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后四川灾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郑洲 杨明洪 敬珊珊 2010-03-28
2.第二产业发展迅速。从表1可以看出,近年来,在阿坝州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发展速度也较为迅速。这首先与阿坝州近年来重点实施了以水电为龙头,以高耗能工业、医药工业、建材工业等共同发展的工业格局有很大关系。随着国家对农村工业发展的投入逐渐增加,工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与带动作用也逐年增加。2006年,工业增加值达到25.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8.7亿元,比2002年增长4.8倍,年均增长55.4%。工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3.2%,成为拉动阿坝州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次,与阿坝州农村加工业快速发展有很大关系。如2000年投资3000万元建设年加工6380吨牛肉制品及副产品生产基地,以及若尔盖万吨直饮牛奶生产线等农村加工业项目。到2006年底,阿坝州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的各类企业达3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州级7家,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7000万元,龙头企业对农户增收的带动作用明显,带动农户2.6万多户。 3.第三产业健康发展。2000年,阿坝州开始重点发展旅游产业,当年共接待游客19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6亿元。2001年,共接待游客24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2.34亿元,来自旅游的税收超过7000万元,弥补了自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财政的巨大缺口,旅游经济取代了"木材经济"。此后,阿坝州加快了旅游产业发展步伐。2006年,阿坝州共接待海内外游客772.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1.8亿元,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40.9万人次,实现外汇收入9700万美元。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州GDP的71.0%,旅游业已成为阿坝州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由此可以看出,地震发生前,阿坝州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农村产业结构逐渐优化。农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例逐年下降,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农民增收渠道单一的格局逐渐改变,农民人均收入得到了显著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1169元逐渐增加到2006年2085元,六年时间内阿坝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几乎翻了一番,这是近年来阿坝州经济发展所取得的一个巨大成就。 但同时也还可以看出,近年来,阿坝州经济能够实现快速发展,是与政府大力投资工业有很大关系。从图1可以看出,近年来,阿坝州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的比重最大。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发展速度也是比较快的,但从发展质量来看,第二产业依然是高投入、高耗能、低产出的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发展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短短的六年时间内,阿坝州就相继投巨资建立了以下工业生产项目,如投资35280万元在阿坝州建设15万吨电解铝工程、投资2127万元建设20万吨水泥厂技改工程等项目。如果仅从短期经济效益来看,这些项目促进了当地经济快速发展,解决了当地农牧民群众就业问题,增加了当地农牧民群众经济收入,然而,从长期社会综合效益来看,这仍然是以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为发展前提,特别是阿坝州作为我国长江、黄河上游的生态安全屏障,切实保护好当地生态环境,其战略地位尤为重要。 四、震后阿坝州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思路(2008-2010年) 地震发生后,阿坝州全州人员伤亡较大,民房倒塌、损毁也非常严重,导致很多人无家可归,基本生活条件都难以得到保障。农村公路、电网、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破坏严重,部分农田和耕地遭到严重破坏,阿坝州农业生产发展举步惟艰。阿坝州工业发展遭到重创,尤其是作为支柱产业的电力企业受损尤为严重,境内130座电厂、256.9万千瓦装机分别有不同程度的损失。目前,阿坝州工业发展基本全面停产。因交通道路遭到严重破坏,通信设施损毁严重,加上余震可能造成的山体滑坡,随时都会威胁游客生命财产安全,因此,近期内国内外游客到阿坝州旅游的游客人数必将减少,作为重要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发展也面临严峻挑战。 面对地震灾后重重困难,不论是当地各级政府与人民群众,还是关心阿坝州经济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都应认真思考地震灾后阿坝州的恢复重建问题。特别是阿坝州作为一个以农牧业生产为主的偏远山区,如何紧密联系实际情况,研究灾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以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促进阿坝州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构建和谐阿坝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笔者认为,在中央政府与四川省政府拟定的重建规划中,在近期(即2008-2010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做好准备工作。 1.积极争取中央政府投入的专项重建资金,抓紧时间完成重大基础设施恢复与重建工作。首先,一定要抓紧时间高水平、高质量建设"都汶公路",打通成都到汶川的陆路快速通道。与此同时,还应抓紧马尔康机场建设,恢复成都至阿坝的空中走道,以期早日恢复阿坝州的旅游产业及其它相关产业发展。其次,在恢复县际公路重建的基础上,重点应建设好农村道路建设,尤其是要加强对乡镇与建制村之间的道路建设,以畅通广大农牧区的人流与物流,活跃城乡经济,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2.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作好县城、乡镇与社区居民居住点的选址工作,特别是对居住相对偏远分散、生产生活条件相对恶劣的农牧民,要充分抓住恢复重建契机,建立相对集中的新型农民生活社区,让他们尽快转移出来,使其生活更加安全和舒适。这既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需要,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在建立集中新型农民生活社区的同时,政府还可集中有限资金配套完成水、电、路及文化生活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尽量降低重建成本。当然,随着新型农民生活社区逐步建立,有助于拉动城镇经济发展,为今后发展第三产业奠定基础。同时随着农民大量转移出来,土地资源可以集中使用,为今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铺平道路。 3.积极争取国家优惠财政与税收政策,优化投资环境,恢复投资者信心,继续推动城镇与农村加工业发展。地震发生后,阿坝州大部分城镇与农村工业均不同程度地受到损失,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将因此受到较大影响。出于投资安全需要,难免会有部分投资者将资金撤出阿坝。此时,政府若不及时采取相应优惠政策措施,这将严重影响阿坝州今后城镇与农村加工业发展。基于此,当地政府应积极出台相关产业发展政策,优化投资环境,恢复投资者投资信心,持续推进城镇与农村工业发展。 4.在近期的恢复重建工作中,还应抓紧时间加强对当地群众各项技能培训,使其成为阿坝恢复重建与发展的真正建设者。无论是当前阿坝的恢复重建工作也好,还是今后阿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好,最终动力来自于当地人民群众。因此,要使他们成为阿坝州恢复重建与发展的真正建设者,就必须加强对当地群众各项技能培训。发展特色农业经济,需要农业科学技术,当然更需要大量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的劳动者;发展旅游经济,更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要使他们在今后阿坝经济发展成就中直接受益,目前就必须抓紧时间加强对他们的各项技能培训。 五、震后阿坝州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思路(2011-2015年) 经过灾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近期准备,为阿坝州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长期目标奠定了基础。笔者认为,要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必须立足于州内自身拥有的各种资源优势,惟有这样,最终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笔者拟提出以下几点调整思路。 1.立足当地农业与气候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初步形成"县县搞特色项目、乡乡办特色基地、村村有特色品种、户户有特色收入"的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格局。如汶川、理县等县应充分利用其独特的气候资源优势,建立蔬菜基地,种植反季节蔬菜,使其逐步成为四川省会-成都市的主要淡季蔬菜生产基地之一;茂县、金川等县在现有水果种植基础上,逐步拓宽水果种植面积,建立特色水果生产基地,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大对外宣传力度,逐步扩大产品知名度,使茂县苹果、金川雪梨等特色水果有国内市场逐渐走向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