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简论建设高校网络文化技术平台的思考
李彦 陈卓 2012-09-03
论文摘要:校园网上的各类应用系统是校园网络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技术平台,校园网络文化受互联网文化的影响,逐渐显现出多种新特征,其技术平台的建设理念也需要适应于这种变化。分析了两种类型的技术平台与高校网络文化发展的关系,也指出这两种技术平台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Web2.0理念和SNS架构建设新型技术平台的构想。
论文关键词:网络文化;数字化校园;网络社区;Web2.0;SNS
网络文化是产生于信息化高度发展时期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基于信息传递所衍生的文化活动内容,以及内含的文化观念和文化活动形式的综合体。[1]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是与社会网络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亚文化,正日益成为校园主流文化。网络技术是高校网络文化发展与体现的手段、工具和基本构造方式,网络技术平台对校园网络文化的构建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一、校园网络文化产生的技术平台——数字化校园系统
从20世纪末期开始,各高校开始建设MIS(管理信息系统)或OA(办公自动化)系统,系统之间没有横向的数据联系,不能进行数据共享,于是产生了“数据孤岛”问题。部分高校开始着手将孤立的系统进行整合,并形成单点登录的统一门户,此类整合系统便是最早的“数字化校园系统”。
清华大学最早提出了“数字化校园”概念: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
国内高校基本上都是遵照这个思路来建设本校的数字化校园系统,而且系统建设初期的主要推手都是学校的网络技术部门,因为网络技术部门在高校中属于服务型部门,在本世纪初网络刚刚进入人们视野时,此类技术服务部门为了提高本部门在学校的形象和地位,急迫的希望通过应用系统的普及使校园用户了解网络、使用网络。这个过程也正好从另一个层面诠释了网络文化是由网络技术创造并界定的一种亚文化。
从文化产生的根源来看,数字化校园系统具有促进校园网络文化形成和确立的功能特征。人要生存,必须要生产;要生产,又必须追求协调与效率;要达到协调与效率,就必须相互交流和沟通,交流就产生了人类的文明与文化。数字化校园系统通过网络信息交流使学校的教学、管理等过程高度协调、效率提高,这样的信息交流也就孵化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式——校园网络文化。
数字化校园系统的目的是“环境、资源、活动”的数字化,由此产生的校园网络文化也相应的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要素。物质文化指以计算机、网络、虚拟现实等构成的网络环境;精神文化主要包括网络内容资源及其影响下的师生员工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制度文化包括与网络有关的各种规章制度、活动组织方式等。
二、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繁荣的技术平台——网络社区系统
数字化校园系统虽然促使校园网络文化的产生,并且成为校园网络文化的一部分,但并不能成为校园网络文化的主体,这是由其特点决定的,数字化校园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被动性。参与数字化校园系统活动的用户都是受工作要求,被动进入系统进行活动。系统中的活动步骤和环节亦是按事前的需求约定,不具有任何随意性,在这样的系统中,人是第二位的,流程和制度是第一位,用户无法发挥其自主性和创造性。
第二,封闭性。进入数字化校园系统就像进入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封闭世界,在使用系统过程中,用户不能够与其他系统发生任何交流。每一个子系统产生的数据大多是本系统的专用数据,不具有标准性,无法与其他子系统进行交流。
第三,严肃性与现实性。数字化校园系统是严肃系统,是对现实世界的拓展,是依附于现实世界存在的。
在这样被动、封闭、严肃而现实的系统中,并不能给予刚刚发芽的网络文化以充足的营养,还需要寻找另一片沃土,而这片沃土必定是由校园网络文化的主体所创造的。
校园网络文化的主体是青年大学生。数字化校园系统营造出来的网络环境让他们找到了自我宣泄与表达反抗欲望的重要渠道。无拘无束的网络空间是大胆探索者和反叛者的乐园,这正是网络文化能够发展繁荣的源动力。
于是网络社区系统便应运而生,这正是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繁荣的一片沃土。这类系统往往由学生自发建设与管理。网络社区系统中包括了BBS、博客、文件、图片、视频、音乐等当前常见的网络服务与网络资源,相对于严肃而沉闷的数字化校园系统,网络社区里充斥着青年学生旺盛的精力和无穷的创意,这为校园网络文化的迅速发酵准备了充分的技术平台和精神资源。
网络社区系统与生俱来就是为了弥补数字化校园系统的不足,从技术上看,具有匿名性、公平性等特点,还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正是由于这些技术特点,使得网络社区系统成为学生课余的主要活动场所,也使得校园网络文化正逐渐发展成为大学生文化的主体。 三、两种技术平台的弊端
虽然数字化校园系统与网络社区系统在高校网络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任何技术平台都是特定时期的产物,随着事物的发展,这些技术平台会逐渐暴露出与发展不相适应的弊端。
第一,网络社区系统的匿名性是网络社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但同时也带来了管理上的难题。数字化校园系统虽然实行实名制,但却缺乏开放性与自主性。
第二,数字化校园系统与网络社区系统虽然都是校园网络文化的载体,但却“公私分明”,毫无联系,用户在登录两种系统时,目的和心境是完全不同的,这种技术的分裂性并不利于校园网络文化的良性发展。
第三,随着Facebook、人人网等SNS社区文化席卷全球,人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展现的舞台,更需要以自我为中心,以人际关系为半径,组成一个个虚拟社群,构筑属于自己的亚文化圈。于是“以用户为中心,由用户创造内容”的Web2.0理念开始影响Internet上应用系统的设计理念,而数字化校园系统完全是以管理者为中心,依据管理者的需求设置功能模块,普通用户无法自主的建立属于自己的圈子,这种平台从设计理念上与当今的网络文化发展方向大相径庭。
四、新型校园网络文化技术平台的设想
为了适应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消除现有系统的弊端,新型校园网络文化技术平台应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遵照“以用户为中心,用户创造内容”的Web2.0理念。Web2.0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数字化校园系统是以数据为中心,系统会按照管理者的要求,“强制”用户进入系统提供相关数据,无法与管理者和其他用户进行交流。下一代技术平台应该以用户为中心,相关数据是由用户之间的交流活动所产生的。如:选课数据是由学生、任课教师、教务管理人员三方交流产生;评选优秀学生是由班主任、同班的同学共同交流产生等等。
第二,以SNS为平台软件的基本架构。所谓SNS是“社会化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的简称,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化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然而,SNS的意义却远非一类网站或者网页技术那么简单,它所代表的是全球互联网发展的一大趋势——传统互联网正在从“人与机器”的时代迈向“人与人”的时代,集中体现了Web2.0的核心思想。
SNS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一切活动都是由交往所产生的,完全符合SNS网络的特征。以学生为例,新生入校时系统里的“社会关系”为空,在报到的第一天,便会和所在学院、宿管中心、财务处、教务处、辅导员、班主任、同班同学、同寝室同学等各种客体产生“交往”,于是在系统中就会产生相应的种种“关系”,类似功能在传统系统中称之为“迎新系统”。学生毕业后,这个技术平台仍然充满活力,其中产生的新关系往往都是校友之间的联系,这在传统系统中称之为“校友系统”。
由此可见,以SNS做为平台软件的架构,在时间上可以涵盖从新生入校到毕业离校再到校友联系的全过程,与传统软件系统的架构设计相比,SNS架构此方面具有天生的优势。
第三,融合数字化校园系统和网络社区系统的功能,使得校园用户的网络活动统一在一个技术平台之中。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做一个单点登录(SSO)或是统一门户(Portal),而是将两者的功能特点互相交融。如:学生用户进入系统后,可以查看下一节课教师通过微博预先发布的上课内容,可以跟同一个科研小组的同学讨论上一次实验的体会,可以加载选课应用程序模板补选这学期的选修课,也可以发一条心情的微博,或是在电子游戏部落里交流游戏心得。教师登录系统后,可以通过某门课程微博跟学生讨论一下教学过程中的细节问题,也可以加载成绩登录模块登录本堂课程的成绩,还可以在本专业系的教师群中交流前沿科技动向。
五、结束语
本文在分析目前技术平台和校园网络文化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基于Web2.0理念,并采用SNS作为实现架构,建设新型高校网络文化技术平台的构想,既适应了社会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也有利于消除当前高校应用系统中所遇到的问题。但高校网络应用系统的更新换代是一件漫长复杂的工作,涉及到众多方面的因素,很难一蹴而就,需要从理念、框架、技术等环节一步步的实现。另外,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的信息技术部门,在学校处于从属地位,如果仍然如同校园网络开始建设时期,需要以信息技术部门为主导推动下一代技术平台的建设,其过程就会更加艰难。但技术平台的改造是势在必行的,只有充分认识到其必要性和紧迫性,才会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抢占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