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
苗天宇 2010-11-25
摘要:中华民族精神是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在90后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增强综合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90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校园文化
90后大学生是指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1990年),目前已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中国公民。90后大学生生长在改革开放已经显现出明显成效的网络信息时代,生活环境相对优越、安稳,也相应呈现出一些群体特点,如思想活跃,追求个性,独立意识强,勇于展现自我;知识丰富,容易接受新事物,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关注社会主流思想,但价值观更务实;理想信念薄弱,但不乏理性爱国。于是在90后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进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华民族精神内涵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是为该民族大多数成员认同、接受的积极与进步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统称,是民族心理特征、文化观念和思想情感的综合反映,具有鲜明的引导性、相对的稳定性和强大的传承性。在一个民族的发展中,民族精神以其独有的支撑、凝聚、激励、教化、导向等多种功能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传统性和时代性,是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传统精神是历史的民族精神,汇集了民族过去的历史、文化、意识的精华,构成了民族精神的主体。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在时间上和内容上又分为历史传统精神和革命传统精神两部分。历史传统精神集中表现于《周易》中的两个命题上,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革命传统精神,主要是指“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中新创立和形成的,主要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民族精神不仅具有传统性,而且具有时代性。民族精神的价值就在于能够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能够始终起到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征程中,涌现出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三峡移民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以及奥运精神等,都是融合了当代社会新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的时代民族精神。
二、在90后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高昂的民族精神能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具有巨大的号召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可以凝聚和整合社会力量。90后大学生是掌握先进科学知识的潜在劳动力,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精神状态关系到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90后大学生是否具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否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是能否激励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极其重要的动力因素。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十六大为全国人民绘出了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蓝图,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需要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同心协力,更需要民族精神的振兴。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重要精神力量。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要使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特别是广大大学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征途上,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六大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写进报告,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重大突破。我们未来承担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没有高素质的人,是不可能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的。在90后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能将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创造性发挥出来、向心力凝聚起来,就能永葆进取之心,塑造出具有远大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高水平的创新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创造者,以保证中华民族复兴这一伟大历史使命的完成。
三、在90后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
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采取各种方法和途径,抓出实效,并形成优良传统。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继承发展优良传统,同时积极汲取世界先进文化成果。要在90后大学生中深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形势政策教育,让他们认识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和理解;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采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对中国历史上各种思想观念加以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更要不断提炼和概括出反映时代精神的新的民族精神,使民族精神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在坚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同时还应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学习和汲取世界其他民族之长,汲取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民族精神,使一切能够为我所用的精神有机地融入到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中去。
2.形成民族精神教育的合力。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要充分发挥“两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两课主渠道的作用,还要各部门、各处室、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形成合力。各科教师在教学中,都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将民族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行政、后勤人员应充分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在工作中注意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勤劳俭朴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3.充分运用网络,拓展民族精神教育新渠道。成长在网络时代的90后大学生更加依赖网络,也更善于运用网络,网络已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和人际交往的主要平台。高校教育者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占领网络这个快捷、及时、有效的教育阵地,根据学生习惯,开辟有效的工作途径和渠道,以QQ群、博客、飞信等形式作为与90后大学生交流和教育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并开创更多的90后乐意接受的教育渠道,以形成一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氛围。
4.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引导大学生塑造民族精神。优美高尚的校园文化环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健康成长,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和高尚人格。要通过精心设计各种思想健康、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举办各种讲座、展览、竞赛,不断举行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活动,来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使90后大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提升。
5.以大学生为主体,激发大学生主动参与塑造民族精神。要充分利用一些新的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新加坡在对本国青少年进行德育时采用价值澄清法,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对比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出选择,并采取行动。这些方法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这对我国课堂教学有启发意义。为了使学生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积极主动地培育民族精神。学校要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调查和志愿者服务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实践中亲自感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和人民群众艰苦创业的感人场面和动人情节,以增强对社会主义中国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并把这种对民族的深厚感情升华为民族精神。
6.与公民教育相结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公民教育的内在要求。公民教育以培养公民的民族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为首要任务,是培养公民精神、造就良好公民的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可为推进公民教育提供深厚的动力资源。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公民教育,通过强化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增强公民自觉将个人的利益得失与民族盛衰强弱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意识;通过倡导民族团结和睦、平等互助、共同发展的精神,增强公民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的团结稳定意识;通过弘扬中华民族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增强公民敢于迎接各种挑战,经受任何风浪考验,开拓创新,奋发图强的民族自强意识;通过培育民族气节,维护民族尊严,增强公民的民族荣辱感。
[1]顾海良,沈壮海.高度重视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4).
[2]王东虓.论民族精神教育与公民教育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3]苗天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研究D].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