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关于物理新思维的培养

姚震  2012-10-29

初中学生刚接触物理时,对物理非常有兴趣,但随着物理学习内容的增加,而感觉到物理是非常难学的一门学科。究其原因,关键是教师在讲授物理知识过程中,只知道让学生掌握结果,而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新思维。在新课改下,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物理新思维的培养。本文结合我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新思维。

一、注重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是物理知识的基础,夯实基础是学好物理的第一步。因此,全方位,多渠道积极引导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充分理解和掌握,是教师培养学生物理新思维的首要任务。

1. 重视物理实验作用

一位物理教育家曾经说过“物理物理,见物说理”,这是对物理学科的高度概括。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任何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得出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生能够直接参与整个实验的设计和操作,无疑让学生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有了一定感性认识,同时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验各种条件下的不同物理实验现象,也让学生能够全方位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加深理解,这对培养学生的物理新思维是很重要的。有些教师常常采取在黑板上讲实验或利用多媒体技术代替物理实验,对实验过程淡化,只追求实验结果的掌握。这使得学生对物理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很空洞,很抽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例如,“能”的概念是一个物体能够对另一个物体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但学生对此不理解,认为只有正在做功的物体才具有能。教师可以演示用一定高度的铁块落向沙槽,让学生观察铁块在沙槽中的情况,并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理解“能”的含义。

2.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总认为物理知识只存在于物理书中,物理课中和物理作业中,好象与生活没有一点关系。其实物理来源于生活,教师平时应积极引导学生对身边生活和周围自然界的观察,通过用心观察,学生就会发现物理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

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同时并用学过的物理概念和基本规律对其进行探究,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巩固了所学物理知识,同时也让物理新思维在生活中得到应用。例如,可以让学生课下观察一个身边的物理现象,并简单加以解释。 二、把握物理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初中物理分为五大部分,每一部分的知识点都具有连贯性,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学生在学习时总是把每个知识点看成一个独立的内容,而忽略了知识点之间的前后联系。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学生的大脑中形成大量的杂乱无章的物理知识,学生疲于记忆,却没有一个体系贯切其中,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物理失去兴趣。例如,让学生解释吸盘吸在光滑竖直墙壁上的原因,很多学生认为只是大气压的作用,这就是学生没有将前后知识融会贯通的结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加强前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相似知识点的比较,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每一部分的知识体系。当然,教师在培养学生物理新思维的过程中也应注意以下方面:

1. 知识的公式化

学生在初步学习物理时,总认为物理公式是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它用数学形式的定量描述代替了文字阐述,因此学习物理只要记住公式就好了。学生在应用时往往只会盲目的套用公式,而忽略了文字阐述所说明物理规律应用的条件和范围。学生上课时听起来很简单,而自己动手做起来却束手无策。

例如,学生在进行计算功时,总是觉的简单,但错误很多,主要原因就是在进行功的计算时首先要判断力是否做功。

2. 生活经验对物理新思维的干扰

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已经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某些物理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而这些生活经验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因此,学生学得物理知识带有个人色彩,从而不能形成科学的物理新思维。

例如,惯性是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但学生在学习惯性时,很多学生认为物体静止时没有惯性,物体运动时才有惯性,或者认为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受到了惯性作用。因此,教师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这方面对学生建立物理新思维的影响。

古人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新思维,使学生在物理上可持续发展,是新课程标准下物理教师授课时应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