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试论儒家法律思想的价值及启示

李丽萍 全艳丽  2013-03-30

论文摘要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时期,中国逐步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使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活跃起来,尤其是在政治方面和法律思想方面。这一时期,形成了众多的思想派别,如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等。各个学派都以自己独特的思想见解影响着当时的社会和以后的历史,而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儒家。儒家法律思想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改造,逐步演变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法律思想的核心,长期影响着封建社会与法律相关的各种活动。

论文关键词 儒家 政治 法律思想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改进和发展中国当今的法制是不可或缺的。而要完成这一目标,仅仅就事论事是不行的。必须结合实际,批判的继承中国传统的优秀法律思想和法律文化,尤其是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法律思想。吸收其中的优秀部分,摒弃落后的、错误的部分。只有从经过几千年积淀的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特别是儒家法律思想中吸收营养,才能真正的促进当今社会的法制建设朝着更加稳定和优秀的方向发展。

一、儒家法律思想概述

(一)儒家法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儒家法律思想是由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创立,孔子时期的法律思想,主要体现为“仁”、“礼治”和“道德教化”,主张“德主刑辅”。其中“坚持礼治,宽猛相济”是孔子法律思想的核心。孔子认为刑罚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惩罚犯罪的人,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惩罚犯罪来消灭犯罪,最终达到消灭刑罚的目的。 孔子之后,是由儒家的又一位代表人物——孟子对儒家法律思想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孟子的思想是在孔子的法律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他的思想以“仁政”为核心。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有的人之所以会去干坏事,不是因为他天性是恶的,而是因为他没有去努力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善良一面。他在此基础上提出,统治者不能只用残暴的武力方式来统治人民,而是要从善的方面出发,爱护人民,关心人民,以德服人。 战国后期的荀子是儒家在这一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在孔子和孟子思想的基础上,融合其它思想学派的思想,进一步的发展了儒家法律思想。他的思想主张概括起来就是“隆礼重法”。他认为,礼是封建统治阶级能够巩固自己的政权进而实现统一其他国家这一目标的根本保证,这是其继承了前面思想家的主要思想的体现。他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对这种恶如果不加以限制,那么人们就会犯罪。因此统治者要通过法来限制人们的这种恶,通过这种引导来使人向善,从而达到防止犯罪的目的。 到西汉时期,儒家法律思想逐渐被重视。尤其是到后来,经过董仲舒对前代儒家法律思想的总结,提出的一系列思想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认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董仲舒的法律思想主要表现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和“三纲五常”思想。 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这些思想,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得到了统治者的认可,使儒家法律思想成为了以后各个朝代的法律思想的核心。 (二)儒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礼治思想。礼治思想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整个发展过程,各个时期思想家们的主要思想都是在“礼”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儒家思想认为,社会不是平等的,是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最典型的代表理论就是“三纲”、“五常”的提出。 2.德治思想。儒家提倡“德主刑辅”,主张以刑辅德,重视道德教化。他们认为在统治国家的过程中,应当坚持以德治为主,以刑罚为辅的治国策略。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孟子主张“以德服人”以及荀子“明德慎罚”的思想都是强调德治的重要体现。 3.人治思想。孔子的人治思想首先是“人存政举,人亡政息”豍。他认为,政事的兴废,取决于统治者是否贤明。其次是“身正令行”,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豎。他强调要重视自身的修养,要遵守政令,尤其是统治者,要带头遵守礼法。 二、儒家法律思想评析 从儒家法律思想的发展过程和主要特征中,我们不难看出,儒家的法律思想中有许多积极的、正面的观点,但同时存在着落后和消极的观念。我们应当辩证的来进行评析。 (一)儒家法律思想中的积极因素 儒家的法律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礼治”为基础的人伦思想。儒家法律思想强调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维护家庭的稳定。“亲亲相隐”是儒家的重要法律思想,它的意思是亲属之间,尤其是父母子女之间是有血缘关系联系的,这种与生俱来的亲情关系是不能被割裂开的,因此允许亲属之间隐匿违法犯罪行为,不相互举报。 2.重视“德治”。这种德治思想要求提高统治者的素质,这是非常重要的,统治者的自身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的治理国家,维护国家的稳定。同时它还强调道德教化,用道德的力量去感化人民,要“慎法”即在使用刑罚的时候要审慎,要做到“罚当其罪”,反对滥用刑罚。 3.“民本”思想。孟子曾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豏荀子说:“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豐足见他们对这一思想的重视。他们反对统治者们横征暴敛、实行暴政。 4.“礼法结合”的思想。儒家法律思想中虽然重点在强调“礼”的作用,但并没有忽略“法”的意义。认为在“礼”教化不了的情况下,就可以用法来进行惩治。同时,“礼法结合”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防范于未然”,提前通过教育来防止违法犯罪的发生,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二)儒家法律思想中的消极因素 儒家法律思想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维护封建统治,所以它的所有的法律思想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有其落后性和消极性。 1.儒家法律思想的等级观念严重。“三纲“、”五常“思想就是等级观念的极致体现。君臣关系、夫妻关系、父子关系都要按照相应的等级制度来调整和约束。 2.过分强调人治,忽略法治。“有治人,无治法”豑、“为政在人”这种极端思想过分的夸大了统治者的作用,是为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服务的,是给封建统治者们的统治寻求理论依据。由于这种过分强调人治的思想,致使统治者们权力不受限制和监督,法律也就是统治阶级个人意志的体现,最终导致君王的意志完全凌驾于法律之上,法律变成了他统治人民的工具。 3.过分强调德治,忽略法治。儒家希望用完全的道德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采用法来规范人的行为。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而且道德是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来衡量的。因此在实行的过程中,个人的主观意志较大,从而导致滥用道德标准,而最终会造成社会的混乱。

三、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2011年已基本建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已经做到了“有法可依”,法制建设总体上正在逐渐完善和成熟,而且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大进步也极大的促进和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但是从“有法可依”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的法治在普法、执法、司法和的许多具体方面和细节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在普法方面,公民的法律意识总体上仍然淡薄 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法律出台,但是公众的法律意识并没有相应的随之增长,对这些大量的法律法规,公众很少去关注和了解。况且,现在的法律条款,很多都是用专业术语来表达的,对这些晦涩难懂的术语,专业的法律人理解起来都有难度,更何况是普通的民众。这就造成了民众的法律意识淡薄,甚至很多人连基本的法律常识都不懂。当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不懂得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再者,国家的普法工作还不够具体和落实,在普法方面更多的是法律法规和法律条款的宣传,重理论,轻实效。 (二)法律监督体制不够落实 法律是否得到实施,执法、司法工作是否真正落到实处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依靠监督。目前,中国虽然确立了相应的监督体制,也正在日趋完善,但是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问题。法律虽然规定“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其它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独立并没有完全做到,行政权干预检察权的情形仍然存在。 (三)在执法方面,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已经演变成了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在具体执行法律的过程中,许多执法人员怠慢松懈,衍敷了事,不讲实效。对中央和国家的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并没有真正的贯彻执行。 (四)法律工作者们的腐败问题比较严重 执法、司法的工作人员们本应是公平正义和人民合法权益的维护者、践行者。但是,从中国目前许多地方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司法、执法的工作人员贪图享乐、骄奢淫逸。甚至为了自己能够享乐,置人民的利益不顾、视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为无物。 (五)法律工作者滥用刑罚的现象依然存在 当前我国的执法工作总体上虽然是在有效、有序进行的,但是在一些具体和细节上面仍然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的。部分国家工作人员知法犯法,甚至为了维护私利而公报私仇,严重损害了国家法律的权威性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形象。 (六)执法者在执行法律的过程中,过分的强调法律的作用 有些执法者一味的只是死板的运用法律来解决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忽略了人类自身所与生俱来的一些人伦感情,这是非常不可取的。

四、儒家法律思想对我国现代法治建设的启示

儒家法律思想的形成是长期历史发展和演变而来的结果,这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虽然他具有一些封建的特征,带有一些消极的因素,可能与现代的一些法治要求存在着冲突,但是我们并不能就因为这些而否定儒家法律思想中的合理、正确的部分。在以后的法治建设中,仍然要继续借鉴优秀的儒家法律思想。 (一)借鉴儒家法律思想中的民本思想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国家重视人民的力量。因此国家应该采取各项措施加强对人民的普法工作,只有广大人民的法律意识得到了提高,国家的法律才能够真正有效的得到贯彻和实施。现在国家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是与儒家法律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一脉相承的。 (二)重视德治 儒家思想强调德治,包括重视对人民的道德教化,加强统治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审慎的使用刑罚等方面。 1.对人民进行道德教化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现在,中国的普法工作面临许多更加复杂问题时,用更加温和的、用更加民主的道德教化,提高人民的法律素质和法律信仰,有利于法治建设更好的发展,有利于普法工作的顺利进行。 2.“德治思想”对于执政者而言,要求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尤其是树立法律至上的信念。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践行国家法律,以身作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国家,集体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同时,执政者除了对自己严格要求外,还要善于用人、注重选拔人才,尊贤重能。孙中山曾经说过:“治国经邦,人才为急”,任用真正有能、有才的人来适用法律,践行法律,有利于执法工作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将法律真正的落到实处。 3.德治思想还要求在适用法律的时候,必须得当,要做到“罚当其罪”。对于违法犯罪行为不能一味的只是进行惩罚,应当“先教后刑”,这样更有利于保障人权,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总之,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具体的法治建设和法律工作中,要把二者紧紧的结合起来。 (三)重视“人伦”思想 法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保障人性的健康发展。“亲亲相隐”的思想虽然与我们现在实施的法律制度有一定的出入,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忽略它的价值。在现代立法过程中,我们应当适当考虑这方面的因素。适当的允许和理解亲人之间的相互隐瞒违法犯罪的行为,有利于维护家庭的稳定和谐,家庭稳定和谐了,社会也就会稳定和谐。 总之,儒家法律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积淀,其中蕴含着许多值得我们当代社会法治建设借鉴和学习的思想,我们应当重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力量,从中找出对我们现代有益的、有用的部分,为我们的现代法治服务。

五、结语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尤其是在思想方面,是经过我们祖先发展了几千年、积淀了几千年的结果。而以儒家法律思想为核心的法律思想是思想方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其在中国思想史中的地位不容忽视。现今,我们国家正在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要突出我们自身的特色,继承传统的中国古代儒家法律思想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我们应当吸收传统儒家法律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摒弃落后的部分,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服务。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