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关于考评:东莞基层文化建设的有效探索

申明鹤  2010-04-25

[论文关键词]东莞 基层文化建设 考评制度

[论文摘要]东莞通过实施对各地各单位文化建设进行量化、定级考核评定的基层文化建设考评制度,使文化建设成为东莞各地各单位的自觉行为,使政府对文化建设的管理落到了实处,有效地推进了东莞文化新城建设。

东莞在进行新的城市定位中,基于城市以文化论输赢的判断,将文化新城和现代制造业名城、生态绿城一起确立为新的战略目标。文化建设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从配角走上了主战场。推进文化新城建设,关键是要调动社会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文化发展由部门工作上升为党委、政府的全局性工作。转变为每一个社会组织、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为此,从2004年开始,东莞在全市全面推行基层文化建设考评制度,对各地各单位文化建设进行量化、定级的考核评定,以市委、市政府名义进行挂牌表彰。

一、分门别类确定考评对象

发展社会文化,就是要把各类社会文化发展起来。从实际出发,东莞将对社会文化的考评分为镇(街)、社区(村)、企业、学校、医院五个类别。根据各类文化发展的要求.分别建立了涵盖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氛围营造、文化活动开展、保障措施落实等各方面量化的考评指标体系.大力推进镇街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医院文化建设,从而推动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繁荣。

(一)镇街文化

东莞是地级市直接辖镇街的特殊行政架构。镇街文化建设考评承上启下。至关重要。在考评项目和指标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特色打造。要求各镇(街)挖掘当地历史文化、传统艺术、现代产业等特色资源,打造品牌设施、品牌活动、品牌项目、品牌作品和文化名人。二是多元满足。建立健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广场、广播电视演播室等各类文化设施,依托各类文化协会和文艺表演团队广泛开展知识传播、精神培育、艺术普及活动,推进新闻出版发展。丰富广播电视节(栏)目,满足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三是培育文化产业。大力加强印刷业、广电业、娱乐业等优势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特别是针对该市制造产业发达。以特色产品为主导的专业镇较多的特点,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文化,不断凸显产业特色。四是加强监管。规范文化市场审批,加强文化市场监管,为文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社区文化

结合东莞开展“村改居”工程的实施,根据国家、省、市出台的有关社区文化建设的政策规定,按照城市社区的标准。制定社区文化考评体系,加强社区文化活动阵地、队伍、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建设。在设施方面,按照“小而全”的指导思想,健全文化广场、老年活动室、图书室、阅报栏等,推动文化设施向社区延伸,方便群众就近利用。在队伍方面,培养、发展社区文化骨干,组建各类文化协会和文艺团队,建立相对稳定、专兼结合的社区文化队伍网络。在活动方面,要求通过举办各类比赛、展览、演出、读书等活动,利用粤剧、醒狮、麒麟、龙舟、书画等传统民间艺术资源,将社区文化活动多形式、广覆盖、高频度地开展起来。在工作机制方面,要求把社区文化纳入镇街文化建设总体规划。充分调动社区的积极性,形成市、镇(街)、社区齐抓共管、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三)企业文化

东莞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城市形态.外来员工近千万。只有企业文化发展起来了,整个文化才能真正繁荣。东莞制定企业文化建设考评标准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一是培育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价值追求的核心。在考评中,注重引导企业塑造企业精神,通过健全文化设施,体现人本关怀,锤炼厂训厂歌,构建文化支撑,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源泉和重要引擎。二是提高员工素质。要求企业开展各类技术培训,组织员工阅读活动,编辑企业内刊,提供获取新信息、新科技的条件.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素质。构筑企业研发和生产的人力支撑。三是搭建商贸平台。引导企业兴办产业博物馆,展示企业精神信念和价值追求,展示产品文化含量和艺术档次,使之成为产品交易的商贸平台和企业文化的传播课堂。四是树立企业形象。鼓励、支持企业参与公益文化活动项目招商,以冠名、承办、策划、投资等形式促进文化建设,在融入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推介企业产品和服务,传播和提升企业文化,树立和塑造企业形象。

(四)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考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锤炼校训。要求每个学校根据本校特定的追求,锤炼成校训,以此作为学生行为规范、行为准则,培育共同价值、共同信念。二是培育品德。引导建立健全图书馆(室)、广播室、网站、学校报刊等校园文化载体,培育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健康的道德品格。三是造就爱好。促进文化阵地发挥作用,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艺术修养和气质涵养,培养多方面的课余爱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五)医院文化

一是树立医德医风。要求医院具有院训、院徽、院歌。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救死扶伤”的宗旨,围绕人性关怀和人文服务,培育良好的医德、医风。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健全员工学习制度。定期组织员工培训,开展各类科研活动,编辑院刊院报。提升医院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三是丰富文化生活。以各类文体设施为载体,开展艺术节、运动会等各类文体活动,发动员工广泛参与,满足文化需求。提高生活品质。

二、逐级申报确定考评等级

基层文化建设考评,分标兵、先进、达标三个档次。东莞按照国家及省上有关文化评估定级的要求和文化新城建设的目标任务,每一档都设置不同的考评标准。同时,确定逐级申报的原则,即初次考评的,只能申报达标档次;达标的,方可申报先进档次;只有先进档次,才能申报标兵档次。

(一)标兵档次代表未来文化发展方向

文化建设各项工作体现时代要求.在全省乃至全国走在前列,在全市成为标杆,引领未来发展方向,引导文化发展潮流。比如。2007年.东莞评选出全市惟一一座标兵镇——长安镇,是全国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和全国文明村镇。

(二)先进档次体现现阶段文化发展水平

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与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形势和要求相适应,在本地、本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

(三)达标档次达到基本文化发展要求

文化建设按照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内容和基本活动方式建设的要求,扎实推进,基本完成文化新城建设各项工作任务.达到预期目标要求。

三、分段推进各个考评环节

基层文化建设考评,每两年一次。对各地各单位文化建设进行一次验收。整个考评坚持分步推进,抓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力争将考评做成对基层文化建设的大指导、大推动。

(一)动员发动

通过层层召开基层文化建设考评创建动员大会、利用各种媒体宣传等方式,进行广泛发动。在动员发动中,努力防止被动应付、急功近利的思想倾向和达到目标重要、考评过程次要的做法,促使各地、各单位把考评工作作为提升本地、本单位文化发展层次的载体和契机,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抓好文化经费投入、文化阵地建设、文化艺术创作、文化资源挖掘等各方面工作。

(二)制定计划

按照基层文化建设考评方案及其指标体系。经过深入调查摸底,认真分析各地、各单位文化发展现状,确定考评培养对象.指导制定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创建计划,并引导对照创建标准,检查自身工作,找出差距与不足,明确工作任务、要求和进度。同时,分别举办社区(村)、企业文化建设考评对象培训班,学习考评方案,借鉴先进做法,交流创建经验,明确发展方向。 (三)培养指导

东莞在严格落实基层文化建设考评分片跟踪制度、定期进行督查辅导的同时,按照基层联系指导制度的要求。切实加强对培养对象的指导。一是市文广新局领导按照联系基层镇(街)的分工,确保每个季度下分工的每个镇(街)了解情况和指导工作不少于半天。二是文广新局每个业务科(室)、市直相关文化单位每个星期至少有一天时间下基层指导工作。三是各镇(街)执法分队、文化广电服务中心建立与社区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制度.经常下基层指导工作、推动工作、落实工作。通过有效的基层联系、指导,及时摸清基层发展状况。及时明确基层发展路子,及时解决基层困难,及时推广各种典型。

(四)实地考核

市考评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各成员单位,按照“验收的程序一个不减,验收的地方一处不漏,验收的材料一篇不少。验收的意见一条不虚,验收的审批一环不缺”的原则,扎实做好实地检查验收工作,务求考评工作深入开展。对符合要求的镇(街)、社区(村)、企业、学校、医院,在报纸、网站上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确保考评程序公开、透明。在此基础上,上报市委常委、副市长联席会议最终审定。通过扎实有效的组织验收.真正把考评做成基层文化建设有效监管、全面考量的标尺。

(五)挂牌表彰

文化建设标兵、先进、达标镇(街)、社区(村)、企业、学校、医院,由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年度表彰大会上进行高规格表彰通报和授牌,并由考评办分别组织挂牌仪式。切实抓好挂牌表彰这一环节,充分利用报纸、电视专栏,网站、电子屏幕、横幅标语、工作简报、宣传栏等各种形式进行大力宣传报道,开展各类参观学习、交流观摩活动,力促基层文化建设走上规范、快速发展的轨道。此外。还要建立起动态管理机制,被命名的文化建设标兵、先进、达标地区和单位,每两年进行一次复查验收。

(六)典型示范

东莞把基层文化建设的标兵、先进、达标地区和单位,作为各类文化建设的典型.充分发挥这些典型的引领、榜样示范作用。大力宣传典型,广泛推广典型的突破性成效、创新性做法、规律性经验;认真学习典型,组织典型现身说法,进行形象展示,开展考察观摩;不断丰富典型,努力挖掘和捕捉标兵、先进、达标典型新的先进理念、先进举措、先进创造,升华典型作用。总之,通过以典型为标杆和旗帜,把学习典型与争当典型、超越典型结合起来,全面提升社会文化。

四、结语

经过五年的实施.考评制度不仅使文化建设成为东莞各地、各单位的自觉行为,也使政府对文化建设的管理落到了实处,东莞文化出现了三大可喜的变化。

(一)文化建设实现了由“口号”向“行动”的成功转变

文化新城建设目标的确立,经过几年的宣传发动,全市上下文化意识普遍增强,各级党委、政府和各地各单位对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实施基层文化建设考评制度。就明确了具体、量化的指标和要求,提供了发展的范本和标准,指明了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几年来,共评出6o个标兵,237个先进,258个达标镇(街)、社区(村)、企业、学校、医院,推出了一批涵盖各方面的学习典型。使每一项工作都比有参照、赶有目标,形成了基层文化建设努力有方向、工作有督促、学习有榜样的良好局面。将文化新城建设的各项部署、目标、任务落到了实处。

(二)文化部门实现了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成功转变

考评的实施,不仅仅使全社会成为了“办文化”的主体,而且为政府“管文化”提供了抓手。过去,政府文化部门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办文化上,而本身管文化的职能没有很好地履行,处于既越位、错位,又缺位、不到位的状况。基层文化建设考评由市委、市政府定期对地方、单位进行量化考核和定级.是对各地、各单位文化建设的全面规划、有力监管、有效调控,将政府职能落到了实处,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主办”的文化发展格局。

(三)文化工作地位实现了由“求人”变为“人求”的成功转变

过去,仅仅由文化部门来推动文化建设,举步维艰。由市委、市政府推行基层文化建设考评,并将考评结果纳入各级党政班子年终量化考核指标体系。使文化建设变为各级党委、政府和每个单位领导班子的共同责任。考评制度实施以来,全市各地各单位高度重视、主动支持、大力帮助文化部门开展工作,文化工作地位大为提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