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浅议基于国际化目标的日本文化课内容分析

张赫  2012-01-01

: 论文关键词: 日本文化课 国际化目标 跨文化交际

论文摘要: 课程国际化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基于这一目标对现有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在国际化目标下,日本文化课的教学可以通过以下四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为基础素质培养,包括日本地理、历史等知识的教学;第二阶段为社会与文化教学,包括日本的社会现象和传统文化形式等;第三阶段为思想文化教学,着重培养学生思考和研究的能力;第四阶段的教学突出文化比较,以日本文化为出发点重点培养学生对全球公益、人权、环境、伦理等问题的认知。

我国高等院校日语专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并培养出了众多优秀的日语人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语教育界已经认识到日本文化课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近年来,在“课程国际化”这一理论已得到了教育界普遍认同的情况下,日本文化课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2001年,教育部对原有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进行了修订,与原版本相比,修订版特别提出把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日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而语言知识(指语音、语法、文字、词汇等)和语言技能(指听、说、读、写)是语言交际的基础,交际除要求语言运用能力外,还要求社会文化理解能力,而社会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又是多方面的”。

基于《大纲》精神,越来越多的日语专业增加了课程设置中日本文化类课程的比例,单纯介绍日本风土人情的文化课已经无法满足课程国际化目标的要求。其实早在1989年,Harari就提出了关于课程国际化的13条标准,该标准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不同社会文化和国际事务,而且要有能力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生活(Harari,1989)。国际化视野狭窄,国际化技能缺乏恰恰是众多本科生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日本文化课不仅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培养、提高日语专业学生国际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课程国际化这一目标不可或缺的课程。

文化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从广义上来讲,它既包括衣食住行、风土人情等社会现象,又包括宗教、哲学、民族性格、行为方式等抽象知识。因此,学生很难通过一个学期乃至一个学年的学习,完成对日本文化的深度理解。因此,我认为可以将这个知识体系的学习分为四个阶段完成。

1.基础阶段。可以在大二第一学期开设基础课程,讲述历史地理、风俗习惯、衣食住行等内容。通过编写适合大二学生日语能力的讲义,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完成对日本文化的初步了解,培养学生在日本文化方面的基本素养。同时,为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中日两国的比较,特别是中日两国在历史上的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内容。

2.提高阶段。在大二第二学期,可以设置稍难程度的文化课,开始向思想文化过渡。在这一阶段教学中,以分门别类的方式讲解日本的社会现象和传统文化形式,主要包括:传统戏剧、曲艺(歌舞伎、能、狂言、邦乐等)、礼仪与禁忌、日本的“道”文化(武士道、花道、茶道、书道、剑道、香道)等内容。对于上述内容的基本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自学的形式完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局限于教科书上的知识。对于每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形式,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探讨其产生的根源、发展、现况,特别是在全球视野内该文化的特点影响等。日本的很多传统文化都由中国传入,所以引导学生对日本文化的特点、中日文化异同作出比较、深入思考十分必要,这个过程也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思维。 3.强化阶段。本阶段的教学更强调学生对思想文化的学习。进入大三,学生日语水平已达到中高级水平,同时有了历史、地理以及社会文化等知识作为基础,这就在客观上提出了更高的学习要求。本阶段的教学内容可以参照南开大学韩立红教授的《日本文化概论》一书,从日本文化开放性和主体性的两个特征入手,对日本文化的发展做出总体的、纵向的把握。并以这两个特征为主线,讲授日本人的集团性、勤劳性、重实用、无常观等特征,以及日本的社会结构、日本人的心理特点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初步涉猎日本哲学的知识,包括神道、佛教、儒学等。因为本学年的课程在内容上相对抽象,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应该适当补充具体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要考虑学生的语言接受能力和课程内容的消化能力。

4.扩展阶段。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教学,学生基本上对日本文化有了明确的认识,但这并不意味着课程目标的实现。国际化目标下的日本文化课应该是在培养文化理解能力的同时,通过国际比较,拓宽学生对日本文化外延的认识。因此,本阶段应帮助学生构建多元文化知识框架,在这一框架下关照中英文实现对日本文化的再认识。同时,通过不同文化背景的比较学习,使学生理解跨文化交际的内涵、特点并掌握基本策略。教师可以适当选择专家学者高质量的科研论文作为教学资料,在教学内容中突出文化比较,重点培养学生对全球公益、人权、环境、伦理等问题的认知。

在基于国际化目标完善日本文化课内容的同时,教育者也必须认识到文化并非一成不变的,它具有历史性及运动性的特点。这在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教材选取、教学内容选择上,既要保持传统,又要与时俱进;既要尽可能地全面涵盖日本文化的知识,又要考虑到社会和学生的具体需求。诚如陈俊森在《大学日语教育的发展》一文中指出的:“未来的大学日语教学改革要走综合化的道路,转变传统的三段式(较强的、一定的、初步的)能力培养的观念,真正实行综合运用能力的均衡发展,既要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语言、交际和文化并举;提倡自主学习,重视良好的日语学习环境的构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日语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建立起学习的信心,这是新时期日语教师的重要职责。”课程国际化这一目标,不仅对文化课程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乃至学校人文环境的综合考量。当然,民族化与国际化是两个不能偏颇的话题,在课程设置凸显国际化目标的环境下,如何充分考虑教学民族化这一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深入研究。

[1]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2]姜丽娟.在全球化时代里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课题探讨[J].研习咨询,2009,(6).

[3]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4]冷丽敏.关于高等学校外语教育理念的研究与探索——以《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为对象[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02).

[5]王守仁.高校大学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225.

[6]修刚.中国高等学校日语教育的现状与展望——以专业日语教学为中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5).

[7]Harari,M.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effecting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the curriculum and campus ethos.Accasional Report Series 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CA,California State Uni.1989.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