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谭兆亮 2021-04-21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试行,有效教学的思想已渗透到当前学科教学活动当中,不仅给教师的教学方式带来创新,也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加有效。然而,现实教学过程中,学生仍然存在“学不进去”、“理解不了”等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学生数学能力一直得不到有效提升。因此,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研究
目前,小学数学课堂中依然存在教师采用传统的单一“填鸭”式开展教学,忽视对课堂学习氛围的营造和学生兴趣的培养,导致学生被动的在台下接受知识的灌输,影响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思考,不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同时,教师受制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阻碍学生探索能力的发展,因此,本文对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进行一定的探索和分析。
一、创设生活情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生活与数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活的各个角落中都有数学的身影。将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到数学课堂中,能唤起他们对数学知识的“亲切感”,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具体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的同时,联系生活中相关的事物,鼓励每位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以此让学生意识到数学与生活中之间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进而实现举一反三的目的。
比如,在学习《认识小数》时,我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大型超市的图片,并在黑板上板书:铅笔0.8 元/支,钢笔2.5 元/支,笔记本3 元/本,文具盒5.5 元/个,书包30 元/个。接着,我结合情景抛出问题:“这个超市在国庆节假期做了一个促销活动,文具商品的促销价格就是黑板上呈现的数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价格,你能根据价格给这些商品分分类吗?”当学生呈现不同的分类方法并提到小数时,我引导学生对小数的概念进行研究,和学生一起从小数的角度对上述的商品进行了分类。随后,我继续对学生进行引导:“同学们,大家还在哪里看到过小数呢?”学生们纷纷举手,积极踊跃地回答问题。这样一来,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意识到了生活与数学之间的密切联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换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培养了学生把数学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又如,在学习圆柱和圆锥这部分知识时,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同样很重要。首先,我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了一些常见的圆柱形或圆锥形物体,并让学生找一找这些物体形状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直观感知后,我拿出预先准备的圆柱与圆锥等教具和学具,让学生模拟生活情境,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探究这些物体设计成圆锥和圆柱的理由。课上我还设计了动手操作环节,让学生用纸自己制作圆柱和圆锥模型,引导他们观察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提升他们学习热情的同时,也拓展了他们的空间思维。
二、设置问题情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有效设置问题情境,不仅能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效果,也能使学生对目标点展开分析和思考,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教师还能根据问题情境中学生对问题的作答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的学情,进而在教学中及时调整教学方向,提高课堂质量。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灵活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求知心理,进而发挥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和探索性。
例如:在“小数乘法”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基本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为了使学生加深其计算方法的运用与理解,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我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设置以下问题:① 计算题:85 ×74 26 ×47 412 ×21 77 ×11 ② 判断题:(1 )两个数相乘,积一定大于这两个数。( )(2 )0.03 与0.04 的积是0.12.( )(3 )一个数乘小数,积一定小于这个数。( )(4 )一个数的1.65 倍一定大于这个数。( )③ 明星小学在3 月份的水电使用中,实际用水量为43.8 吨,实际用电167 千瓦时,其中水费的单价为1.51 元/吨,电费的单价为0.53 元/千瓦时,请问本校的3 月份应缴水费、电费各是多少钱?通过不同问题场景的灵活设计,既能加深学生的课堂理解,还能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又如,在学习《轴对称和平移》这部分知识时,我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提出了如下问题,并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一边阅读教材一边思考:1.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是什么?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2.对称轴是什么?怎样可以找到一个图形的对称轴呢?3.平移是什么?如何根据平移前后的图形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呢?4.生活中有哪些轴对称和平移的现象?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们经过阅读、思考、探究等学习活动后,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回答,于是,我便根据他们的回答情况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这样一来,通过创设问题式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索,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建立了数学知识网络。
三、实施分层教学,兼顾学生个性差异
教育的目的不是消除差异,而是在尊重并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引导,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实施分层教学非常有必要,而这就要求教师在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指引下,时刻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身心发展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对课堂教学目标、过程及方法进行合理分层,以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益于优质教学。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我进行分层教学的尝试,先利用10 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培优层和发展层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并在组内就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进行合作探究。在这期间,我向基础层学生进行了新课内容的讲授,并组织他们尝试完成课后习题。随后,我重点听取优秀层和中等层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对其予以针对性的指导点拨。最后,我在结合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为他们分别布置了一些基础性题目和拓展性题目。这样,通过实施分层教学,不仅兼顾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也挖掘了学生的数学潜能,促进了他们的共同发展,有利于切实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又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一)”这部分内容之前,我结合课程标准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了如下分层:针对基础层学生,我要求他们能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位;能够根据给定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够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针对中等层学生,我要求他们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方向的能力;针对优等生,我要求他们能用所学的方向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这样,通过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科学分层,既做到了因材施教,又有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对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索,采取生活情境、问题环节等方式,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还能使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概念法则的理解上得到加强,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从问题入手,以有效教学思想为行动指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深化学生的思维架构,使学生在学习方法和数学感知方面得以正确引导,从而促进学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达到最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