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关于学校园艺:学校生物园从学科教育到素质教育

李国敏  2011-11-21

摘 要:随着人们对实验教学在中小学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的普遍认同,作为中小学生物教学实践基地的生物园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各式各样装修精良,设备先进的生物园不断涌现。然而,当前学校生物园建设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倾向,主要表现在生物园的教育功能的扩展明显不足。近年来,在英美等国家逐渐兴起的“学校园艺”(school gardening),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教育实践基地,从整体上提高了学生的素养。本文借鉴国外“学校园艺”活动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学校生物园的教育功能开发与拓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学校园艺;学校生物园;教育功能;学科教育;素质教育

学校生物园是生物教学的必备条件,它能够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探索科学知识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正是由于生物园为生物教学带来的种种益处,学校生物园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以广州市为例,至2004年,生物园已基本在广州市中学中普及,其中已有约80%的生物园在100m2以上,且实现了动植物景观的分区。然而,当前学校生物园在注重硬件开发的同时,却忽视了教育功能的完善,普遍存在着与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如在广州市的中学生物园中,仅有10%做到了生物园与学校环境相融合,而大多数生物园则仍是封闭式的。[1] 近年来,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一种“学校园艺”(school gardening)活动在中小学蓬勃兴起,受到越来越多师生的欢迎。这种“学校园艺”活动是利用学校场地,通过师生的共同设计、实施和管理,建设一个既能供师生休闲,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的自然场所。它特别强调了学生在其中的创建和管理过程,强调了学生创新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本文在充分了解和分析国外“学校园艺”活动过程与教育价值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素质教育的需要和中小学生物园建设现状,对我国中小学生物园的建设和管理提出建议。 一、西方国家“学校园艺”活动的历史 西方国家的“学校园艺”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的学校就已经在校园里开辟出一片地方用于种植瓜果蔬菜。虽然当时工业生产所带来的污染已经产生,但人类还没有意识到其后果的严重性。这时的学校种植活动并不是为了环境保护而开展的,而主要是为了解决学校师生的温饱问题,学校种植所获,是学校师生的食物来源。20世纪初,大约有40%的中小学都建有种植园,并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此后,由于西方社会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商业体系,不再需要学校自给自足,学校种植园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2] 这种退出只是暂时的。1962年,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一书的出版,让大众深切感受到环境保护的迫切性;1970年,美国成立环境保护局(EPA);1972年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会议。这一系列的环境保护事件中,教育一直都被认为在提升公众环境意识,培养公众环境行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此大背景下,学校种植园变身为“学校园艺”活动重新出现在学校中,并且更为普及。到2007年,美国加州有大约60%的学校参与了“学校园艺”活动。与以往不同的是,“学校园艺”已不仅仅是在学校建立一个种植园,而是为城市里的孩子提供一个接触自然的机会,它既可以与学校教学相结合,又可以为师生提供休闲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学校园艺”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成功改变身边环境的有益经历,得到了环境教育专家们的普遍认同。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仅美国就有上百篇针对“学校园艺”活动的研究文献,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学校园艺”活动为学校的教育教学的改善、学生的环境意识的提高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作的贡献[3]。 二、“学校园艺”的教育功能 (一)丰富了学生对生态系统复杂性的认识 今天的孩子,尤其是城市中的孩子普遍缺乏对生态复杂性的认识。因为城市的孩子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农田、牧场等自然环境。学生每天大部分的时间是在由水泥筑成的学校的所谓“整洁的环境”中长大的,这种环境减少甚至隔绝了学生与大自然的接触,学生缺少认识生态多样性的机会。“学校园艺”活动坚持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在学校的生物园里包含了池塘、循环水流、树木及诸如蝴蝶之类的生物,呈现给学生一个动植物群的概念,同时,在生物园里的劳作给了学生接触土壤的机会,这些认识有助于学生形成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有助于增强学生改善自然环境的自信心与能力。[4] (二)将自然类课程与文化类课程联系成整体 “学校园艺”提供给学生一种与自然交互的机会。种植、培育等活动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可以作为生物课的教学素材,而这些过程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激发他们灵感的场所。同时,在种植的过程中,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的情感也悄悄地形成了。 (三)“学校园艺”改变了学生对事物的观念,从而将环境伦理的理念内化到学生的价值观当中 种植能够让参与其中的学生改变对事物的看法。通过在学校的花园里种植瓜果蔬菜,学生看到这些瓜果蔬菜与自己一起成长,它们长大成熟后,或者像萝卜那样贡献出自己的根,或者像芹菜那样贡献出自己的茎,或者像白菜那样贡献出自己的叶子。这些日常的蔬菜在学生的心目中不再是简单的消费品,而是大自然的赏赐,是与他们一同成长的有生命的植物。学生的环境伦理观在不知不觉间从人类中心主义转向人应感谢和珍视自然的和谐伦理观。 (四)有助于儿童环境价值观的形成 Lohr and Person-Mims等人的研究表明,儿童接触户外环境时间的长短以及他们在户外参与种植活动的多少会影响他们长大成人后对自然的态度。儿童时期的种植活动对他们成人后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有重要作用。 三、英美国家的“学校园艺”活动实践 在英美国家,包括澳大利亚,有很多指导“学校园艺”活动的组织,它们通过网站、会议以及项目等形式推动“学校园艺”的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的贡献,也为当地居民环境意识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英国,2007年英国皇家园艺学会启动了“campaign for school gardening”的活动。该活动号召全英的学校,不论是中小学还是高校都行动起来,在自己的学校建立一个漂亮的生物园。三年来,在该倡议的推动下,全英已有一万多所学校参与其中。皇家园艺学会通过网站和出版物为学校提供指导。 英国的学校园艺建设过程分为五个步骤(见表1),每个步骤都关注学生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培养。[5]从中可以体会到“学校园艺”对学生学习产生的积极影响。 在美国,几乎每个州都有一个或几个组织来指导“学校园艺”活动,并将学校的活动成果展示给其他学校。美国国家植物园是全美最大的指导“学校园艺”的组织,它与芝加哥植物园合作为芝加哥及美国其他州的学校的园艺活动提供详细的指导计划和丰富的课程资源。其学校生物园的建立过程分为五步:论证(Make the case)、计划(Plan for success)、实施(Create the garden)、学习(Learn in the garden)与维护(Keep it growing)。在每一步,都有专门的小册子,进行更详细的说明。[6]

与英国皇家园艺学会相比,美国的“学校园艺”活动的计划有两个特点。第一,更加注重评估环节。对于学校园艺的维护,美国植物园的指导手册中提供了进行评估的必要性的说明以及详细的评估工具和方法,并说明了如何将评估结果用于生物园的完善和扩展中。第二,美国的指导计划提供的资源更加丰富。对于计划中的每一步,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连接。如在“学习”部分,提供了可能用于课程的近百个链接。 总结英美国家学校园艺活动的开展和教育功能的开发,我们不难看出,自然性与教育性的结合是“学校园艺”颇受欢迎的最主要原因;来自学校和全社会的指导和支持,以及丰富的辅助资料和配套活动的开发是“学校园艺”活动能够在英美等国不断扩大的推动力;而它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积极作用则使它成为一种新的素质教育模式。 四、扩展学校生物园教育功能的建议 以上对西方国家“学校园艺”的分析表明,“学校园艺”活动不仅为生物学科的教学提供了实验场地,同时也为其他学科的活动提供了素材,无论是语文课、数学课还是地理课,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教学素材,这有利于学生系统学习知识,掌握相应技能。在“学校园艺”活动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他们要自主完成从设计到维护的几乎所有工作,而教师还有社会力量,都是学生可利用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便利。这种教育模式,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锻炼了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同时有助于他们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 我国中小学生物园的实验教育,在载体上与国外的“学校园艺”活动没有多大分别,都是基于学校的一定空间以及在其中栽种的植物和养殖的动物。其区别在于教育模式上的不同,我们是单学科发展的模式,国外则侧重于综合能力培养的模式。相比之下,同样的空间和设施,在其教育效率和效果方面,后者更符合当今教育改革的方向。 借鉴国外发展“学校园艺”活动的经验,我国中小学生物园的教育功能的扩展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设计生物园。校园文化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学校生物园不应仅用于课程教学,更应展现学校文化特色。首先,生物园的建设应符合和促进学校的办学理念,成为培养校园文化的阵地;其次,生物园作为学校物质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宣传校园文化的作用,通过扩展生物园的教育功能,丰富生物园的文化内涵,达到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的目的;[7]第三,通过教育功能的扩展,生物园不仅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场所,也成为触发学生思考人与自然关系、形成正确环境伦理观的教育基地,从而将道德教育从人与人扩展到人与自然,丰富了学校的人本文化;此外,通过开发基于生物园的课程资料,也扩展了学校的课程文化。 第二,开发生物园活动课程资料包,为各学科利用生物园展开教学提供指导。生物园要从为单学科服务向为多学科服务转变,必须研究各个学科如何相互配合,相关教师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学生应该如何利用生物园,学校及校外的哪些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帮助,学生该如何获得这些资源等等。通过开发资料包,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设计、管理和维护生物园,教师也能在资料包的帮助下,结合各自学科开展教育教学。 第三,在学校生物园中开展环境解说,通过培养学生解说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环境解说是一种融教育、信息传递、管理为一体的交流服务过程,凭借原始事物以及游客自身经历,借助各种媒体,通过激励、交流、引导和娱乐等方式,揭示当地景物的意义和相互关系,培养人们对遗产、资源及环境保护的道德和价值观。[8]环境解说在自然公园和博物馆应用较多,而在学校的应用很少。然而,开展环境解说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却有很大的帮助,一个解说员不仅要对所解说的对象有充分的了解,也需要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扎实的基础知识、敏捷的思维以及良好的体态和礼仪。因此,将一个学生培养成环境解说员的过程也是对其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 最后,建立网络支持系统,让生物园的教育功能的扩展变得可持续。网络支持系统是一种集网络课程、信息分享、实时交流于一体的网上知识系统。它的作用在于:第一,与前述的教学资料包的开发相结合,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第二,给师生提供一个平台以分享它们在生物园的收获,不管是实物的收获还是自己的心得,都可在这个系统中与他人分享,这对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非常有利;第三,为不同学校的相互交流提供方便,每个学校的生物园建设的情况都可以在这个系统中看到,学校之间就可以相互学习和交流。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