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
冷孑兑初 2012-08-06
留守儿童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在广大农村产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打工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16岁以下的孩子,在学龄上一般为小学生和初中生。据统计,我国1.2亿农民常年外出务工经商,或到外地打工挣钱。由此产生近2000万少年儿童留守家中,其中14周岁以下的占86.5%,按全国3.6亿儿童来计算,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而且这个数逐年在增长。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教育存在一些负面的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这不仅严重影响我国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长,而且直接制约我国农村人口素质提高和现代化进程,尤其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公正、和谐社会的实现,亟需社会共同的关注才能全面控制逐步解决。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现状
1.心理偏差。留守儿童群体当中出现了较严重的心理危机: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自卑心理加剧,自我封闭,为人处事孤僻不合群,与父母的疏离隔膜感增强。
2.性格缺陷。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脾气暴躁,逆反心理重、有的出现暴力倾向,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稍不顺心便大发脾气,叛逆、怨恨。
3.学习困难与注意缺陷。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必要的监督和关爱,学习主动性低,再加上祖辈们大多文化水平偏低,其家庭作业往往很难得到及时辅导,普遍对学习兴趣不大,导致学习自信心较低。另外,因为心理孤单以及对父母的思念,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不能全身心集中于学习,久而久之,便会感到学习压力增大从而厌学,导致成绩下滑,有的甚至产生辍学的念头。
4.耐挫力差。留守儿童在面临自身不适或者困难时,往往无所适从,不知所措,表现为行动迟缓,意志力不强。在受到挫折时,有4.7%的孩子感觉生活没意思,甚至有0.5%的人产生过自杀念头。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1.加强家庭教育
一是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和育儿理念,有意识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二是要协调好外出务工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一般说来,父母双双外出,对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发展影响比较大,但如果父母中的一方在家则影响小得多。因此,在外出务工时,如果孩子已经上学,最好夫妻俩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与生活。父母迫于生计,需双双外出务工时,应该找一个合适的监护人。三是要建立亲子沟通的渠道。首先是父母与学校经常联系,掌握孩子的动态,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及时地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其次要与监护人保持经常联系,着重了解子女的心理状况。父母可以通过书信、电话、视频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真正关心子女的成长,让孩子感到父母虽在异地,但父母的爱随时陪伴着他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节假日,回家探亲,或者把孩子接到打工地,与父母同住,加强亲子间的交流与沟通,了解孩子的需要,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其三是要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在沟通时间上,最好做到每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视频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
2.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针对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一是要建立关心留守儿童工作的组织,全面负责学校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二是要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和监护人、托管人联系制度。详细记载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托管人的通讯地址、联系电话,记录他们的思想、品行、学习和生活等个人情况,使教师能有针对性地掌握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
开设亲情电话,向留守儿童及其家长、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公开校长、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电话号码,加强学生、家长、 教师三者间的联系交流,有条件的地方可开设专线电话或电子邮箱。三是要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留守儿童谈心制度。教师定期走访留守儿童家庭,帮助解决教育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学校每月定期召开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座谈会,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四是要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制度,在农村学校要配备专业心理教育教师,开设心理课程;配备心理咨询室;或聘请心理专家,开心理专题讲座;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以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并引导他们度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他们健康、和谐发展。五是建立教师“代管家长制”。 即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教师代行家长职责,从学习到生活全程负责,学校做好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帮扶、教育和管理,为外出务工农民解决后顾之忧。班主任为留守儿童的代管负责人,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代管到人。“代管家长”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使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多了一些嘘寒问暖,在学习上多了一些帮助辅导,在情感上多了一些交流慰藉,使家庭职能缺位的孩子有了较好的教育补偿,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和谐的空间。六是细化留守儿童的寄宿管理,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吸引他们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中,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让他们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七是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学生的烦恼、焦虑、紧张,往往因人而异,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应通过个别咨询,对个体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要随时随地观察留守学生的心理动态,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对症下药。可以进行个别交谈(电话咨询、“心理咨询室”或“倾诉信箱”),也可以通过写日记、周记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八是真情关爱,三个优先。首先,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学校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对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留守儿童要继续激励他们,多为他们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对一部分习惯不好的孩子,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更需要老师付出耐心和爱心。不放弃、不歧视,最大限度地争取家庭教育气力,督促好孩子学习,引导孩子做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其次,生活上优先照顾。老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留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指导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第三,活动上优先安排。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
3.完善社区管理职能
社会环境对留守学生的成才也具有重要作用。留守学生因缺乏父母的有力监管,极易被社会的不良现象所诱惑,加之他们自制力差,必然会养成很多不良习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农村各级政府应把留守学生教育纳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范畴,广泛开展文明家庭、优秀家庭成员等评选活动。通过身边鲜活的好人好事,树立典型,以点带面,不断辐射,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对留守学生的教育保护也十分重要。农村妇联组织要把留守学生的教育作为重要职责,村组社区组织应加强对辖区内留守学生的治理,并为他们学习、生活、娱乐提供方便。如建立图书馆、图书角、文艺宣传队等,社会上的营利性游戏厅、网吧不得向留守学生以及其他未成年人开放。同时,有关部分还应建立留守学生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加强安全保护。社区的家长学校和村级组织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转变家长的错误认识,指导家长外出务工期间和孩子的联系。农村基层组织应在管理机制上督促家长关注留守儿童的道德建设,与家长签订儿童道德建设责任状,实行预警制和失范追究制。建立农村社会化的未成年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基层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相关群众性组织,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起到沟通家庭、学校与孩子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解决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对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融合。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成长问题是当前中国农村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关注、参与,更需要学校教师积极参与,齐抓共管。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留守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让我们把爱的目光投向那些缺失亲情的留守儿童,使他们能在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促进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