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数以及组织化程度,与城市相比处于较低水平”。从体育场地设施来看,我国现有60余万个各类体育场馆,其中占国土面积的16.5%和人口的39%左右的城镇,占全部体育场馆的比重为79.8%,而占国土面积83.5%并拥有61%左右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却只占20.2%的体育场馆资源(《中国社会体育调查结果报告》)。场地设施的这一分布结果导致“乡村缺乏甚至没有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陈至立,2004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讲话)。农村居民中体育参与者在不同年龄段的比例均明显低于城镇人口,且随年龄增长,差距不断加大。 (二)基础差 据2002年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对全国317个定点村的调查,“只有54.9%的农村劳动力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文盲、半文盲劳动力仍占8.5%”,农民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科学判断新情况的能力不强,普遍缺乏必要的健康教育和公共卫生方面的知识。此外,绝大部分农村与农民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另一方面,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缺乏对科学文明生活方式及个人健康知识的了解和行动。许多农村居民打发余暇时光的方式又称不上健康。当健康向上、生动有益的活动缺乏的时候,迷信、赌博等严重腐蚀人们心灵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占领拥有广阔天地本应大有可为的农村体育文化市场。 (三)不平衡 “城市与农村、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全民健身工作发展不够平衡,特别是体育意识、场地设施、经费投入、科学指导等方面较为突出”(国家体育总局向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汇报工作)。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各类群众文化”,“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这就需要体育部门切实负起责任,认真做好组织、引导工作,努力推动农村体育,丰富农民业余生活,这也是“三个文明”全面建设和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四)投入少 农民穷,首先是农民的人力资本存量较少,而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与各级财政对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与人力资本建设的投入不足有关。目前因病致贫已经成为农村贫困的一个首要原因。在知识经济时代,如果农民的人力资本素质上不去,就注定了他们在市场竞争中会成为低收入和陷于贫困的人群。在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尚不发达和完善的今天,农民的身体素质不高而发病率高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缺乏经费是乡镇开展体育活动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已成为制约农村乡镇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瓶颈。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