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问题研讨
汪路线 2012-12-22
摘要:我国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一直是当前竞技体育体制中比较薄弱的环节。通过对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历史回顾,研究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现状,探讨解决现今状况的办法: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教育新体系;改革业余训练阶段的文化教育工作;加大普通高等院校直接参与力度;探索优秀运动队文化教育规律;深化教学改革。其目的是在现有的竞技体育训练竞赛体制下,保证运动员文化教育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对策
Abstract:Top athlete's culture education is always the weak part for current sports systems in China.Through reviewing the history of cultural education, researching cultural education of excellent athlete's current situation, discussing the measures to solve current situation: building the new system of the cultural education to adapt to social development, reforming the cultural education stage of amateur training work, increasing college's direct engagement, exploring law system of cultural education, intensifying teaching reform. Its purpose is to guarantee to go on wheels for the cultural education of the top athletes in the existing system of competitive sports competition. Key words: top athletes;cultural 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一、我国竞技体育文化教育的历史沿革 1952年国家体委成立后,为了参加当时的国内外大赛,在赛前各省、市或国家都要从各级抽调运动成绩优秀的运动员组成相应的代表队,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由普通学校承担。1956年后逐渐形成了以省市体育工作大队(简称体工队)为基本形式的运动员集训体制。由于许多队员尚未完成基础教育,又无法继续留在教育体系中接受文化教育,于是体工队开始对运动员进行文化教育。1956年--1965年原国家体委训练局和部分省市设立了体工队文化教育科;1978年,国家体委设立了科教司,主管运动队的文化教育[1];1989年以后,教育部和国家体委(国家体育总局)又通过一系列方针政策保障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权利,这也表明了党和国家对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一直给予高度关注。但我国现行的运动员文化教育系统依附于训练竞赛系统,文化教育的机构设置[2](见图1)情况也相当复杂,由于运动训练的规律和特点,各教育机构的办学层次互相交叉,既有成人高等教育,又有全日制高等教育;既有基础的中小学教育,又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二、我国竞技体育文化教育现状 现代竞技运动呈现出专门化早期训练的趋势,早期训练起始年龄越来越小,从业余训练到进入体工队是一个逐步脱离原有教育环境,运动训练不断强化,文化教育相对弱化的过程,这使运动员成为文化基础先天不足的一个群体,它背离了竞技体育系统办文化教育的初衷,导致文化教育出现偏差,进一步加重了体育局的负担。 1.改革对现行竞技体育文化教育质量带来巨大冲击 在业余训练阶段,加强业余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提高他们的基本学习能力对于后续教育非常重要。然而现实是业余训练的性质正在发生变化,正在由“以学为主”向“以练为主”变化。许多进入专业队的运动员由于业余训练阶段就荒废了学业,致使入队后的文化教育基础水平低、进入高校以后的文化教育困难,出现了“挂名教育”,这正是竞技体育文化教育体制的局限性所在。而且我国大部分运动员处于义务教育年龄段,且集中在一些“少年”项目的专业运队员。有调查显示,许多“少年”项目运动员入队的年龄有提前的趋势,最小的只有8岁,这是近年训练体制改革带来的问题。然而,“少年”项目运动员入队后的文化学习十分不正常,很难完成普九教育任务。1998年开始的竞赛体制改革给“少年”项目运动员文化教育也带来了新的冲击,竞赛的频率增加,经常安排在正常文化教学期间,学生参赛后补课效果不好。而且我国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后,尤其是1999年高等学校扩大招生对竞技体育后备力量选拔带来了巨大冲击。竞技体育的高淘汰率和牺牲文化教育时间的现实,使许多家长把有运动天赋的孩子送到普通高校,我国“一条龙”训练体制的中间层出现断层。[3] 2.社会用人机制与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不高的矛盾突出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劳动就业和用人机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计划经济时期“带工资指标分配”安置退役运动员的办法已经无法实行,退役运动员也必须参与人才市场的就业竞争,新的社会现实给运动员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据调查显示:有95.4%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当今社会条件下运动员接受文化教育对于就业非常重要,有62.8%的被调查者认为运动员实际文化水准与现有学历不符;有66.5%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退役运动员就业必须是运动成绩和文化素质都优越[4]。新的社会用人机制给现役运动员带来的巨大的就业变化,甚至产生运动员无法就业仍滞留在体工队待业的典型事例。退役运动员文化素质低,安置困难,滞留运动队,占据工资指标,影响新运动员入队,成为竞技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虽然运动员在社会用人机制发生改革后对文化学习变得重视起来,学习观念也出现较大变化,对文化学习有了极大热情,许多运动员利用业余时间自费参与社会学习。部分省市也曾组织文化教师到基地来为运动员上课,希望尝试缓解此类问题,但由于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及专业局限性等一系列原因,当前体育系统自办的文化教学体系不能满足真正的需要,办学结果并不理想。 3.运动技术学院和体育运动技术中专的办学方向不明确,教学质量不高 运动技术学院是优秀运动队教学训练的组织形式,属地方成人高校性质。自80年代中期成立以来,对满足优秀运动员学历教育做出了很大的付出。但由于教学水平不高,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致使毕业运动员的学历与实际文化素质不符,文凭的含金量进一步降低,致使运动员愿意到普通高校或体育学院学习。而且近年来,运动技术学院和运动技术中专为了自身的发展,对社会招收所谓“师资班”,偏离了运动员文化教育主业。在教学体系方面存在着办学目标不明确、课程和专业而过窄、无专门教学经费、教学内容落后、教学方法与运动员实际情况不符、专职教师队伍退化等亟待改革的问题。
3.加大普通高等院校直接参与力度 随着办学实力的增强,对体育运动认识的提高,以及为在国内、外大学生体育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1987年非体育高校开始创办高水平运动队,并介入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首先,招收退役运动员,解决 了部分优秀运动员的出路问题。近年来又逐步扩大到招收现役优秀运动员,有的院校结合本校体育特色,将某一单项运动队优秀运动员集体招收入学。非体育院校,尤其是综合性大学直接介入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极大地扩展了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空间,由于其是按本校体育特色和需要招生,因此只有部分运动项目的部分优秀运动员有此就学机会。其次,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虽然尚未象体育学院、竞技体校一样培养出一流运动员,但应该看到其规模庞大,竞赛制度日益完善,技术水平逐步提高1997年起,清华大学创办高水平跳水队,虽目前运行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但这种探索令人耳目一新。普通院校积极参与竞技体育文化教育的发展体育院校分为体育总局直属院校和省市地方体院两类,是具有数十年办学历史、学风优良、设施完善、师资雄厚的正规高校。积极参与竞技体育及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实行教学、科研和训练三结合是其改革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是将所在省市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全部纳入体育学院教育序列,构建从义务教育到研究生教育,从职教、成教到普教,上下衔接、左右贯通、严谨规范的教育平台,积极推进优秀运动员学生化的改革进程,为转变现有训练体制进行积极地探索。 4.探索优秀运动队文化教育规律,深化教学改革 优秀运动队文化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运动员文化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只有按优秀运动队文化教育特殊规律深化教学改革,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要重新制定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质量标准,建立与运动训练竞赛相适应的灵活多样的运动员文化教育管理模式,如:长学制、学分制、中一科结业积累制、保留学籍集中学习制等。要改革教育教学的内容,坚持素质教育,构建符合运动员实际的教学体系。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要实行“送教上门”,有条件的优秀运动队应增设专职文化课教师的指标,常年随队上课,保证运训练之余坚持经常性文化教学[7]。在条件成熟时,可把训练基地建在各体育院校或普通高校,为实现竞技体育教育体制的战略转移创造条件,最终实现运动训练与文化教育的协调、集约化发展。同时,将多媒体教室建设及其教材的选用和制作作为切入点,借助远程教育终端,为师生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运动员可以在平台上进行阅读、讨论和自主点播学习。充分发挥网络教育优势,突破教学时空限制,实现教育资源最优配置,运动员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学习,保证学习的连续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切实提高运动员文化素质。 四、结语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系统自办运动员文化教育的体制脱离了教育大环境,是在不完善的教育环境下对优秀运动员这个特殊群体进行着不完善的教育。其结果造成了运动员的文化素质不高,社会适应能力差。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应从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教育新体系,改革业余训练阶段的文化教育工作,加大普通高等院校直接参与力度,探索优秀运动队文化教育规律,深化教学改革几个方面解决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切实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工作。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是一种特殊教育,同时受我国特有的竞技体育体制影响,需要教育系统乃至全社会的努力。加强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体现对运动员的人文关怀,保证运动员受教育的权利,有利于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可降低发展竞技体育的社会成本,从而保证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