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试析从《叶隐闻书》看日本人的生命价值观—兼与中国文化相比较

杨钢  2011-01-16

论文关键词:叶隐武士道精华糟粕

论文摘要:作为日本武士的必修之书,《叶隐闻书》在日本历来受到广泛的推崇和传播,该书对于我们了解日本武士道文化也是有着深远的意义的。诚然,武士道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本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原则,本文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对该书所提及的武士道准则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评价,以期对我们更好地了解日本文化能有所借鉴。

武士道所宣扬的“忠孝仁爱、大义拘死”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这种武士道的特殊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其具有破坏性的一面往往被一部分人用来作为获取政治资本的工具。以至于到了近代,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一系列对外扩张和侵略战争中,我们从日本军队的种种残暴行为上,仍旧能看到武士道的潜在影响力。因此,我们研究日本文化一也必须从对武士道的了解开始。而《叶隐闻书》正是一部全面介绍武士道的经典作品。

《叶隐闻书》完成于1716年,是由江户时代佐贺藩主锅岛光茂的侍臣山本常朝口述,由一个名叫田代阵基的武士笔录而成。关于“叶隐”一词的来历,说法也有多种,现在已经成为了武士的代名词。该书采用论语体记述了武士必须遵守的德行,作为一部了解武士道文化的史书而广受推崇。然而,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武士道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两面性。“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学习和研究日本的武士道文化,目的也在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其积极的一面,可以为我们所借鉴和使用;而对其消极的一面,我们也要有所了解,采取扬弃的态度。

一、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观念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往往对日本人的礼仪观念、服务意识推祟有嘉。正如叶渭渠先生所指出的,武士道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是“构成现当代日本人的价值观之一”。可见,作为现代日本社会道德规范的源泉之一,武士道文化也是具有其积极可取的一面的。下面我尝试着做了一些归纳,认为日本的武士道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所借鉴。

1、执行任务一丝不苟,毫不懈怠的态度

中文版全书十一卷,有多处都体现了这一思想。如卷一中“常朝君总是在前一天晚上,把要做的事,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充分……然后一一记录下来”(P9:16)“递送重要的信函和文件时,途中一定要牢牢地握住,片刻也不能离手…"(P31;61)。卷三中直茂公担当龙造寺的警戒时“手冻僵了,但刀依旧不离手”(P130:21)卷七中生野织部君正在吃饭时接到住君传唤,别人劝他吃完饭再去,可他却说“那种机智是小聪明,我等一听到招呼,吃饭就没有味道了。”常朝对其的评价为真是个认真、正直,一心一意的人(P257 ; 44 ) ......

以上虽然都是讲的武士奉公的事情,但是我们从中也能看到他们做事情时的认真态度。这一点,或许也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片废墟的日本能够迅速恢复国民经济的重要原因之一吧!因为战后的日本人从武士道传统那里继承了对待工作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作风。我觉得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特别是在现在的年轻人当中,普遍缺乏积极认真的处事态度,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们应该学习日本的武士的那种做事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和精神。

2、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思想境界

卷二中年轻时没有超越苦难的经历,必然不堪苦难的折磨…...(p68;1);卷七中成富兵库说:“战胜敌人,先要战胜我们自己”(P235:1)e“年轻时要跑,要吃苦,然后渐人安逸”( P257 ; 45 )。中国也有“要战胜自我”、“自己才是最大的敌人”等说法,可见二者有相通之处。有时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得有持之以恒的信念,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不能半途而废,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自己耐力的一种考验,要战胜自身的惰性。年轻时不要怕吃苦,要努力拼搏、奋斗,才能在老后享受安逸的生活。

中国文化中也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说法,体现的也是与之类似的思想。而这一点,也是我们要从《叶隐闻书》中学习的精神之一。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得象武士那样,具备不畏艰难险阻的决心和毅力。

3、时刻警醒,保持高度的危机感

有关这一点的论述,在《叶隐闻书》中有多处,也是常朝‘反复提及的地方。如书中“只做一件事,不仅要握其要害,还要……将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的最后一天”(P52;141);“当下就是紧要关头,紧要关头就是当下。如果把当下和紧要关头区分为两个问题来思考,一遇到紧要关头就来不及了”( P81 :42 ) “千万不能放松自己,有时可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应该随时准备,以便及时应对”( P32 : 64 ) . ..…虽然我们所处的社会与武士的年代已经相去甚远,可看到这些,就不由得想到日本民族的危机意识远比中国要强。假设同样是发生一场地震的话,或许在中国发生的地震级别还没有在日本的高,但是伤亡人数却总是中国比日本要高。对此,我们不得不佩服日本民族的危机防范意识。除了他们生活的环境之外,我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武士道文化传统吧!这种危机感在《叶隐闻书》一也有很重要的体现。由于日本资源缺乏,所以他们注重循环利用、注重能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因为,他们要考虑更加长远的利益。

而反观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历来是以物产丰富、地大物博的“涣涣大国”自居。在危机意识方面确实要落后于邻国日本。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现在也逐渐在改变传统观念,开始关注节约粮食与能源,开始重视保护环境,垃圾回收再利用等,“可持续发展”也已成为我们的治国方针之一,也可以说是加强了危机意识吧!

4.辨证的、是非分明的处事态度

常朝的言论中,也不时的体现着辨证的思想观念。如“好事过头了,也会转化为坏事”( P103 :105 ) ;“用心要有内和外两方面,没有内外的用心是没有任何用的”(P104;111)。卷四中胜茂公说遇到难于决断的事先放一放,不久事物的道理自会清晰起来(P138;1)等等。这些地方无不体现出了哲学上的辨证思想。正如老子所主张的“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一样,好与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这些思想正告诉人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一刀切,而应该多方考察,明辨是非。

卷七中牛岛因妻兄做坏事受牵连,别人劝他务必与妻子离婚,而他却说“让无罪的妻子离去是不合义理的”( P253 :36)此处正反映了武士道中“善恶分明”的处事态度。不要为了保全自己而去连累无辜的人。这一点,与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是不一样的,在古代中国,多有“贼的儿子也一定是贼”的思想,因而,一个人犯死罪,往往不辩是非,全家人都受牵连致死,这中观念很不可取。 日常生活当中,还是应该具备分辨好坏的能力,是非分明的处理问题。因此,我们也应该将辨证的,明辨是非的思想观念发扬光大。以上思想在《叶隐闻书》中都或多或少有所涉及,也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需要注意和改进之处。

二、消极的、不可取的武士道观念

与前面介绍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可作为借鉴的地方相比,《叶隐闻书》中还有一些日本武士道所特有的思想,我认为这些思想都是不可取的,需要扬弃或引以为戒的。

1、关于切腹自杀与“报恩”的思想

武士道传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与死有关的,那便是切腹自杀。正如常朝自己所说“将死的念头置于平常之中,那就是武士道”、“武士道就是选择死亡”……可见,死亡意识在武士道中占有极大的比重。作为武士,随时都得作好赴死的准备。《叶隐闻书》有很多地方都提到了为报恩或追随逝去的主君而切腹自杀的例子。卷六中助右卫门父子因对家内管教不严被命切腹。命令到达时,父子二人正下围棋,于是说“总得把围棋收拾好,等一会再欣赏我二人的精彩切腹”并有十八个家臣自愿请求追随主人一同赴死(P204;54)。从此处描写可以看出武士在自杀时没有丝毫畏惧与退缩。他们已经把切腹视如平常之事。卷八记录了被流放到外地务农的大岛外记听说主君胜茂公去世的消息后,感激主君恩德,回到家里切腹殉主的故事(P273;15)卷七中中野内匠茂利,担心做了浪人的外甥清做卫门日子难过,便把自己的知行地分给他,照顾其生活,不久内匠去世,清左卫门作为回报,切腹自杀(P234;3)类似的记载在其他各卷中也有还多记载。 为了报答主人以及他人的的恩情,在对方去世之后以自杀的方式追随殉葬,以此报答其恩情。这一点,可以说是武士道文化中所特有的。然而,我个人觉得这种观念并不可取。其实感恩有很多的方式,不一定要选择自杀。而这也是武士道与中国传统思想不一致的地方。在中国历史上的战乱时期,贵族或地方统治者也拥有一定数量的家臣,在主君去世后,他们往往是选择拥立并辅佐幼主来报答先主的恩德。其中最有名的便是三国时刘备托孤的故事了。试想,如果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之时选择自杀追随的话,也就不会有后来的蜀国与吴魏三足鼎立,共分天下的局面了。而且,中国历朝历代都有许多先帝老臣辅佐幼主的故事。这一点,与日本的武士道是完全不一样的。而我认为中国的方式要更可取一些。

2、关于保护主君与策论的问题

书中还有两个在动乱中保护主君的故事。一个是大石小介在宫中潜人坏人乱成一片之时不顾其他独自守卫光茂公的故事(P236:8)。表面看来大石的做法是一心一意为主君安危着想,其实也有不可取的地方。试想,如果所有人在发生动乱时都只考虑主君一人的安全,寸步不离守卫主君而不管其他的话,可能会被敌人用各个击破的战术分散瓦解,从而导致很大的人员、财产损失。另外一个讲的是上野利兵卫醉酒后与下人打斗,不甚落水,在下人占上风时,另一个男仆救主心切,出手将下人砍伤…没想却因此致使主人利兵卫因有损武士颜面获刑被杀头(P257;46)。此类描述在全书中不算多,却很有代表性。它启示我们保护别人,帮助他人时也要讲究策略和方法,否则可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3、武士道与杀人练习

《叶隐闻书》中另一个应该极力屏弃的糟粕之处便是书中提及的作为武士自身的修养的一部分必须不断的进行杀人练习来壮大和保持自己的胆量。其中有这样的记载:山本吉左卫门…五岁杀狗,十五岁时杀死刑罪犯。过去的人更是如此,十四五岁,就被迫积累杀人的经验。胜茂公年轻时,也被直茂公命令练习杀人…作者还特意加注释说“近来孩子们从未有过杀人经验,这才是武士道最大的隐患”(P237:14);另外还有中野数马小时候就胆大,一到二十岁,更是敢做敢为,一有被处以死刑的人,他就会跑到刑场,索取罪犯的首级或身体,运回自己家,放在院子里,亲自练斩…(P247;21)。生存权是人类最基本的权利,可是在《叶隐闻书》中我们看到的是全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在那里人人诚惶诚恐,杀人或是被杀,随时都有丧失生命的危险。

虽说现在已经步人了文明社会,不会再有随便乱杀人的事情发生。可是,我们回顾一下历史的话,就会发现,武士道的这种思想其毒害是非常严重的。其主要体现在近代日本所发动的侵略战争中。多次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甚至开展“杀人比赛”,手段极其残忍。此外,还有电视剧中日军军官命令年轻的属下刺杀被捆住手脚的手无寸铁的普通老百姓的画面……不把受其统治的地方的人的生命当回事儿,这种不尊重人的生命权利的做法,在现在看来,也是有其深刻的思想渊源的。武士道糟粕的毒害之深由此也可见一斑。为了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我们很有必要彻底清算这些武士道思想的遗毒,使其不再危害人间。

4、武士的名节与面子观

在《叶隐闻书》中还有一个关于武士道的消极影响就是武士往往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不惜牺牲他人性命。他们把自己的名节看得比他人的生命还要重要,这一点也是不可取的。书中记载:松浦嘉左卫门在与人下棋时,久次兵卫从旁观看,因他有脸抽搐的毛病,不时的眼斜畸歪,松浦因不知情误会了久次兵卫产生口角,事后弄清原委,松浦嘉左卫门便切腹自杀了(P240;19);直茂公接见来使神代胜利,神代送了一把小刀给在一旁服侍的小姓小左卫门让他切西瓜,后来直茂公发现小刀是黄金做的,认为手下收受外人贵重物品有损自己颜面,便命小左切腹自杀了(P246 ; 29 )。类似的记载还有多处,无不反映出武士将白己的名节看得非常重要,有时候,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节与面子,不惜杀死身边服侍的人。

面子重于生命,为了面子他们可以自杀、也可以杀人,而对死得不够光彩的人,则在其死后还要遭受名声上的指责,甚至是来自家人的唾弃。我认为这些都是武士道中不可取的。在不违背原则立场的前提下,还是应该以尊重人的生命权利为重。

5、其他消极的思想和观念

由于受作者生活年代等的局限,《叶隐闻书》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与现代科学相违背的无常、迷信观点等。如死后躺在棺材里的人还能从棺材里跃起,跳进水中等(P236:6)。还有受阶级立场的影响,常朝的论述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夸大锅岛家历代主君的公德,美化他们的言行的倾向。作为读者的我们也应该加以辨别。

此外,在该书中还能看到当时日本的统治者已经存在着对外扩张、侵略的思想。如:太阁(即丰臣秀吉)说:“这些年来,诸位都是劳苦功高啊……我想用武力夺取唐和天竺,来满足你们对土地的愿望”(P132;28)。胜茂公常说:“以一万人取朝鲜,不做围困七年的准备,恐怕不会成功。”(同时)他在会计役所做了围攻朝鲜的预算(P151:38)。这些记述都表明当时的日本就已经开始策划对外侵略,可见近代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也是有着历史渊源和长期的准备的。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我们也要呼吁坚决抵制这些思想。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