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农村建设视角下教师对留守儿童教育的作用
石俊才 2011-10-03
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如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给这些可怜的孩子留下了一生的遗憾,有的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又一障碍,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心理不键全,人格极易出现扭曲。由于父母关爱缺乏,同时心理发育并未成熟,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促成了其感情的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种种不健康心理的形成,其人格表现或是攻击性较强或是偏向抑郁,甚至任性霸道、自私冷漠、敏感多疑、固执己见、情绪多变、逆反心理重,有的出现暴力倾向,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出现抽烟喝酒、沉迷网络等不良行为习惯,有些甚至还被不法分子利用参加一些盗窃、斗殴、寻衅滋事等违法活动,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2.学习动力不足,厌学,导致学习成绩较差。照顾留守儿童的祖辈,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且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儿童自觉学习能力和精神世界的培养被搁置一旁,在思想上,他们会有“无人管教自我放弃”,“学习无用打工挣钱”等观念,在学校反映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厌学情绪日趋严重,因此部分留守儿童在校期间有学习成绩下降直至较差的现象。
3.价值观念扭曲。
留守儿童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隔代抚养偏重物质生活,会较多的给予物质和生活上的宽容与放任,而第一责任人的父母会产生负疚感,存在补偿心理,在金钱上进行补偿,对子女的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较少,极易使子女养成享乐主义、极端自由主义的思想及好逸恶劳、浪费显摆、自由放任等不良习惯,既影响孩子的学习态度,也导致孩子价值观的扭曲。
二、教师对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作用
针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众多原因,理清主要问题与次要原因,找准问题的症结,凸显主要矛盾,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无疑有助于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1.以集体的力量帮助留守儿童消除孤僻、压抑、自我封闭等不良心理状态。留守儿童多数时间在学校度过,教师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的班级环境,如班级建立互助小组,开展一帮一上门补习和分担家务等活动,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关爱,同学的友情。其次,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积极鼓励留守学生参加班集体开展的项形式多样的团队活动,收看自强、自立为主题的电视节目,陶冶他们的情操,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从而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使留守儿童感受关爱、体验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的影响。第三,对有一定组织能力的留守学生,教师可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对能力弱的学生,也可让他们为同学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增强他们与同学之间的亲和感。让班级的同学与他们交朋友,让他们从自卑、孤僻、任性中走出来,融入班级的正常学习生活中,快乐健康地成长。
2.制定留守儿童家长与子女定期联系制度。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一生的教育,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和智力的发展。父母外出务工,缺失了正常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在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搭建交流平台,做好留守儿童父母的工作,讲明亲子沟通的重要性,要求家长每周要和子女电话联系至少一到两次,并经常进行书信交流,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间的沟通,为留守儿童提供情感支持,帮助学生坦然面对成长的烦恼,同时让孩子体会父母在异地打工的心酸和苦楚,让他们理解父母不能在其身边陪伴的无奈和苦心,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激发他们为了将来幸福生活认真学习的斗志。
3.制定提高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办法。根据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在学习计划、预习方法、听课方法、复习方法、写作业的方法以及课外阅读等方面给予具体的指导,切实地提高他们自己的学习成绩,从而树立起信心,让他们与其他的小孩一样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得以全面地发展。
“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成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它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工作,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来关心、关注,让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