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多元社会思潮下高校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
刘华 2011-12-08
论文关键词:多元社会思潮高校校园文化 导向功能
论文摘要:面对多元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冲击,高校校园文化要充分发挥其导向功能,引导大学生理智鉴别各种社会思潮,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构符合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理想的人格模式。
一、校园文化及其导向功能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提高师生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审美情操,由学校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创造的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的总和。高校校园文化属于亚文化的范畴,它既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体现社会文化的特征,又代表了社会文化的先进层次,要引导社会文化的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具有文化的一般功能,即社会或群体分野的标志,使社会或群体的行为规范系统化,以及整合、社会化的功能。高校校园文化不仅在高校教育、社会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在高校办学的实践中也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大学生的导向功能。
这里的导向功能,是指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和人格建构等方面所起的引导作用。首先,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具有导向作用。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外在氛围,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行为目标具有导向作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在价值理想、价值追求和道德要求上总是同当前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保持一致,所以,高校校园文化对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再次,高校校园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建构具有导向作用。在文化冲突的年代,无论是民族,还是个人都面临着人格模式的选择。只有选择了适应时代需要的正确人格模式,才能保持民族的兴盛和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二、影响大学生的多元社会思潮
1.新自由主义思潮。主张“自由化”、全面私有化和市场化;全面否定公有制、否定社会主义、否定国家干预;极力鼓吹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即资本主义全球化。其实质是要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2.拜金主义思潮。拜金主义就是盲目崇拜金钱,把金钱价值看作最高价值,一切价值都要服从于金钱价值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拜金主义危害严重:拜金主义与人的全面发展相背离,把人降低为金钱的奴隶;拜金主义盛行的社会必然是一个物欲横流、人情冷漠、尔虞我诈、道德沦丧、信仰缺失的社会;经济领域如果任由拜金主义泛滥,就会使经济秩序陷入混乱,诚信丧失;政治领域如果盛行拜金主义,我们党和政府就会失去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文化领域如果盛行拜金主义,整个社会就没有了精神支柱和凝聚力,社会发展就失去意义和价值。
3.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主要表现在:贬低和否定革命,诋毁和嘲弄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认为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没有资格搞社会主义,应“以英美为师”;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否定或掩盖它的主流。
4.殖民主义文化思潮。认为只有彻底西化,才能实现现代化。因此竭力为近代殖民者唱赞歌,认为西方殖民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东方历史的发展进程,成为东方民族走上现代文明的唯一现实良机”。盲目崇洋媚外,西方文化热等是这一思潮的具体表现。 三、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
1.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导向功能。大学生在年龄上绝大多数正处于青年中期,这一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基本稳定的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但大学生由于生理、心理发展和社会化程度的局限,其价值观还不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所以,价值观形成的环境就显得特别重要。校园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灵魂,它既继承了历史传统,又体现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即包括一定的价值取向、目标认同,又包括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文精神,以及去伪存真、实事求是、怀疑批判、理性实证的科学精神。学校的各级教育工作者应把校园精神文化体现于每一个教育环节,营造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把它内化为自觉的价值追求,帮助大学生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侵蚀,这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行为目标的导向功能。学校是人社会化的重要环境条件之一,学校教育对人的社会化具有更强的指导作用,且具有系统性,它一方面传授各种科学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努力培育和树立学生的价值观念。这需要教育者,尤其是辅导员和两课教师发挥重要作用,帮助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育学生坚持用辨正的观点和方法看问题,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大学生能在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中站稳脚跟,不至于迷失人生的方向。只有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社会主义理想的人,走向社会后才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3.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人格建构的导向功能。人格是人通过社会实践所获得的,具有内在统一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个人特质结构,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综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人格,应是由进取性、创造性、协调性三种精神要素有机组合而成,具有若干优良品格的全面发展的模式。其特征为:自强精神;关心社会生活;竞争意识、民主意识、创新意识;具有创业的冲动和个人效能感;法纪观念以及协调性品格。消极社会思潮的影响有可能使大学生在人格建构过程中误入歧途,如成为享乐派、非道德派,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标准不符合。高校应积极开展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活动,唤起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的创造才能得到发挥,通过校园制度建设加强学生的制度规范意识,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消费。
参考文献:
[1]郭广银,杨明等.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9.
[2]鄢本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须警惕五大社会思潮[J].中国青年研究,2008,(2):61-66.
[3]陈秉公,温德才.新时期青年修养十五讲[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