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探索
杨文广 2011-12-06
通过调查分析,农村大部分留守儿童具有以下几大特点:
1、性格孤僻、不善与人交往;
2、人际关系淡薄、没有亲和力;
3、思想纪律涣散、不求进取;
4、好逸恶劳、没有责任感;
5、自尊心不强,自暴自弃;
6、行为怪异,脾气暴躁。
这些特点与学生从小缺少父母的爱和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他们当中有的刚出生几个月,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让人代养,没有得到真正的父母之爱,造成儿童心理的不良发展,他们首先失去了人生中至关重要的第一任教师。以上六大特征无不与此有关。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目前约有1.5亿个外出务工的农民,2~3千万个留守儿童,在未成年人犯罪当中,“留守儿童”占71.9%。目前广大农村中小学校中,留守儿童量最大,他们当中出现的问题较多,教育转化工作难而复杂。如何教育转化好他们,值得广大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探索。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各种新的思想、新的思潮都在发生不断的变化,社会已经某种风气的形成,人们受到的影响,不是个人的力量就能够扭转改变的,必须依靠多方面的力量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实践中我校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采取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方式对儿童进行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学校教育
学校对青少年儿童的教育转化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我校把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摆在了学校工作的首要地位,对他们的教育转化,采取了一些具体可行的措施。学校对进入我校就读的留守儿童,首先建档立卡,对他们的思想、学习、行为表现以及家庭基本情况等,分任务,细分到教室个人责任,专项内容进行转化,学校与每个老师签订责任状。其次老师要对他们的心理状态,行为习惯等进行分析,找出症结,然后制定教育转化工作计划,有的放矢的对他们进行教育。
如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参观、访问、体验生活,请老革命讲英雄故事,进行献身教育、理想教育;请司法人员到学校进行法制教育,行为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积极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益活动,在活动中使他们受到感染,得到启发,使之达到潜移默化,改掉恶习,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金就砺则利,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稿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这句名著的论断,说明了人是要通过强化教育来达到正规成才的,古往今来无不如此。此外,情感教育也具有重大的意义。一个从小失去母爱的儿童,他们心里的缺陷可想而知,因此,教室必须具有一颗火热的心。我们要用一颗关爱的心去温暖他们、爱护他们、走进他们、了解他们,成为他们的贴心人,使他们充分相信自己。这样,老师才能将他们輮成听话的羔羊,信从老师的教育,引导他们走上正轨之路,成功之路。 二、联合家庭教育力量
父母是家庭的重要成员,他们对子女的教育起到关键作用。子女的生存、经济来自父母,离开父母,子女就难以生存。子女与父母沟通至关重要,在千里之外的父母,学生怎样沟通呢?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公用电话”所,学校与家长制定了通话制度。每周每个留守儿童至少与家长通话沟通一次。使家长了解子女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对其子女进行教育。每次家长与学生对话,征得家长同意,留下录音,学校通过整理每月印出一辑家长感言录、子女对话录音,使学生时时感受到家长就在身边,使之增强自我约束力,增强求知动力,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三、联合社会教育力量
社会教育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学生有相当部分时间是脱离学校管制的,老师的精力有限,所处时空有限,这样就必须得到社会力量的帮助,才能全方位地教育好儿童。因此,我们作了一些尝试,动用社会力量,组织“联合家庭”的教育方式,由政府出面,召开村组级干部会议,由乡包村干部组织领导。村组领导负责抓好具体工作,统计村寨留守儿童数,由在家的农户组织“联合家庭”分配名额,由他们负责看管、监督、教育,把这些儿童当亲孩子一样对待教育。这样,学生在家有人管,在校有老师管。通过一段时间,学生的思想教育纪律明显好转,不良行为得到克制,这样留守儿童的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得社会群众的好评。有位家长对老师这样评价:不是亲人胜是亲人,让他们在外安心务工,真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总之,在探索“留守儿童”的管理和教育中,我们还存在许多新的问题,还有待我们去进一步探索实践。只有用辛勤的汗水去浇灌祖国的花朵,祖国明天才会更绚丽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