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关于从中国电视剧发展看电视剧文化的多元共生

袁昊姝  2012-01-14

摘 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电视作为最传统、普及面最广的媒介,已深植于老百姓的生活之中。电视剧文化成为观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世界在走向一体化的进程中出现了多元共生的局面。各国的文化积淀和氛围决定了受众需求的不同,进而也导致了中外电视剧内容与精神要义的不同。本文将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从生长于开放年代、网络时代的,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中成长起来的80后新一代的视角出发,对中外电视剧的发展与现状、中外电视剧形成的文化环境、电视剧文化多元化下的民族性等方面,对中外电视剧进行比较与分析。 关键词 电视剧文化 多元化 文化传播 传统文化 一、电视剧文化的多元共生 在一个多种文化的星球上,不同文化的人们彼此间的交流既是不可避免的,又是古已有之的。1967年,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他的《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首次提出“地球村”的概念,当时,他就敏锐地感知到随着广播、电视和其他电子媒介的出现,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整个世界将会紧缩成一个“村落”。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广播电视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社会、文化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之一,不仅改变了全球人类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体验,而且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公共事务等各个领域产生深远影响,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充实的媒介环境。 普列汉诺曾经说过:“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所决定的,在一定时期的艺术作品和文学趣味中都表现着社会文化心理。”而广播电视媒介中的电视剧因其传播最广泛、受众最多、渗透最深的优势成为文化交流互动中最为直接的艺术形式,历史地被推到了潮头,作为特定民族的社会生活和特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在电视作品中确实充满着特定的社会文化因子。 (一)中外电视剧的发展现状与文化传播 在中外电视剧的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欧美国家电视剧在中国传播所引起的前所未有的外来文化影响,在当今中国已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1980年5月,作为中美邦交正常化的成果,一部叫做《大西洋底来的人》的美国科幻剧突然出现在每周四晚中国观众的荧屏上。虽然这部电视剧比美国滞后三年播放,但它无疑代表着半个世纪以来欧美流行文化对中国大陆的首轮冲击。 而美剧在中国逐渐扩张的上个世纪80年代,也是中国的电视剧自身复兴之路的开始。1986年播出的根据经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创下了最高收视率达70%以上的空前纪录。另一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剧《西游记》在国内外播出后引起巨大反响,获得综合总评86%的收视率的巨大成功,被誉为80年代的一个奇迹和经典。 而美剧在《加里森敢死队》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火星叔叔马丁》、《成长的烦恼》、《神探亨特》、《豪门恩怨》和《侠胆雄狮》等美剧相继登陆中国,逐渐培养起自己稳定的受众群。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和欧美的电视剧都得到了井喷式的发展。电视剧正以越来越考究的艺术品位,越来越复杂的人物和形式,步入了黄金年代。 进入21世纪,网络的的发达促使欧美的电视剧在中国迅速蹿红,其中的代表作品包括《越狱》、《英雄》等,这些剧集在中国的走红使得在中国年轻一代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剧文化”。 而技术的成熟使得电视剧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球村”。在北美播出的电视剧,在中国的传播仅仅滞后几天,《越狱》(《最后一越》)在网上热播的时间只比北美当地播出晚了几个小时。 任何时代,思想的多样性、个性的多样性、风格的多样性、精神的多样性都始终是人类社会繁荣、健康、发展的文化基础,在多元共生的环境下电视产业化发展、跨文化传播是必然之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拉近了世界各国的距离,文化的交流也必然是双向的。时至今日,中国电视剧虽然未能出现在欧美全国性主流电视台的节目表上,但其在欧美并不缺少观众。以美国为例,美国许多地方电视台和中文电视台时常播放各种中文电视剧,一些电视剧还配有粤语发音。另外,购买或者租赁DVD是美国观众观看中国电视剧的另一种常规办法。此外,尽管美国的网络电视台需要付费收看,并且对网络下载的规定非常严格,但仍有不少人选择通过网络观看中国电视剧。而另一些因学习、工作之故曾在中国居住过的美国人,组成了又一个中国电视剧观众方阵。他们实地感受过中国的风土人情,甚至在中国就已经开始看中国电视剧,因此回国后还保持了这一习惯。他们当中有人着迷于讲述中国历史的电视剧,比如清宫戏、汉宫戏,《雍正王朝》《汉武大帝》等经典之作;有人则关注反映中国社会时下热点的电视剧,比如《蜗居》,让受众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到房价问题上,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蚁族”的生活及奋斗状态,青年人的价值观到底该怎样树立。 (二)电视剧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文化的传播必然带来文化的交流和碰撞。1993年,中国第一部国产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开始播出。这种比较成功地实现了本土化过程的舶来品电视剧类型,在形态上较多地借鉴了美国同类作品样式,十多年来,产品之多、样式之丰富远远超越出了人们的想象。在大陆原创剧本的范畴之外,某些已经成功的美剧被中国电视剧界“拿来”,用中国本土的演员阵容,用中国本土的语言风格,甚至于用中国本土的营销模式,来“翻拍”这些耳熟能详的作品,从而让电视剧这种“消费品”再度发挥它的商业价值。湖南电视台翻拍自美剧《丑女贝蒂》的《丑女无敌》取得不凡的市场效果。电视剧这种艺术产品不是简单的器物化的东西,而是精神性的文化产品。中国电视剧和欧美电视剧都在各自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同样郁郁葱葱的两棵大树外表看来可能大相径庭,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他们都有着强大的根系在土壤中为枝叶茎干输送养料。而在中美两种文化形态下,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不同文化形态认同的核心价值观为各自的兴盛繁衍做着输养者的角色。 (三)多元文化下的电视剧个性 电视必须跟人们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包括现实生活和想象中的生活。如果在电视中看不到我们自己的生活、愿望及梦想,那么电视对我们来说就毫无意义可言。

风靡英伦的偶像剧《皮囊》将青春和“颓”画上了等号。在其海报上,男男女女衣衫不整交织在一起,而近看这些看似玩世不恭的面孔,却又都是一张张无比稚嫩的脸庞。比起崇尚阳光、向上、乐观的美剧主题,英剧更喜欢用夸张阴郁甚至残酷的手法来反应主旨。英国人以文化严谨著称,但是在保守下却透露出按捺不住的狂放不羁。英国电视剧似乎更注重剧情下隐藏的现实意义。 同样是青春偶像剧的美国电视剧集《绯闻女孩》,剧情故事性强,注重对人物的包装,剧集中充斥着名牌、各种高档服饰及形形色色的各类人物,以一种直接甚至张扬的方式反应一些美国时下年轻人所处的或所追求的生活状态,从而体现了80后的新一代的一种价值取向。可以看出,美国电视剧集与社会热点及民众心理高度契合,题材涉及也比较广泛,从同性恋到殡仪馆人员,可以窥探美国社会各种人群的生活。而在题材选取上,美剧则采取两极化策略:一极是表现日常小人物、最大程度地贴近平民生活;另一极表现非常态环境中的英雄人物、以间离手段营造神秘和刺激。但无论是哪一极都是建立在美国文化所认同的核心价值观上。无论是热播十年的情景喜剧反映美国式友情的《老友记》,还是深受新生代热捧的充满美国式英雄主义色彩的科幻电视剧《英雄》,无不反映了美国社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和人生观。

2009年,在中国在各电视台播热的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蜗居》一经播出,就引起了80后年轻人的高度共鸣。剧集紧紧围绕着“借钱筹款买房”这一核心事件,讲述了几位主人公跌宕起伏的人生命运,因其具有与中国时代同步的真实性备受争议。可见一部影视剧的成功与否,并非取决于它是什么题材和类型,而是要具体看它的叙事表意和创作方式,其背后则是创作者对这个时代和社会的思想意识、文化立场和创作态度。

电影符号学家麦茨指出:“电影与生活的形似性,不是建立在影像与原物之间,观众对电影的感知本身便包含着文化的符码,观众衡量作品的好与坏、真实与否的标准,实际是一个文化的标准。”文化产品离不开它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电视剧尤其如此。 二、异中求同与跨文化传播 由于文化和语言同源,本国电视观众必然更喜爱收看本国电视剧,但电视观众实际选择电视节目,是在国际、区域和本土电视剧之间穿梭游走,所以全球化传播时代中的阅听众,不只应该了解本国的文化、种族、价值观同质的吸引力,还应进一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电视文化。 电视剧的外部因素构成了电视剧文化的大环境,其内部各要素则构成了电视剧文化的小环境。 (一)电视剧文化的大环境 从启蒙的《成长的烦恼》到转折性的《越狱》再到最新的《夺命岛》,美剧是好莱坞电影在电视荧屏上的延伸,它的产业运作完全是一种工业化模式。它以市场为主导,制作采用的是边拍边播的方式,它是现代社会真正体现商业价值的产物,它的一切都是围绕着利润而出现的,以追求高收视率为最高原则,以商业运作为主流。美国电视剧注重收视率,一部收视低下的电视剧是无法生存的,只要吸引不了观众的注意力,那么不管该剧的情节进行到何处,电视台都毫不留情地腰斩。制作公司和电视台合作一部电视剧后会根据该剧每季的播出效果来决定是否应该继续拍摄下一季。一般大电视台每年委托制作公司拍摄十几部新电视剧,但只有1到2部可能获得足够的观众,拿到继续制作的合同。 法国《电影手册》说,在工业化的电影制造领域,美国电视剧的成就已经超越了好莱坞的大多数电影。可以说产业化已经成为渗透在美国电视剧的血液和细胞中的本原。 而中国电视作为国家宣传机构,作为党的喉舌,以教育群众同时也为群众提供娱乐为目的。“寓教于乐”是中国电视剧的重要宣传理念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电视剧不仅具有商品属性,而且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这就意味着电视剧既关连着生产、流通、利润、民族文化产业等环节,又关联着思想导向、价值观念、道德情感、民族精神的命题。在80后中引起广泛共鸣的青春励志剧《我的青春谁做主》以一个大家庭里三姐妹的青春奋斗为主线,她们在同一时间完成成人礼,成为社会人,从梦想走进现实,触摸生活实质甚至残酷的一面,生活等着看她们出洋相,可她们不服、不屈,用自己的智慧给出生活完美答案。整部电视剧虽然从新一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角度出发,但全局仍贯穿了中国传统观念中所普遍认同的奋斗观、亲情观、爱情观等。 (二)电视剧文化的小环境 1.播出方式 由于电视剧的体制的差别,中美电视剧在播出方式也相差很远。美国电视剧最大的特点是分季播出。这种模式被称为“映季”,时间一般是从每年的9月上旬到第二年的4月下旬,每一季结尾还会留下悬念,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可掀起新一轮的收视热潮。 边拍边播成为美国电视剧生产特点。这种生产基本采用标准流水线来组织,一条经典的流水线一般包括这些“工序”:主笔设计情节——提纲作者编写提纲——对话作者撰写对白——总编剧汇成脚本——制片人和导演作前期筹备——拍摄——后期制作——发行播出。编剧根据时事变动、观众反馈,随时调整剧情:圣诞节到了,观众们熟悉的电视剧主人公们同样会在电视上“过节”;发生了大事,白宫里的总统着手处理危机,很快,《白宫群英》里的“总统”也开始解决同样的难题——这种故意模糊戏里戏外的策略,大大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最大限度地适应了市场的需求。 反观我国,中国电视频道以综合频道居多,大多以广告为生存基础,因此比较依赖有收视竞争力的电视剧,这样就制约了类似国外“季播”操作模式的出现。另一方面,中国观众长期的收视习惯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虽然已经成为世界电视剧生产的第一大国,电视剧产量达到日均40集的速度。然而,国内电视剧播出市场的承载量,即电视台在黄金档播出的电视剧一年仅8000集左右。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发行中心主任曹平说,生产的电视剧越多,卖不出去的电视剧也就越多,“很多电视剧都会在没有进入市场前就胎死腹中。” 2.类型设置 美国电视剧的高度商业化使得美国电视剧节目类型的制作和播出越来越趋于细分。观看或消费的模式也越来越接近于“自助餐式”,充分考虑和满足着社会各阶层的收视需求。“类型”是美国电视工业进行节目生产、组织、播出和行业运营的关键词,类型形态可以让观众熟识电视节目的种类,让制片方、观众和广告主在前期制作和后期收视心理及市场预期上达成默契与共识。 根据美国电视剧播出多年的运作经验,其“理想观众群体”的主要范围是18-49岁的成年观众,特别是都市女性。美国三大电视网CBS、ABC和NBC甚至对目标观众的年龄层次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将其平均观众年龄分别定位在52岁、43岁和41岁。受这些目标观众主导和诱惑,美国电视剧的分类既严谨,又不互相冲突,能充分满足各个阶层、各种欣赏口味。每种类型的电视剧都恰到好处地在细分的观众市场里忠实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美国电视连续剧的几个主要的亚类型是西部片、医生律师剧、惊险动作剧,代表了美国社会主流价值观中的拓荒精神、冒险精神和专业精神。

虽然与中国的电视剧相比,美国的电视剧历史更长,在类型的规范上更为成熟。但是,中国电视剧借助于深厚的中国历史和文化积淀,在发展中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规范和特色。 上个世纪90年代是我国电视剧类型谱系定型的时期,我国电视剧市场日益完善,同时,在多种文化力量共同作用的语境中,我国电视剧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类型剧谱系,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向纵深发展。而中国目前则更流行清宫戏、武侠片、都市言情剧和红色经典剧,这些亚类型都和中国社会的文化、历史、和现实背景紧密相关。

3.创作状态 美国电视剧基本上都采用开放独立式的剧情结构,不是封闭循环的结构,主人公并不会自始至终完全被局限在特定的情境里,而是将故事高效率的高吸引力的展现给观众,毫不拖泥带水的。就这一点而言完全符合了现在社会高的生活节奏,虽然发展快但又不突兀。美剧的取材广泛而且独特,例如《憨豆先生》,它是以典型的美国黑色幽默的方式来吸引观众的。它的荒诞不经,冷嘲热讽,玩世不恭之中包含了沉重和苦闷,眼泪和痛苦,忧郁和残酷,在他的苦涩中的笑声中包含着眼泪甚至愤怒。其中的一幕是憨豆先生以及一些仆人迎接女主人的场景,通过憨豆先生的种种可笑的表现,表现出了社会地位的不公平及人性的虚伪。 “在中国,有时候一部电视剧并不是故事主导,而是依靠明星来吆喝市场。”《功夫熊猫》编剧艾森•瑞福对中国靠明星拉动收视的做法印象深刻。同时,各种元素的相互借鉴,其实已经成为中国电视剧创作中的套路。由于目前的电视剧呈现类型化的趋势,很多元素都在不断重复,相同或者相似题材、类型的电视剧已经培养起了相对固定的观众群体,所以不少投资者、创作者出于商业运作的考虑,直接利用现有的题材分得市场的一杯羹。一部电视剧走红之后,立刻就会有携带各种相近或相似基因的母子篇、姐妹篇应运而生。很显然,中国当前的电视剧创作群体没有找出电视剧创作的精髓所在,以至于只能照猫画虎,在演员、主创、情节走向以及人物关系等“表面纹路”上下功夫。虽然中国电视剧生产达到近15000集,但可称为精品的、能够留下记忆的却非常少。多数作品对生活缺乏深切体验和诗意性的提升,缺少艺术感染力,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只能停留在肤浅认识的阶段。 三、和而不同,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孔子说过:“君子和而不同”。这句话生动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对文化多样性的强调和尊崇。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不同地区、国家和民族创造了绚丽多彩、各具特色的文化,并在碰撞和比较中,显示出了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文化因为差异而交流,因为交流而发展,因为发展而保持个性。正是文化的这种多样性,以及多样化文化间的交流与融汇,才使世界变得如此丰富多彩。 电视剧艺术从目前看无疑是在文艺实践中较为出色的弄潮者,但不可忘掉的是,电视人时刻要怀有一种文化竞争者的危机感,唯其如此才有可能在未来可能出现的网络剧时代以一个建设者而不是一个迷惘者的角色出现。 中国和欧美电视文化在碰撞与互渗中已经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变化。近年来,美剧的“个人英雄主义”与国内的“多侧面主旋律人物”两大创作规制开始融合。我们的电视剧创作存在共通性,但同时也结合各国国情与文化环境带有本民族的个性。 在各国电视人孜孜不倦的探索中,电视剧的表现形式越来越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其中有许多是人类创造的共同的文明成果。中国电视剧具有传统性、累积性,通过现代思想的撞击和艺术技术的融合,一定会找到既适合本土大众品位又兼具走向世界与发展的规范的内容、形式及规律。 中国电视剧要把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表现手法与外国独到的艺术表现手法、合乎艺术创作规律和审美习惯的创作方式巧妙地融合或借鉴,必然会生花焕彩,出奇制胜。只要倾心投入创作,用全新的视角和创作理念观照现实生活,在寻求人类共同的认知和情感上深入挖掘,在人性表现上匠心独运,创造出能体现历史厚重感和现实品格的成果,那么中国电视剧就会呈现出摇曳多姿的视觉美感,就会以具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的崭新容颜,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