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浅论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孙康文  2012-09-27

一、 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数学能力的提升,数学素养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实施探究性学习,首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现实有趣的、富有挑战性并能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变“要我探究”为“我要探究”.例如:在《圆锥体积》一课教学中,教师首先出示一筒米,设疑:将这筒米倒在桌上会变成什么形状?学生猜想,老师演示.老师接着又演示刨铅笔:把一支圆柱形铅笔的笔头刨成圆锥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觉得这个圆锥的体积与相应的圆柱的体积之间有联系吗?你认为有什么联系?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有的学生认为圆柱削尖后可以得到圆锥,圆锥应该和圆柱有关系.那么,圆锥的体积究竟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通过什么办法能证明他们之间的关系呢?他们的关系对于圆锥体积计算有什么帮助呢?“刨铅笔”教学片断,选择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为猜想找到支点,通过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保证了下一步合作探究的有效性.儿童都有与生俱来的探究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儿童的这些需要的产生与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环境和适当方法.提供适合儿童学习的材料是课改的基本理念,是改革教师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

什么样的学习材料才是适合儿童探究的呢?我认为学习材料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要有利于展现知识的生成过程,要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服务.应当位于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现行教材(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圆锥体积)直接为学生提供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圆锥的体积.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只是做了一次“操作工”,没有自己的原创思维与探究思路,只能机械地沿教材框定的捷径较顺利地获得了结论,缺乏到位的认识.这样的学习材料其思维含量明显偏低,缺失了学生主动寻找材料的过程,影响了学生解决问题策略意识的培养.所以在圆锥体积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了几组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等底等高,底和高都不等的圆柱和圆锥容器和水,每四人为一小组,每小组发一份实验报告,让每个实验小组合作探索,填写报告.学生自主地摆弄、操作、实验、猜测、验证、错误、矫正……最终找到了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两者的本质关系.这样,让每个学生既动手实验又动脑思考,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知识,更能学习到科学的研究方法,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二、 创设竞争性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平日教学中中我深深感觉到数学活动是主体的、能动的、活跃的,所以教学中也就存在着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从而构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之美.也就是这些,使我更深刻的体会到:只有给学生自由探究的空间,自由摸索的时间,自由发挥的舞台,自由展示的天地,他们的潜能就能最大的得到开发,个性就能最大的得到张扬,创新意识就能最优化的得到培养.源于学生的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只有善待课堂中“意外”,把握细节,让学生进入角色,让课堂充满生成的美,那份演绎就会淋漓尽致,那份精彩就会水到渠成.

例如,讲授“8的认识”时我就根据教学内容并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设计了这样一种情境,在做课堂练习时,拿出两组0至8的数字卡片,指定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各代表男女两队进行比赛.虽然此刻教师还没宣布比赛的规则和要求,可是全体同学已进入了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之中,暗中为自己的队加油,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引发出来了.

三、 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兴趣”对学习的效果起决定作用,游戏活动能充分调动起孩子们的每一个细胞.美国教育家教授柯普兰提出:“儿童对数概念理解必须由儿童自己获得,教师的责任是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创设游戏情境,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趣味性和学生的生活背景,尽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些具体、有趣、富有一定启发性的情境——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经历一个艰难、无奈、成功、喜悦的心理历程,感悟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感兴趣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概率)知识点时这样设计,上课时教师引导:“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现在请同学们先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个游戏,好不好?(话刚说完,学生异口同声说:“好!”)这里每个袋子里各装了两个球,有的袋里放的两个全是白球或两个全是黑球,有的袋里放的是一个白球和一个黑球.每个同学一次只能摸一个球,看一看是什么颜色的球,摸好后继续把球放进袋子里,另一个同学继续摸,每组推选一人记录.” 学生感到新奇,便产生了兴趣.活动结束后,每一个小组汇报摸球结果,教师很自然地引出“可能、不可能、一定”等概念.把单调、重复、类同的数学知识游戏化是调动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的好方法.实践告诉我们,丰富多彩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其注意力和观察力均有明显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容易被调动起来.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了学习兴趣.

四、 创设故事性情境,唤起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例如,在教学“比的应用”一节内容时,在练习当中我为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中秋节,江西巡抚派人向乾隆皇帝送来贡品——芋头,共3筐,每筐都装大小均匀的芋头180个,乾隆皇帝很高兴,决定把其中的一筐赏赐给文武大臣和后宫主管,并要求按人均分配.军机大臣和珅马上讨好,忙出班跪倒“启奏陛下,臣认为此一筐芋头共180个,先分别赐予文武大臣90个,后宫主管90个,然后再自行分配”.还没等和珅说完宰相刘墉出班跪倒“启奏万岁,刚才和大人所说不妥.这在朝的文官武将现有56位,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两个,而后宫主管34人,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三个,这怎么能符合皇上的人均数一样多”.皇上听后点点头“刘爱卿说的有理,那依卿之见如何分好?”此时,学生都被故事内容所吸引,然后让学生替刘墉说出方法,这个故事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节之中,从而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五、 创设操作性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内容时,教师提前让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几种三角形的纸片.让学生试做每个图形的对折,使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操作后发现有些图形能完全重合有些图形不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位教育家曾说: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创设有效的操作情境,让学生动手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动手合作,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教师在教学重点难点处要创设合作情境,让学生在合作实践中,找出规律,提炼方法.如学习梯形面积公式时,让学生通过一起思考,一起试着剪拼图形,相互启发、相互融合.这样不但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确,每个人交换一件物品,得到的只是一件物品;而如果交换的是一种思想,那就会产生新的、有更丰富内容的思想.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个体,其认知发展、情感和意志差异,有意识地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摆一摆、折一折等发现规律,突破重点难点.只有当孩子感到放松,学习是有趣的,学习才可能走向真正的自觉和自悟.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设计,不但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乐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创造性地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数学活动,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