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谈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活动目标的确立

费岭峰  2009-06-14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的活动性增强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来探索学习数学知识的方式,也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制定的数学活动目标不够清晰,或缺少准确把握数学活动目标的经验,往往停留于“为活动而活动”的层面,致使无效和低效的数学活动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大量存在。本文结合实践,从教学活动目标的确立及如何围绕目标有效实施教学活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数学活动应确立怎样的目标

(一)数学活动的目标应突出数学学科特性,凸显数学学习的本质。

从《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数学学科目标要求来看,不但要在“知识技能目标”的定位上体现数学学科特性(从这一点上来确定具有数学学科特性的目标相对比较简单一些),更要在“过程性目标”的定位上体现数学学科特性,即思考在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探索”的过程中,如{可体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水平,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喜欢数学的积极“情感”与严谨、有序地学习数学“态度”的目标定位。例如,在“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一课中的一个数学活动:调查哪只小动物最受欢迎。该数学活动的目标不仅定位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之上,还应考虑引导学生“会根据相关信息提出‘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并能初步形成解决的办法”的数学学科本身的目标定位。只有这样的目标,才能既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目标多元化的本质,也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数学学科教学自身的特点。

(二)数学活动的目标应清晰明确,有利于教师即时反思和调整教学行为。

数学活动是支撑数学学科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是教学目标落实于学生行为过程中的具体反映。有效的数学活动目标应该是清晰的、具体的、明确的,并具有可观测性。例如一位教师在《梯形的认识》一课中,在课的引入阶段设计一个“找梯形”的活动,目标设定为:展示学生的认知经验,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活动目标定位不仅清晰、明确,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可观测性。在教学中,只要观测学生的认知经验有没有得到展示,认知冲突有没有产生,来评价这一活动目标是否达成即可。这样的目标定位有利于执教教师在课堂上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出即时的反思和调整。同样,在本节课中,一个“创造梯形”活动的目标定位为:通过图形转换,使学生深化对梯形特征的认识,沟通图形之间的联系。目标定位中有相应的行为动词,有利于教师及时观察分析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程度”,有利于教师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三)数学活动的目标应具有适度的拓展空间,便于教师适当调整。

活动有清晰明确的目标,并不等于活动只能局限在一个层面上。课堂上,预设与生成往往是相伴组成的。有时生成的正好是预料中的,有时则不是。当预设的活动要求过低,课堂教学流于平淡、僵化,缺乏挑战性,不利于学生发展时,则需要教师及时改变预设内容,提高活动的要求。当生成的材料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入学习时,教师则要敢于改变原来的活动设计,利用生成资源适度地调整活动的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活动的预设目标,应该具有一定的调整空间,具有拓展的可能性,有利于教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改变活动的目标要求,从而使活动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

二、如何确立数学活动的目标

一节完整的数学课一般包括三个学习阶段,即导入准备阶段、新知探究阶段、巩固延伸阶段。相应的,数学活动目标也应围绕各个阶段各自的特点进行确立。

(一)导入准备阶段活动目标的确立

导入准备阶段是一节课中学生数学学习的起始。如果要在这一阶段设计相关的数学活动,首先必须有利于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引导学生通过活动收集有关信息资料,呈现相关问题,为下一阶段深入探究新知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中,导入环节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①猜一猜手中实物圆面的周长;②量一量圆面的周长;③观察测量结果找一找规律。活动首先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因为学生猜测和度量的是各自手中圆形实物圆面的周长,兴趣自然较浓),能够达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目标,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到数学学习上来。因为在测量活动中,虽然结果可能产生一定的误差,但学生还是比较容易关注到圆周长与其直径、半径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为下一环节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二)新知探究阶段活动目标的确立

新知探究阶段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关键环节,此时的数学活动一般围绕帮助学生实现自主探究、主体活动,便于学生采用师生互动、合作学习等形式来完成学习任务来确立目标。因此,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作为活动主体的适应性和认可度,有利于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并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例如,在“射线的认识”一课中,我设计了一个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如灯光)——游戏体验(学生玩手电或红外线玩具)——动手体验(尝试画射线)——抽象特征(给图形取名字并说说图形特征)”的数学活动。整个活动围绕射线的特征展开,从直观感知到体验、具体到抽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而在教学“商的近似值”这节课时,我设计了一个“计算产生疑问——交流统一解决办法——尝试解决问题”的活动。整个活动过程既可以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也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实践,自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达成了课前确立的“引导学生经历数学问题的产生过程,并能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策略过程”的目标。

(三)巩固延伸阶段活动目标的确立

巩固延伸阶段的活动,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深化理解,拓宽思路,延伸提高。一位教师在“平面图的初步认识”一课综合练习阶段设计的数学活动,要求学生用一根绳子围绕刚才学过的平面图形。学生饶有兴趣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围长方形”活动,很多学生对操作的同学提出了意见,从而知道了“两只手放得不一样宽、不一样长”的图形不是长方形,这个过程达成“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图形表象,加深对平面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的目标;“围圆”活动,从2位学生4只手,到4位学生8只手,再到8位学生16只手,引导学生经历了从“4个点、8个点、16个点”一个逐渐接近圆的过程,达成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学习目标。另外,在活动中,教师虽没有提出明确的合作要求,但由于所设计的操作活动需要学生通过合作才能完成(有学生发现一个人围长方形不行,便请同桌帮助2个人围;而围圆时,学生发现3个人还不行,想到了请其他同学帮助,最终在8个人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任务),因此学生自然地选择了合作,合作成为了学生的一种需要,是完成任务不可缺少的方式,从而比较有效地达成了“拓展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合作”的课前目标定位。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