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


文化与营销漫谈系列二:企业经营中儒家文化的积极影响

爱民诊所的生意之好,是空前的,由于他们是“专科”医院,即只给儿童看病,名气越来越大。但要保证能够当天轮上,通常一大早就要排队,有些郊县或更远距离的患者父母,甚至还要在前一天傍晚赶到。他们睡在车上,排队的凳子放在诊所门口,偶尔早晨才来排队的人由于只看到凳子,就越过去,往前移,由于争执,有时就要通过110来调解处理。相对于很多民营医院或诊所的冷清,他们家的门诊业务为何这么繁忙?大家都说,他们两口是良心医生。与别的医院或医生不同的是,他们的药价相对便宜,并且绝不过度医疗,一般的感冒发烧,几块钱的药就可以解决,就决不多开药,更不“吓唬”家长。由于医术高明,费用低廉,有时甚至劝家长不需要治疗,回去多喝开水等等,以致感动家长,形成口碑效应,诊所名声越传越远,从而达到了今天火爆的程度。有一次在浙大讲课时,顺便去看了胡雪岩故居。胡雪岩曾在光绪四年,为胡庆余堂亲笔跋文“戒欺”一匾,并高悬于厅堂,作为药店店训。“戒欺”匾曰:“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惟愿诸君心余之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予以欺世人……”。“采办

2017-11-23

儒家思想与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运用儒家思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 高校辅导员工作运用儒家思想的必要性 高校辅导员工作运用儒家思想的必要性是由自 身的特点决定的。年轻的高校辅导员自身的思想道 德素质是否过硬,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将产生重 大影响。辅导员的素质主要包括政治思想素质、道 德素质、人文自然科学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作 风素质等几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在诸多素质中 起着主导作用,是首要的素质[1]。儒家思想体现为 一种具有普适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确切地讲,在古 代,中国儒家思想就被理解为人类文明的核心。直 至当今中国,儒家思想仍被视为传统文化的一个不 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普遍运用于我们的工 作与生活。 2.. 高校辅导员工作运用儒家思想的重要性 高校辅导员工作运用儒家思想的重要性是由儒 家思想本身决定的。第一,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 看来,世事要以“治人”为中心,而高校辅导员工作 最重要的就是对大学生的管理与指导,作为辅导员, 首先,应明确学生是整个教育过程的主体,在学生管 理工作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关心和尊重 每一位学生个体差异及所带来的价值理念; 鼓励每 一位学生

2013-07-17

试论儒家法律思想的价值及启示

论文摘要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时期,中国逐步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使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活跃起来,尤其是在政治方面和法律思想方面。这一时期,形成了众多的思想派别,如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等。各个学派都以自己独特的思想见解影响着当时的社会和以后的历史,而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儒家。儒家法律思想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改造,逐步演变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法律思想的核心,长期影响着封建社会与法律相关的各种活动。论文关键词 儒家 政治 法律思想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改进和发展中国当今的法制是不可或缺的。而要完成这一目标,仅仅就事论事是不行的。必须结合实际,批判的继承中国传统的优秀法律思想和法律文化,尤其是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法律思想。吸收其中的优秀部分,摒弃落后的、错误的部分。只有从经过几千年积淀的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特别是儒家法律思想中吸收营养,才能真正的促进当今社会的法制建设朝着更加稳定和优秀的方向发展。一、儒家法律思想概述

2013-03-30

试论社会性别视角下透析儒家文化对我国古代妇女思想的禁锢

论文摘要 男尊女卑的思想自古以来就存在,并且严重的禁锢了我国古代妇女的思想。本文通过揭示儒家文化对妇女思想禁锢的现状,从而分析其对妇女思想的发展产生的不良影响,最后通过社会性别理论的分析来提出解放妇女思想的对策。论文关键词 社会性别 儒家文化 妇女思想作为在中国运行两千多年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它既作为上层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也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伦理行为准则。建构在儒家思想基础上的社会性别制度规定了套“最合法”的两性行为模式。这套理论的推行对两性中的女性造成了心灵和身体上的双重创伤。了解女性在这些压迫中的根源,才能够为拜托这些压迫而进行努力的抗争。一、社会性别理论的介绍社会性别理论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的女权主义运动中涌现出来的。中国是在20世纪90年代在天津开展的“妇女与发展”的研讨班,知道第四次世界妇女代表大会的召开后,社会性别理论才广泛被为人们所接受。 性别即是男女之间的差异,分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生理性别是与生俱来的,不因年龄、种族、财富、地域的影响而改变。而社会性别确是与生理性别

2014-06-09

探析释中学语文教学中儒家道德文化的渗透

【论文关键词】中学语文儒家道德职业道德渗透【论文摘要】孔子关于做人的思想及其价值观:做人要正直磊落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诚信守正。语文教学中儒家道德思想熏陶的途径:以自身高尚的职业道德去影响学生;以儒家经典中的语言话语引导学生;汲取其中的学习方法的精华,为我所用;以课堂为主阵地,使其成为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 中华民族以五千年的道德文化著称于世,儒家和谐思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厚的底蕴和深刻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命脉相传的不竭资源。在今天,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语文教学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教育活动,必须与时俱进,反思过去常规性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应试为目标的教学理论克服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建立一种具有人文性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而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把人培养成有道德、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语文教育活动包含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教学因素。语文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应当主动承担起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力求在学

2013-01-23

关于论儒家道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儒家道德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它庞大的体系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都有透彻的理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儒家道德思想是不可缺席的,它将对我国现代化过程中道德危机的缓解及新道德的重建发挥积极作用。关键词:道德;儒家道德思想;道德危机;当代价值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不同时代与不同阶级,其道德观念都会有所变化。儒家道德思想发源于先秦时期,又经历代大儒阐释,千百年来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从启迪人们自觉立身做人、修身养心,到引导为人父母者积善兴家、教子成材;从劝说为政者“修己治人”、“化民成俗”,到对广大民众“导之以德,齐之以礼”;从对全社会进行积极的道德价值导向,到向人们提出一系列相应的具体行为规范,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民族的精神文明智慧,塑造着我们民族的道德取向,给传统中国人提供了稳定的价值支撑和理想认同,是我们的精神宝贵财富。一、儒家道德思想的主要内容道德的根本宗旨在于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便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立身做人。儒家道德思

2012-11-21

试析儒家教育思想与当代大学生加强品德思想修养的关系

【摘 要】:儒家传统道德思想中的“修身”、“仁爱”“礼仪”、“信”、“义”、“廉耻”、“忠”、“孝”、“自省”、“慎独”等内容。对培养当代大学生基本道德准则、养成遵守日常社会规范的习惯,仍然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将儒家传统道德思想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有利于充实和丰富大学生德育教育内容,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关键词】:儒家思想;大学生;道德中国历史上很多论述说明了道德对做人的重要意义,如“德行者本也” [][1]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德者,才之帅也”[][2],即道德统帅人的才智。1961年陈毅元帅在送儿女学习时写了一首诗:“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尤其难上难,锻炼品德纯。人民培养汝,一切为人民。革命重坚定,永作座右铭。”陈毅元帅教育儿女立德为先,把锻炼品德纯看成培养儿女之根本,让儿女“永作座右铭”。 同样国外的思想家、教育家也很重视道德是做人的基础。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一个人不应该被荣誉、金钱和地位诱惑——去忽视正义和其他德行。”[][3]英国哲学家罗吉尔·培根说“德行使心灵明晰,使人不仅更易了解德行,而且也更易了解科学的真理。”[

2012-06-29

对于儒家思想在中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论文摘要:中学生有思想,也有叛逆的性格。在学生的德育和班级管理中如果采用单纯的说教效果肯定不理想,对中学生我们要采用思想管理。儒家思想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对稳定国家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治班如治国,我们也应该吸收儒家思想的精华,以此来管理班级。论文关键词:儒家思想;中学生;班级管理自汉武帝以来,儒家思想在经过董仲舒的改良后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确立为中国传统的正统思想。作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广泛的流传东亚地区的日本、朝鲜(韩国)和越南等国,对近代西方也曾产生过重要影响。虽然儒家思想的消极因素也对中华民族性格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的确有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因此当今面对儒家思想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治班如治国,在管理班级中我们同样可以利用儒家思想。一、用“大一统、民贵君轻”思想制定班级法规《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大﹐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周天

2012-06-25

试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切合点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能够传入中国并在中国不断发展,进而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之间很多的切合点为其提供了适合其生长的土壤。本文相应选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儒家文化在实践哲学、政治思想与社会理想三方面的切合点进行相关分析。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儒家;社会理想一、注重实践的思想与崇实思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儒家文化在实践哲学上的切合点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重视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实践哲学。它一方面强调实践对于人的认识的决定作用,指出实践既是人的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终极标准;另一方面强调实践对于实现人的自由的决定作用,指出正是实践使自在之物转化为自我之物,使人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马克思主义认为,重要的不在以“批判的武器”“解释世界”,而在以“武器的批判”“改造世界”。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有注重实践的传统,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实践概念,但它所呈现出的力行意识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相似之处。儒家人物大都是力行主义者或重行主义者。他

2012-06-05

儒家八德与企业管理

儒家“八德”哲学理念应用于企业管理,有着不同意义的诠释。孝——企业员工道德行为的基础“百善孝为先”,中国传统文化中把“孝”一直当成是中国人伦理道德的起点。对于何为“孝”,孔子曾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为孝不仅是人们所说的喂养,因为动物也有喂养之举。孝更是一种敬养,是对长辈的恭敬之心。可见,儒家思想所说的 “孝”并不仅是对长辈的赡养行为,而更是衡量个人行为的心理状态最基本的标准尺度。孝敬父母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爱心和有道德的最基本的衡量标准,连父母都不孝顺,就连文明的生活都谈不上,何谈敬业爱业,何谈爱护企业与同事,何谈团结互助,更谈不上尽忠报国的大孝。正象李光耀指出的:“孝道不受重视,生存的体系就会变得薄弱,而文明的生活方式也会因此而变得粗野。”对于企业来说,孝道文化的体现首先表现为要热爱企业,这是作为员工的本份.一个成功的企业,需要员工对企业具有很强的归属感,而这种强有力的归属感则建立对于管理层要拥有关怀、怜爱之心,管理层的孝道文化体现在关心下属、体恤下属,让员工体会到企业温暖。而对于员工而言对上

2012-05-15

浅议儒家传统思想对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之启示

论文关键词:儒家 思政教学 以人为本 因材施教论文摘要: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蕴藏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启迪与借鉴作用。如何从儒家传统教育思想中汲取精华以为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提供方法论上的指导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依据新课程标准,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德智共生的课程,它由师生、教材、课堂和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等诸多要素组成,并以此为依托言近旨远地讲授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以及我国的国情国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常识,其根本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素质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以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常识的为智力支撑,发挥思想教育的德育功能,是思想政治课区别于日常德育工作的内在特性。在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求其社会成员明确政治立场、政治观念、政治行为,还要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蕴藏着

2012-02-10

浅谈发扬儒家德礼思想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论文关键词:儒家德礼思想语文教学质量论文摘 要:本文介绍了儒家思想和中学语文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儒家德礼思想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在联系,提出了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发扬儒家的德礼思想,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为国家的发展培养出具有人文道德情怀的全方面共同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引言:语文教学大纲中曾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说明了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人文教育包括很多方面,但是就中学生而言,语文的学习是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熏陶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所以,文以载道,语文学科不仅肩负着传授学生知识的重担,还要努力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中学语文的教学不仅体现了人文教育,而且毫无疑问,在语文学习中传统文化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和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首推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教育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经历几代人的传承后,儒家思想总结出了一系列的学习和教育学生的方法,对语文的学习,语文的教学,都有着极大的帮助和深远的意义。一、儒家思想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一

2012-02-02

浅谈儒家经典对中学语文教育的价值分析

论文关键词:儒家经典四书中学教育素质成长论文摘 要:以“四书”为代表的儒家经典,是民族文化智慧的体现,“四书”中蕴涵着有益于中学生素质养成的深刻全面的教育思想:重视伦理教育、重视高雅音乐教育、推行“知行教育论”。当前的中学语文教育中对“四书”的学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对上述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从师资配备、教材选编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因此在今天的学习中,语文教育应担负起提高中学生伦理道德的使命,帮助中学生更好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好地彰显语文教育的人文关怀。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儒家经典亦灿烂辉煌。儒家经典中的“四书”含有有益于中学生素质养成的教育思想,是当前语文教育中丰富的课程资源,但是对“四书”的学习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中学生中的教育和学习程度、学习方式、学习效果等,还未见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关注。如何在语文教育中更好地体现“四书”为代表的儒家经典的教育价值,使其有利于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当前语文教育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2012-02-02

关于论儒家民族主义:对批评的回应

十分感谢周濂、唐文明、杜楷廷(David ElstEin)和安靖如(Steve Angle)富有洞见的评论。事实上,我同意其中的大多数评议,但我要讨论一个重要的争辩焦点:民族主义的风险,以及儒家民族主义是否能在减轻那些风险上胜任其职。周、杜和安三位认为,我对儒家民族主义的解释过弱,乃至不能抵御在中国和其他没有自由—民主宪政框架的国家中的危险型民族主义,他们还认为,对诸如言论自由之类的自由权利,需要作出更为有力的捍卫。唐的观点则相反,他认为中国“当下的”民族主义根本不是此类担忧的原因,担忧与其归于现实,不如归于西方对中国的误识。唐更忧虑美国式霸权民族主义:当中国在全球舞台变得更强大,就会以类似的方式做事,他由此建议,儒家民族主义也许更有利于挑战中国和其他地方的民族主义形式。下面我尝试回答这些批评,并希望能够锻造更大共识的“中间路线”得以出现。周濂提醒我们,儒家不能仅仅由其理想来评判,而应审核理想在历史上是如何表明自身的。而儒家的政绩离完美相去甚远。周认识到,以儒家名义所行的,并非总能归于儒家理想,但他也警惕这样一种回应方式:“好的全是儒家的,不好的全是别人家的”。那是

2012-01-21

关于从儒家拯救民族主义

我很高兴以评论贝淡宁《儒家与民族主义能否相容?》一文的方式来阐述自己关于儒家与民族主义的看法。首先必须指出的是,写作结构中“谁对谁说”的问题是我们恰当理解这篇论文的一个关键。贝淡宁凭他在中国生活多年的经验,加上他那种理性而又尽可能同情理解中国的友好态度,对儒家与民族主义的关系做了一个非常卓越的研究,他得出的结论也非常值得重视。但必须明确,贝淡宁的说话对象并不是中国人,而是一些因各种原因关注或关心中国的西方人。换言之,这篇论文的问题意识来自西方,广义上属于“西方人如何看中国”这个话题领域。相对于不在中国生活的西方人,贝淡宁作为一个更有权威的知情者,面对他的说话对象娓娓道来,提醒他们应当充分注意中国问题中的某些特殊因素,并试图化解他们对于中国的某些担忧,打消他们对于中国的某些疑虑。 目前的西方人对中国的担忧有很多,对中国民族主义的担忧与对儒学复兴的担忧混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对中国未来的“可怕”想象。贝淡宁所针对的就是这个关于未来中国的“可怕”想象。尽管关切的角度和焦点不同,对儒家民族主义可能主导中国的担忧在中国国内的文化—政治讨论中也是一种氤氲已久的情绪。如下直接的勾连是能够说明问题

2012-01-22

关于儒家与自由民族主义的张力

二、儒家民族主义与自由民族主义 白彤东在《旧邦新命》里将关于儒家与自由民主的兼容性之观点分为四种类型。第四种类型由那些从他者角度对儒家与自由民主全都加以批评的观点组成,目的在于通过比较和相互批评改进双方的观点。白彤东将自己与贝淡宁放在这个第四种类型里,所以,令人意外的发现是,贝淡宁论证儒家民族主义能够支持自由民族主义的许多特征,尽管这是从不同的前提推论到这些政治观点的。贝淡宁显然没有变成一个自由主义者,但是他正为儒家承认一些基本的自由主义自由权利进行论证,这似乎是对他早期观点的背离。这是否代表他的视角的一种转变,抑或可能是一种言辞上的呼吁,众所周知,部分这些自由主义的自由权利受到当今中国许多人的重视。但是,我对于儒家民族主义是否与自由民族主义如此一致的看法有一些保留,而且我会解释自己关于从经典儒家或者从当代大陆儒家中寻找这些自由权利的实际疑虑。贝淡宁的论证在此似乎更接近于港台的新儒家,而新儒家有时候因为不加批判地采纳西方的自由主义而遭到批评。这样的描述也是不准确的,因为像牟宗三和徐复观等发现了西方自由主义许多值得赞赏的地方,但他们也基于儒家价值观对西方自由主义的各个面向作出激烈

2012-01-22

关于儒家民族主义与混合政体

形形色色的民族主义在当今世界兴盛不衰,既有积极后果,也有消极后果。贝淡宁《儒家与民族主义能否相容?》一文的核心论辩是,儒家民族主义既是可能的又是可欲的;我们确实应该“希望儒家民族主义赢得中国人民的心灵”。贝淡宁认为,儒家民族主义优于他所称的“法家”民族主义或“怨恨式”民族主义,他还认为,信奉儒家的人选择儒家民族主义而不是自由派民族主义,是可以据理辩护的。我大体上支持他的立场,但在本文中,我将对他的论辩提出三点修正。首先,对家、国和天下的各自承诺之间存在着关联,但我相信,此种关系类型最好根据“平衡”与“和谐”来理解,而不是根据一方对另一方的优先性。第二,贝淡宁重要的,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对儒家有着激烈批评,但贝淡宁对于这个问题的回应,以及对于儒家民族主义可能被滥用的担忧所做的反驳,都显得单薄。如果儒家民族主义要有吸引力,它必须要么被放在混合型政体,该政体纳入了对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的强有力保护,而这些权利不是从儒家引申出来的;要么,我们需要为这些权利找到比贝淡宁已经识别的理据都更为强健的儒家基础。 让我们从贝淡宁一段看起来不会引起争议的陈述开始。他说,对于儒家,“随着从家庭延伸到国

2012-01-22

关于自由民族主义之“薄”与儒家民族主义之“弱”

宪法爱国(民族)主义与历史维度之间的紧张,反应在中国大陆的自由主义者身上,呈现出截然对立的两派观点:一派坚定地认同宪法爱国主义,主张彻底否弃历史传统,认为当代中国人公民意识的觉醒,已足以锻造现代社会。另一派则愿意适当地保留历史维度,选择向上推,谨慎者以清帝逊位作为中国宪法传统的渊薮,激进者则干脆由此上溯3000年到西周去寻找中国宪政的古老传统。 前者的问题在于低估了“民族性”的意义和价值,将之斥为莫须有的想象,恰如米勒所说,这种否定国家和文化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联系,认为国家可以仅立于民主原则的基础之上,无需特定民族认同或文化的支持,乃是另一个神话:“这种神话使得自由主义无法理解,为什么少数民族如此执著于建立或保持一个政治实体,一个他们占多数的政治实体。” 单纯主张宪法爱国主义的危险性还在于,正如德国历史学家哈根•舒尔策所指出的,这种在民族上和情感上的“禁欲”会把民族问题留给更阴险的政治势力。后者的问题在于,在选择向历史的维度寻找宪政之源时,总难免有误读历史乃至歪读历史的危险。在一个以解构和反讽为主基调的网络时代,任何的政治神话建构都难免遭遇支离破碎的结局。 自由民族

2012-01-22

试析汉代法律的儒家化及其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摘要: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深层次的,作为中国传统社会诸多王朝的官方意识形态,儒家思想不仅在形式上占据了社会思潮的主体地位,更在现实生活中深入了人们的内心世界,使民众内心产生了对其的认同感、归属感。汉代开启了中国法律儒家化的进程,并且经魏晋南北朝的深化,唐代的完善,最终完成了中国法律的儒家化进程。法律的儒家化表现在很多方面,并且这种倾向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汉代法制是中国法制史上的重要一环,其中汉代法律的儒家化更是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法律;儒家化;中国政治一、汉代法律儒家化的理论基础 法律儒家化“实际上是指儒家思想的法律化,它肇始于汉初。”因此,汉代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儒家思想在律、令、比、法律注释著作、《春秋》经等里面的反映。 汉代法律的儒家化具有以下特点: (一)立法思想的儒家化。汉朝鉴于秦“二世而亡”的教训,建国之初采取黄老之学,与民约法三章,这种做法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于汉初生产力的恢复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黄老之学在带来生产力的恢复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消极弊端,如农民逃避赋税导致的中央财政资金

2012-01-22

关于儒家政治哲学的产生与发展

政”,天下必然大乱。因为,“小人”是远离“道”的,他们的生活仅受动物性“欲望”的支配,而遗忘了对“精神性”的诉求。为了实现“道”,儒家将“礼”作为建构政治合法性的手段,认为人需以“礼”而“定命”,而“庇身”,而“定位”。儒家在对“礼”的意义阐释中,将人之生命价值安顿在“名位”之上。由此,“正名”成为“为政”的根本。儒家“正名”的根本目的在于礼制秩序的重建,而秩序的建构必须要尊“道”、合“道”、护“道”。这既是一个严肃的伦理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关涉到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稳固,关涉到“治”、“乱”这个秩序的根本。在解决了政治如何才能具有合法性问题后,儒家进一步构建出自身政治哲学的本体论。儒家将政治与人性相联系,认为政治始终是人的政治,人是什么样的,必然决定政治是什么样的。孔子首先提出了“仁者爱人”的类概念,并且认为“性相近,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出于建构完整明晰的思想学说的需要,战国时期儒家不再满足于孔子的这一说法,他们试图对人性的善恶做出明确的判断,于是便出现了思孟学派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无论是性善论者,还是性恶论者,都认为人的本性是先验的。秦汉以后

2012-01-18

关于周公“摄政称王”及其与儒家政治哲学的几个问题

说法,肯定了周公摄政称王。但李觏同时指出,成王因周公勋劳之大,命鲁公以天子之礼祭祀周公,则可;如果鲁公世代都享有天子礼乐,则非。因此他批评了鲁国后世僭用天子礼乐的现象。这样看来,李觏肯定的还是《明堂位》篇所讲的周公称王的那一部分。王安石《临川文集》中有《周公》一篇,但并未讨论周公摄政称王之事。在其他地方,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对周公摄政还是肯定的。在《答韩求仁书》中,王安石指出:“管、蔡为乱,成王幼冲,周公作《鸱鸮》以遗王,非疾成王而刺之也,特以救乱而已,故不言刺乱也。”(注:王安石:《答韩求仁书》,《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二,第762页。)《诗经•豳风•鸱鸮》孔颖达疏云:“《毛》以为武王既崩,周公摄政。管、蔡流言,以毁周公。又导武庚与淮夷叛而作乱,将危周室。周公东征而灭之,以救周室之乱也。于是之时,成王仍惑管、蔡之言,未知周公之志,疑其将篡,心益不悦。故公乃作诗,言不得不诛管、蔡之意。”孔疏肯定的是周公摄政之事,但对称王与否没有评说。王安石这里说周公作《鸱鸮》以“救乱”,也是肯定了周公摄政并平管、蔡之乱。 我们认为,王安石没有明确肯定周公称王,与他在北宋时期特殊的政

2012-01-18

关于反思“国民性”:儒家政治哲学与“国民性"论题的产生

摘要:“国民性”论题本质上是对“强国之路”的设想,是以改造“国民性”的方式通达“现代强国”、摆脱民族危机的路径规划,因而首先是一个政治哲学命题。这种思维方式与中国儒家政治哲学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可以说,正是在这一古老的思想的指引下,沿着“立人”而“立国”,“新民”而“新国”的思维定式,“国民性”论题被生产出来。认真清理“国民性”论题与中国儒家政治哲学的关系,对我们反恩百年来的“国民性”论题和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想史有着重要的意义。“国民性”论题是一个贯穿了百年文学史、思想史的重要命题,对这一命题的思考、反省也一直是学界重要的致思方向。但是在众多的相关探讨中,“国民性”论题的生成与中国儒家政治哲学的关系还没有被深入而有效地清理,对二者深层次关联的理解与辨析,却真切地影响着对“国民性”及相关问题的思考,无论是思考深度还是判断的有效性。一、“国民性”问题的浮现与延续戊戌变法前后,对国家积弱积贫之原因的分析开始集中到“国民性”上。1895年春,严复在天津《直报》上发表《原强》一文,认为“国之贫富强弱治乱者,其民智、民力、民德三者之征验也”,直接

2012-01-18

关于儒家政治哲学的悖论

摘要: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学问,儒家主要是一种政治哲学,其目的在于限制王权的膨胀和保障社会的和谐。然而,此种崇高的学说由于其内在学理的悖论,从而使荚好的理想非但难以实现,而且还是专制主义的政治传统得以长期延续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儒家:政治哲学;悖论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但孔子的思想则主要来自周公。与其说儒家始于孔子,毋宁说儒之思想发端于周公。 从周公至现代新儒家,历经三千余年。其间的发展与变化,现代学者或判为三期,或判为四期。愚以为,三千年的儒学,虽有阶段性的变化,但其宗旨与思想模式(或曰思想语法)则是始终如一的:宗旨为”治国平天下”,思想模式则为,内圣外王”。从此意义上说,儒学本质上是一门外王之学,致思的重点在政治哲学。虽然唐宋以后有所歧出,强调心性修为,尤以陆王为甚,但儒之主脉在人世与经世,则应是不争的历史事实。从逻辑上看,似乎“内圣”是前提与动因,“外王”只是,内圣”的结果。殊不知,在儒家特定的思想语法中,前提与动因恰恰是“外王”,“内圣”不过是达成“外王的手段。 从世界历史上看,其他民族在,轴心时代”所产生的哲学或宗教,如佛教,早期基督教乃至希腊哲学,皆为普世性的,

2012-01-18

关于韩国影视中儒家思想对我国影视剧的启示

[摘要]近年来韩国影视剧受到很多中国观众的青睐,原因之一是其中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比较韩国影视,中国影视对儒家思想彰显不足。因此,中国影视人士必须重视并继承本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弘扬,使中国影视彰显儒家思想的文化底蕴,在世界影坛上增强竞争力,在世界文化之林树立自己东方文明古国的新形象。 [关键词]韩国影视;儒家思想;中国影视;比较,启示 韩剧流行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相邻的中国观众为何如此着迷?笔者认为是中韩观众有着相似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韩剧中反映的伦理观念和思想内容与中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同源性和文化根基——儒家文化。 以孔孟为代表人物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其中的“仁”在政治上主张以德为政,以人为本,中庸之道,民贵君轻;在社会上主张与人为善,见贤思齐,讷言敏行-在家庭中,“仁”的含义是齐家、孝悌、感恩。认为与人为善是德的一种表现,即善待自己,善待别人,对待事物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遇事少说慎行,解决问题提倡“中庸之道”。 一、“仁”的体现 韩剧中到处流露“仁”的儒家思想在家庭中的体现,恋人之爱。夫妻之情在韩剧中被渲染

201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