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网络文化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与对策
李潮林 2012-09-23
论文摘要:通过分析网络文化的特征和广州地区高校大学生的网络学习状况,论述了网络文化对高校学风建设中大学生思想观念、学习方式、学习氛围、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五个方面的影响,并提出网络环境下推进高校学风建设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学风建设;网络文化;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学习和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以及由此催生的网络文化对人类的影响不断地超乎人们的想象,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尤其对大学生这个年轻群体的影响更为深刻。高校学风建设作为高等院校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同样受到了网络文化的深刻影响。研究网络文化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对于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学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文化的特征
网络文化是由于网络的广泛使用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形式,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与文化内容的结合体。具有五个方面的特征。
1.虚拟性
网络是一个有别于现实世界的、多维的、立体的虚拟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和虚拟,网络上所有的东西最终都是以电子方式存放在网络硬盘中,这决定网络文化具有虚拟的特点。网民可以用匿名方式在网络上发表言论,做出各种网络行为,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也同时导致不真实性。
2.开放性
网络世界同时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它超越了思想观念、意识形态、文化水平、地理因素的限制,只要一部电脑和一条网线就可以进入五彩缤纷、纷繁复杂的世界,共享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成果。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的文化,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言论。
3.多元性
在网络世界,各种思想观念、价值理念、文化观点、思维方式充斥其中,使网络文化呈现思想多元化、价值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等特点。网络上的东西良莠不分,既有积极向上的健康文化,也有腐朽、没落的思想内容,不同的文化、观点和理念共存于网络世界上,并相互碰撞。
4.社会性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也是一个虚拟的社区或社会。网络上各种各样的人、团体和组织都是这个虚拟社会的成员。网络社会突破了以往国家和地区行政区划的界限,将某一类具有共同爱好、兴趣或需求的人组成一个社区,甚至将整个地球连接成一个“地球村”。
5.个体性
网络给予任何人自由发挥的空间,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占有一席之地,宣示自己的存在,展示自我的风采。如论坛、博客、微博、个人网页、QQ、飞信、电子邮箱等。网络文化的这种个性化特征符合当今大学生强调自我、追求个性的思想特点,受到了大学生的热力追捧。
网络文化的特征是动态的、历史的,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应用的不断丰富和虚拟社会的进一步成熟,网络文化的内涵在不断充实,外延也在不断延伸,表现出更多的特点。
二、广州地区高校大学生网络学习状况
2011年10月,笔者通过问卷方式对广州地区高校大学生的网络文化状况进行调研,以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分别从网络使用、网络学习、网络参与、网络态度、网络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问卷762份,回收率为95.25%。对于大学生的网络学习状况,本次调查主要是从网络学习方式、网络学习态度、网络对学习的影响、网络对学风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考察。
1.学习方式以搜集获取学习信息为主
调查显示,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最主要方式为:搜索、获取信息和查阅、下载学习资料,分别占56.57%和30.71%。在利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只有13.4%的学生表示“会经常与老师、同学互动交流”,64.55%的学生表示“会偶尔与老师、同学互动交流”,还有22.05%的学生表示“不会参与网络讨论”,说明目前网上学习交流比较缺乏。当学习上遇到问题时,有32.51%的学生通过直接上网求助来解决。
2.网络学习态度需要进一步引导
在如何看待大学生在网上抄袭别人的文章问题上,只有31.22%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应予批评”,有55.13%的学生认为“虽然不道德,但可以理解”,甚至有13.64%的学生认为“没必要指责,大家都这样”。这说明大学生对网上抄袭已经司空见惯,而且认同度很高,这需要进一步加以教育引导,提高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和网络道德观念。
3.网络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
在调查中发现,有35.34%的学生以学习作为上网的主要目的;有73.93%人学生表示上网促进学习。对于上网的主要内容,排在首位的是学习、查资料,占81.05%。对于网络对学习的影响程度认为非常大和比较大的分别占7.55%和47.83%,认为一般的占37.2%,仅有0.42%的学生表示没有影响。这表明网络学习的重要性,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重要的学习工具。同时,大学生在上网过程中获得的好处主要也跟学习有关。大学生上网获得的好处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获得信息占71.09%、休闲娱乐占57.4%、增长知识占55.88%、与人沟通占46.33%、发泄情绪占11.48%。
4.网络是影响大学学风的重要因素
在调查中,分别有10.96%和52.01%的学生认为网络对大学学风的影响非常大和比较大,认为一般的有31.07%,没有人认为网络对学风没有影响。这充分说明网络已经成为影响大学学风的重要因素,高校的学风建设离不开网络。此外,有35.9%的人认为“网络使学习氛围变差”,还有84.44%的人认为“网络环境下课堂学习依然重要”。
三、网络文化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
1.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
由于长时间使用网络,网络文化对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的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影响非常大。一方面,网络文化使大学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学会用全球化的眼光分析和看待问题。另一方面,网络作为继印刷、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之后的第四大媒介,与传统的三大媒介有着很大的不同。传统三大媒介受政府的规制比较彻底,在宣传教育方面基本上都是正面宣传和正面教育,而网络则不一样。网络上到处充斥的色情文化、暴力文化、灰色文化、垃圾文化以及各种虚假信息弱化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并改变他们对传统价值观念的认同。此外,人们打开电视看到的都是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而在网上却看到社会上很多负面的信息,这容易使大学生造成思想上和认识上的混乱和扭曲,影响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并进一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目标,从而影响高校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
2.对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把网络作为重要的学习工具,通过网络查阅、搜集、下载和获取学习资料,并通过网络与老师和同学进行学习交流,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出现了网络化趋势,这主要表现在知识来源网络化、认知渠道网络化、学习手段网络化和交流方式网络化。
在传统学习方式上,大学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上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和书本上的知识。在网络时代,互联网才是最大的知识来源、最重要的认知渠道和最好的老师。网络学习成了大学生的一种时尚。网络上大量的学习网站、资料库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源泉。有任何不懂的知识点,在搜索引擎上一搜马上可以找到详细的解释;有任何疑惑的问题,在搜索引擎上一搜,也可以找到相关的解答或注解,即使没有现成的答案,在网络上提问也会有人跟贴释疑。学习交流也更多依赖于论坛、QQ、飞信、课程平台等网络工具,通过网络途径解决学习上的疑惑。
网络化的学习方式拓宽了大学生学习的渠道和空间,有利于高校教学的拓展。另外,也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网络的依赖度不断增大。网络成了大学生学习的最重要依靠,做作业,找网络,写论文,找网络,于是导致抄袭成风的不良学风。同时也使大学教师的权威性下降,大学教师不再是知识对错的唯一裁判,并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大学的师生关系。
3.对大学学习氛围的影响
网络文化对大学学习氛围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丰富的学习资源、各种各样的课程平台、学习平台增加大学生的学习机会、学习渠道,使学习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各种模拟实习环境和实践平台的运用,增加大学生的实践机会,使大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网络上各种学习交流平台也使学习互动交流变得更为便利,这些都有利于大学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另一方面,网络上角色的虚拟、规则的淡化、监督的缺位以及存在的各种诱惑使大学生淡化自律意识,放松对自己的约束,形成了“自由放纵”的个性心理,并使部分大学生出现学习动力不足和学习自觉性下降的问题,学习兴趣降低,从而导致学习氛围淡化。有少数大学生甚至沉迷于网络,无心向学,最终荒废了自己的学业。
4.对大学课堂教学的影响
大学课堂是高等院校传统的“第一课堂”,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占据着主渠道的作用,也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渠道。但随着国家、省、市等各级精品课程建设的深入推进,大学课堂的重要性受到了挑战。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把各个学科的名师课程放到网上,很多课程都提供了一整套的学习资料,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教学课件、教学录像、教学设计、例题习题、文献资料、常见问题等,有些还提供互动交流方式,供在线进行免费学习和交流。截至2012年1月底,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上有本科课程14345门,高职课程5922门,基本上涵盖了各个学科门类。还有美国大学公开课(如哈佛大学公开课等)在网络上也非常流行,很多名校把公开课视频放在网上提供免费学习,有的还提供特色讲座。 大学生一上网就可以学习全国各地名家、名师的课程,甚至是国外大学知名专家、教授的精彩讲座,而且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这有利于大学课堂的延伸,方便大学生进行学习。这对当前的课堂教学方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学生不一定非得到教室才能学到知识,坐在家里或宿舍同样可以听高水平的讲座,这对教学水平不高的教师来讲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5.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影响
随着网络文化对大学校园文化的不断渗透,大学校园文化也慢慢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网络文化既促进了校园文化的新发展,一些不良的文化倾向和价值导向也在侵蚀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多姿多彩的网络文化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丰富着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网络社区活动正逐步成为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新形式,充实大学校园文化内容,网络正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新载体。各种网络应用和网络媒体的相继出现,也使校园活动内涵更加丰富。
另外,网络上低俗、另类、恶搞等不良文化倾向也对大学校园文化产生冲击,使校园文化出现活动方式娱乐化、活动内容庸俗化、文化品味低俗化的趋势。
四、网络环境下推进高校学风建设的对策
1.加强网络文明教育
面对网络文化对高校学风建设带来的挑战和冲击,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意识到其严重性,采取有力措施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文明教育,引领和培育优良的学风。要坚持以理想和信念教育为核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夯实抵御腐朽文化的思想基础。通过开设网络文化课程,使他们客观、全面地认识网络文化,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网络上的各种信息,明辨是非。同时建立思想教育主流网站、网上党校、网上团校、思政博客等,搭建思想教育新平台,占领网络教育阵地。网上教育平台贴近大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共鸣,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此外,还要对大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引导,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和自律意识,倡导文明上网,自觉远离“垃圾文化”,做一个文明的网民。
2.搭建网络学习平台
网络学习平台是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重要载体。通过加快一体化数字校园的建设步伐,推进网络课程建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各种网络教学平台、学科教学网站、模拟实践平台、模拟实验室、网络资源库,搭建网络学习平台和交流平台,建设一个“学习型”的数字化校园。网络学习平台的搭建要符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心理,并进一步提高学习资源的专业性、深度和整合度以及平台的交互功能。通过搭建网络学习平台,发挥网络对学习的积极推动作用,提高网络学习效率,使高校教学适应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网络文化的发展要求,实现网络化教学,为大学生提供更优越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
3.营造浓厚学术氛围
浓厚的学术氛围是大学优良学风的重要体现。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首先要积极推进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活动。通过组织“挑战杯”竞赛、学科竞赛、专业实践、科研立项等多种形式,给学生提供科研、实践和展示的平台,激发他们的学习和科研热情,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其次,邀请名师、专家举办学术讲座。通过邀请国内的知名专家、学者举办学术讲座、学术研讨、学术沙龙,还可以利用网络举办“网络讲座”,让学生感受大师的风范和学术的魅力,提高学习的兴趣,营造学术氛围。通过这些举措,引导大学生培养提高自身的“三大能力”,即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未来就业积累优势,争取主动。
4.打造主流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课余生活的灵魂。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育人导向,打造主流校园文化,弘扬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文化理念,推动“第二课堂”活动的深入开展,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通过广泛开展符合大学生身心特点、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献爱心志愿服务活动、校园文明活动等,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课余时间,调节课余生活。
网络环境下,要特别注重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合理运用网络等新的活动载体,通过开展网上第二课堂活动、网上党团日活动、网上社团活动、网络文化活动,给活动注入新的内容,赋予活动新的生命力,贴近大学生的实际,寓教于乐,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吸引力,使大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提高活动的育人效果,营造积极向上、欣欣向荣的学风环境。
5.加强网络舆情管控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文化也具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要发挥网络文化对高校学风建设的正面引导作用,还必须加强网络舆情管控,及时掌握校园网络舆情动态。
网络信息发布的即时性和随意性以及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和广泛性往往把一个毫不相关的小问题快速放大并发展成为一个社会公共事件。尤其是在微博出现之后,凡是有突发公共事件的地方都不乏微博的身影。微博已经成长为引导舆论的新生强势推手。因此,要密切关注微博、博客、QQ群等网络载体的动态。同时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畅通信息传输渠道,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反应系统。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及时发现影响学风建设顺利推进的不利因素,把事态消灭在萌芽状态,为学风建设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