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高校统计教育创新的几点思考
朱宇兵 2010-03-23
论文关键词:高校;统计教育;创新
论文摘要:统计教育创新是高校教育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高校统计教育如何改革创新,以适应社会主义统计事业发展的目标要求已成为高校教育创新的一大热点。文章以此为出发点,分析高校统计教育的现状,结合统计学科的专业特性,从统计教育观念的创新、统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统计教师素质提升的创新以及统计教育评价的创新等方面对这一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统计教育创新和统计实践创新一直是统计工作的两个主旋律,毫无置疑,前者是后者顺利推进的先决条件。我们知道,创新的基础源于教育,那么,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双重背景下,怎样科学认识统计教育的瓶颈,以达到统计教育创新的目的,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作为创新的主阵地,如何根据复杂多变的客观情况,并对现代统计教育的新要求做出有效回应,也势必成为高校教育创新的一大挑战。因此,从高校视角对统计教育创新的命题进行系统、深入的思考理应是题中应有之义。新时期的高校统计教育创新至少应涵盖以下几条路径。
一、统计教育观念的创新
统计教育观念标志着对统计教育的认识程度。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高校的统计教育大多停留在或主要关注统计理论的探究,然而,单一的统计教育观念很难与应用统计有效结合,所培养的统计人才常常难以适应社会的统计需求。要深化对统计教育的认识,就需要不断转变、创新统计教育观念。
树立市场意识和具备国际视野的统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市场这个主元素,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必定要以社会及市场需求为导向。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以“大统计”教育观念来培养学生,不仅要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学计划和内容,还应该使学生在学期间逐步掌握经济统计工作的基本技能。此外,正由于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对统计人才不断提出新要求,尤其是统计人才的国际化标准越来越凸显,这给高校统计教育目标与培养计划又带来了新的挑战。所以,现代高校统计教育的目标,必须是要以市场化意识为基础,以国际化标准为指引,培养精通统计、学科博识,理论与实践兼备的高素质统计人才。
张扬学生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的统一。高校统计教育的对象和主体是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其个性发展,不仅符合教育的共性目的,也是统计教育可能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具备个性是推动创新的必然要素。从这点看来,就需要我们在统计教育过程中注重承认学生差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并不断把统计文化内化成学生的专业素养。当然,学生统计素养的形成始终离不开实践的锤炼,这不但是基于统计学社会性及实践性很强的特点,更是由于客观因素瞬息万变的动态发展规律所致。因此,一方面要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市场,提高分析和解决统计问题的能力;其次要树立动态变化的理念,从而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变应变,从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激发其统计精神,提升其统计素质。
二、统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从重要性上看,统计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统计教育的核心已毫无疑问。如前所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对统计人才培养与统计人才素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然而,现行的高校统计教育模式已很难适应新经济发展的需要,[1]如统计学科专业定位不清,统计教材内容、统计方法及手段滞后,统计教学过程单一等。对此,高校统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创新势在必行。
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统计教育目标。统计教育目标是统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从现状来看,我们培养的统计人才质量离现代化统计事业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其中,统计教育目标是否清晰完善具有很大影响。那么,怎样较为全面地理解或诠释统计教育目标?如果从宏观层面来说,统计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把统计干部队伍打造成一支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合理文化结构、掌握现代科学知识、法律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群体。[2]从微观层面来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统计专业素养。一方面是要培养学生的统计职业道德观,提高统计服务意识;另一方面是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统计知识和技能,并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统计实践能力和统计创新能力。
统计教材的创新。统计教材的创新事关统计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其对发展我国统计教育事业及提高统计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新时期高校的统计教材创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普适性,统计教材要适合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使学生获取统计基本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统计思维和统计意识;时代性,统计教材的体系、内容及架构应不断创新,特别要注意体现时代性和前沿性;网络性,信息时代需要重视网上教材的建设,这本身是统计教材创新的基本点,编写教材时应与计算机应用有机结合,如引入CAI软件等。
统计课程设置的创新。目前高校的统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较多弊端:培养专业单一、独立,各门课程自成体系,适应性较差;统计应用课程严重缺乏。基于这样的现状,应努力破除课程的界限与框架,促使学科间的融通,实现跨学科的创新课程体系。如在教授学生统计专业基本知识的同时,开设经济学、管理学、货币银行学、贸易学、计算机等经济理论课程和概率统计、抽样技术、多变量分析预测等统计应用课程,不断拓宽统计理论的知识面;增大统计实践课程的比例,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统计教育手段和方法的创新。如果说上述几点是统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客观要素的话,那么统计教育手段及方法的创新应是其构成的主观因素。这个问题主要涉及到怎样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与如何取得较好的统计教学效果,二者在内涵上是有机统一的。对此可以从几个角度予以思考:以启发互动开启学生思维。在启发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中开拓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以案例教学提升兴趣。通过搜集较好的统计案例,使老师教授与学生自我分析相结合,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阅读、思考和辨析;以多元教育体系确保质量。发挥课堂、网络、社会等各类资源的优势,进行整合、优化,努力构建多维立体式的教育教学体系。
三、统计教师素质提升的创新
有了明确的统计教育目标和完善的统计人才培养模式,统计教师的素质就成了关键。统计教师的素质主要有两点:首先,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从以上阐述得知,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不仅涉及到多学科的内在联系,而且还存在多种统计方法的融通与应用,这就要求我们的统计教师必须是“一专多能”。既需要有扎实深厚的统计理论基础知识,提高对经济统计现象的分析能力,同时又要具备多学科的理论视野,使学生随时能够对统计知识“各取所需”。值得一提的是,正因为统计的时效性很强,教师更应该跳出统计教材去看统计,尤其是在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况下,统计教师更需关注国内外大事,学习新的统计知识,参与统计实践,不断补充统计“营养”,以知识全能型的形象来架设师生良好沟通的桥梁。其次,是“潜移默化”。统计教师的自身素质及言行举止对学生统计意识的焕发和统计技能的培养至关重要。统计教师如何通过自身的魅力去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统计课程是一种精神享受,并达到一种自觉、主动地学习效果,这就涉及到统计教师的教学艺术与道德情操。统计教师不但要扩大统计知识面,更需要树立统计职业道德观,以良好的统计职业素养去感化学生。因此,按照统计教师素质的要求,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培训规划,注重分类培训、点面结合,引进与培养并重,不断拓展统计实习、实践基地,努力打造结构合理、综合素质优良的统计师资队伍。
四、统计教育评价的创新
统计教育评价是对统计教育效果作出的反馈或回应,反言之,科学、合理的统计教育评价又能促进统计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与普通教育评价一样,统计教育评价的创新也主要体现在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教师的教学一般被认为是主导,上述对传统教法的弊端已作出探讨,此外,考虑到统计学应用性极强的特点,如果把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仅停留在按纲循矩的理念上,恐怕很难发挥学生学习的效果及展现统计学科的精髓。所以,对统计教师的评价主要看其是否遵循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思路,是否能够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是否通过各种措施来引导怎样培养学生的统计分析思维上。而学生的学习一般被认为是主体,对其评价主要表现在考核方式上。传统的统计教学考试大多是封闭式的,考试模式单一,考试内容单调,考试目标泛化且很少体现统计学科特色。对此,有的学者也提出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理念,[3]比如将考试标准主要定格在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上;评价的内容要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考核方式灵活多样,闭卷与开卷的结合,口试与笔试的结合,卷面考试与撰写论文的结合等等。也就是说,对学生统计学习情况应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尤其是要重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注重学生对整合学科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与创新的能力。
[1]郑聪玲.关于我国高等统计教育改革的思考[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65-66.
[2]钟立灿.深化统计教学改革促进基础素质教育[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111-113.
[3]党玮.对统计教学创新的思考[J].统计教育,2006,(4):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