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美国大学职能演变与扩展的文化视角

侯静  2009-02-16

[摘 要]美国大学在其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直接为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职能。美国的主流文化包括宗教文化、共和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它们对美国大学职能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实用主义文化传统是美国大学职能扩展的文化动因。

[关键词]美国;大学职能;文化

Abstract: American universities have established gradually the trinity functions of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ervice in its developing process. The major culture of U.S.A. includes religious culture, republicanism culture and inpidualism culture. They have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functions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 The pragmatism culture tradition is the cultural agents, which the functions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 expand.

Key words:America; university function; culture

近年来,大学职能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因为只有解决职能问题,从理论上明确大学是干什么的,才能谈及该怎么干,大学改革该怎样进行。所谓大学职能即是指以实施高等教育为主要任务的机构——大学,在社会发展中所应该并能够发挥的作用。大学职能既包括主要职能,也包括更加细化的职能。本文主要是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出发探讨大学职能,所指大学职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直接为社会服务。美国大学在其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逐步发展了这三大基本职能,本文试图从文化的视角来探析美国大学职能的演变与扩展。

一、美国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

美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始于1636年成立的哈佛学院。哈佛学院完全是按照英国大学的模式建立的,最初的目标是为社会造就合适的人力,主要是培养教会人士。强调教学而非研究,强调学生而非学者,强调秩序非学问,这些都是哈佛取自英国大学住宿学院的特点。哈佛学院成立以后,其它八所学院(威廉•玛丽学院、耶鲁学院、新泽西学院等)也相继成立。从根本上看,以哈佛学院为代表的殖民地学院是建立在基督教之上的,其基本原型是英国大学的学院。在这种机构里,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为教会和国家服务的经严格挑选的一批基督教绅士。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学而不是研究[1]。总之,人才培养是美国殖民地学院的主要职能。

直到1800年,美国学院几乎完全是本科机构。所谓研究生课程只有当足够数量的学生要求后方能开设。1876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创建,标志着美国第一次有了一所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代表德国大学模式的高等学府。从此,美国研究型大学开始了其发展的历程。19世纪最后25年里,美国研究型大学通过两条途径发展起来:一是创建以研究生教育为重点,以科学研究与人才训练相结合为主要职能的新型美国大学,这种大学以霍普金斯大学的建立为标志,还有克拉克大学、芝加哥大学等;二是把当时已有的仿照英国大学模式建立的大学和学院改造成新型的美国大学,这种类型的大学有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2]。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已有20所左右的研究型大学。1900年美国大学协会(AAU)的建立标志着美国已形成了一个研究型大学群体。从此,科研成为了美国大学的另一大职能。

从南北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高等教育除建立以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为主要任务的研究型大学外,还建立了农工学院,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开始了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过渡的时代。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莫雷尔土地赠予法》。该法案规定联邦向各州提供土地,以资助各州农艺和工艺教育的发展。各州要将新获土地出售,用所得经费建立永久性基金,资助最少一所院校。自1862年莫雷尔法案开始实施到1922年阿拉斯加大学建立为止,美国共建立了69所赠地学院。在诸多的赠地学院中,1868年康奈尔大学的创建具有典型意义,它将大学之门向中产阶级和农民的子女打开,工业和农业教育也成了大学的主要任务之一。1904年,威斯康星大学在查尔斯•范海斯校长的领导下提出了“威斯康星思想”(Wisconsin Idea),这项思想赋予了威斯康星大学一项重大使命——帮助州政府在全州各个领域开展技术推广和函授教育以帮助本州公民。通过教授参加州决策过程,威斯康星大学为州提供了很好的服务,开创了美国高等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先例,使得根据莫雷尔法案创办的高等学校的“服务”职能更臻完善[3](P9),莫雷尔法案的通过和实施,赠地学院的建立,以及“威斯康星思想”的实践,给美国高等教育带来了一场革命。它打破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封闭体制,在高等学校和社会之间建立了有机的联系,使得为社会和国家经济发展服务成为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之一。

二、美国主流文化对大学职能的影响

大学职能与传统文化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教育通过文化的传递来实现。不同民族的文化意识、文化传统通过同特定的国家性质相互作用,就会构成特定的教育价值观,使各个国家由于不同的民族精神、文化传统而呈现出迥然各异的教育价值观,继而影响到大学职能。著名社会学家韦伯曾指出,任何一项伟大事业的背后都存在支撑这一事业并维系这一事业成败的无形文化精神。美国也不例外。美国的主流文化主要包括宗教文化、共和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这些文化对美国各个时期大学职能的变化起着重要的影响。正如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家克尔所说:“在过去三百年中,美国与其他国家相比,整体文化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要更为密切,它们相互结合而发展。”[3](P158)

1.宗教文化与美国大学的人才培养职能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最基本、最原始的职能,其它职能都是由这个原始职能派生出来的。殖民地时期美国大学唯一职能就是培养人才,且受宗教文化的影响很大。九大学院中除费城学院以外,其余都是由各教派创办的。教派创办的学院基本上没有学术自由可言,也从未提出对学术自由的要求,宗教正统观念就是当然的准则。宗教真理由神的启示所证明,不可动摇。如威廉•玛丽学院是一所圣公学院,最初由哲学院、神学院和一所印地安学院构成。学校的宗教性十分强烈,校长和全体教师都须是英国圣公会教徒,校长还是弗吉尼亚圣公会的领导。其培养目标,据其创办者的宣称,是“为教会提供虔奉宗教的受过教育的、具有良好学问和举止的青年,也在印地安人中传播基督教”[4]。耶鲁学院以正统的清教学院而闻名,主要培养教会人员和世俗官员。可见,宗教文化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初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影响着殖民地学院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

2.共和文化与美国大学的研究职能

美国的共和文化是指定型于共和国创建时期的文化的总称,“自由”、“平等”、“参与”和“民主”是共和文化的核心,对美国人民有着特别的吸引力。《独立宣言》就指出,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被“造物主”赋予某些不可让渡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主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5]。美国人对自由平等的不懈追求促使其形成了强烈的自主意识和观念,这种自主意识促成了美国大学研究职能的形成。

在共和文化引导下,美国大学教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其平等地参与教学过程,甚至鼓励学生对教师本人或其它权威意见提出挑战。这种自由、平等、民主的氛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如1876年新建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效仿德国大学,不仅引入科学研究的职能,而且成立了研究生培训班,正式培养研究生,从而在美国开创了现代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先河。它体现出与传统英式学院不同的特征:重视研究生教育而不是本科教育;重视科学研究而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科学研究成为每个教授的职责,教授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把教学和创造性的研究结合起来。学生来去自由,选择并学习自己喜欢的课程,学术氛围是自由的。此后,美国原有的一些私立学院如哈佛、哥伦比亚、耶鲁,及原有的某些州立学院如康乃尔、威斯康星等学校,先后设研究生课程,实现了教学与研究职能的结合,从而逐步完成了由学院向大学的转变[6]。

3.个人主义文化与美国大学的服务职能

个人主义也是美国文化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它的精神实质就是追求个人自由和发展,强调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1807年,美国产业革命开始,整个19世纪可以说是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世纪。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中,美国典型的文化特征——个人主义开始形成、发展和膨胀。美国人相信,在一个社会中,如果每个人都积极寻求自我的利益,社会整体的利益就会自动实现。到19世纪中叶,这种功利个人主义在美国占了统治地位,影响了美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影响到了美国大学的社会职能。

功利个人主义在美国泛滥,形成了“反智主义”,人们蔑视没有应用价值的知识,重视即刻即用的知识。功利个人主义对应用知识的重视造就了美国独具特色的“赠地学院”的产生。“赠地学院”改变了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从此,美国的一些公立和私立大学也纷纷设立或附设农业与机械工程学院。这些学院采取了与传统大学不同的教育形式,它们把教学和科研活动延伸到课堂和校门之外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这一创举第一次使教育与工农业生产密切结合起来,为大学教育走出象牙之塔为社会服务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后来在“赠地学院”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些州立大学都鲜明地树立起为社会服务、为地方发展服务的旗帜。在此影响下,州立院校在一定意义上成为“服务站”,直接为社会服务成为美国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

三、 实用主义文化传统对美国大学职能的影响

实用主义作为美国社会的特定产物,贯穿于美国文化的整个发展和变革历程,对宗教文化、共和文化、个人主义文化有着强烈的支配作用,是美国文化的根本内涵,是美国社会的文化传统。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实用主义不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出现的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实用主义的产生可追溯到殖民地时期。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传统的形成,一方面是反对宗教迫害,追求信仰自由与宗教平等,希望宗教宽容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北美荒原一无所有状态的产物。实用主义文化基本内涵之一就是反对权威,反对一成不变的原则和教条,一切以是否有用、是否有实用价值为转移。在高等教育上,实用主义反对欧洲传统的教育观和知识观,而把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7]。

大学的第三职能率先在美国出现有着深刻的文化基础,这是实用主义文化传统在其高等教育领域的必然反映。高等学校的第二大社会职能——发展科学,是在德国的大学中孕育产生的,它对世界各国的高等学校都具有重大的示范作用。但是为什么第三职能——直接为社会服务却没有最先在德国的大学中产生,而是率先在美国的高等学校中出现了呢?从政治、经济的角度来分析很难找到真正的原因,因为19世纪中期的德国和美国,尽管政治和经济制度不大相同,但都毫无疑问地需要高等学校发挥巩固政治统治和推进生产力进步的作用,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德国这方面的要求还更强烈。问题的关键在于两国的文化价值观念存在很大差异。德国率先把科学研究引入大学之中,并建立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但正如洪堡所理解或强调的,科学引入大学教育之中是为了进行最高形式的理性训练。德国的大学是排斥科学的实用和功利价值的,重视的是科学陶冶心灵、培植理性的价值,从而把科学研究钳制在理性训练的范围之内。然而,美国的高等学校一旦具有科学研究的职能,大学职能的扩展便成为了必然。实用主义文化传统在思维方式上的表现就是灵活性,它没有既定不变的原则性,因而它与教条式的偏执思维是不相容的。在价值判断上,它以实际生活中是否有用,是否有实利价值为判断标准。因而,当用它来审视科学和教育时,必然凸现科学的实用或实利价值——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条件;必然摈弃那种欧洲传统的古典教育而重视科学技术教育。更为重要的是,实用主义文化传统是美国社会普遍的社会心理,它使得大学职能的扩展不至于遇到大的阻力,或者像有的国家那样经历旷日持久的争论却劳而无功。因此,美国的实用主义文化传统所铸就的教育价值观、知识观、人才观以及高等学校与社会生活天然的普遍联系,撩开了笼罩在科学和教育之上的神秘光环,使得科学的实用和功利价值显现出来,并畅通无阻地进入大学教育之中,最终直接为社会服务[8]。

四、结 语

从美国主流文化及实用主义文化传统对美国大学职能的影响中可以看出,教育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但是,文化是制约教育发展的根本因素。一定程度上,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教育传统。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是一种潜在的、深层次的、互动的关系,它与政治、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相比,后者是显性的、表层的,容易为人们察觉和把握,而文化作用的方式是潜藏于人类主体行为之后的,是难以被发现的。正如我国比较教育学者顾明远所说:“教育有如一条大河,而文化就是河的源头和不断注入河中的活水。研究教育,不研究文化,就知道这条河的表面形态,摸不着它的本质特征,只有彻底把握住它的源头和流淌了5 000年的活水,才能彻底地认识中国教育的精髓和本质。”[9]因此,如果只研究高等教育与经济、政治的关系而不涉及文化方面,对许多教育现象就会迷惑不解,对许多教育问题的思考就不全面,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预见就会简单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之所以走了很多弯路,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把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作了片面的直线联系,而忽视了文化的中介作用。我国的高等教育也有与之相应的文化土壤,如何在借鉴外国的经验时充分考虑到我国教育的文化适应性,深入研究中国文化与我国高等教育价值观、教育制度及社会职能等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广大教育学者做出不懈的努力。

[1]贺国庆.德国大学和美国大学发达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82-89.

[2]沈红.美国研究型大学形成与发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27-30.

[3]王英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John S.Brubacher, Willis Rudy. High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A History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1636-1976[M].Harper&.Row,Publishers,1976.8.

[5]徐新.西方文化史续编(从美国革命至20世纪)[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9.

[6]赵庆典.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3.

[7]王璐.从文化视角透视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J].比较教育研究,2002,(5):6-9.

[8]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0-131.

[9]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前言.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