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镰旁脑膜瘤显微手术切除26例浅析
佚名 2012-08-30
作者:陈文新,王哲勋,宋歌,刘永建,张亚飞,黄秀武,王航
【关键词】 大脑镰旁;脑膜瘤;显微手术
0 引言
脑膜瘤为最常见的颅内良性肿瘤,大脑镰旁脑膜瘤发病率占脑膜瘤的11%,居脑膜瘤发病率的第3位[1]. 由于其位置特殊,给手术治疗带来一定困难.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脑膜瘤已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99908/200608我科采用显微手术方法切除大脑镰旁脑膜瘤26(男11,女15)例,年龄31~69(平均42.6)岁,病程3~72(平均26)mo. 全部病例均有颅内压增高表现,首发症状为头痛16例,肢体功能障碍4例,癫痫6例,视力下降3例. 26例均行CT平扫,其中23例肿瘤表现为基底位于大脑镰上稍高密度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边缘清晰,CT增强扫描表现为明显均质强化,周围有不同程度水肿,侧脑室受压、变形或移位9例. 有点状或不规则钙化灶3例. MRI检查23例,T1像呈稍低或等信号,T2像呈等或稍高信号,部分为混杂信号,边界清楚,静脉注射GdDTPA增强扫描示显著均质强化,可见脑膜尾征. 根据影像学肿瘤最大径线将肿瘤分为中小型(直径≤40 mm)8例,大型(直径40~70 mm)16例,巨大型(直径>70 mm)2例.
1.2 方法
采用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手术,开颅前快速静脉滴注200 g/L甘露醇250 mL+速尿20 mg+地塞米松10 mg降低颅压. 肿瘤位于前1/3者取平卧位,采用发际内冠状切口;肿瘤位于中1/3者则将头部稍抬高,位于后1/3取俯卧位,头部用环状头架固定,采用跨中线马蹄形皮肤切口,骨窗根据肿瘤大小、位置而定. 弧形切开硬脑膜,硬膜切口尽量靠近上矢状窦,以利于由纵裂牵开脑组织暴露肿瘤. 脑膜瘤的分离与切除均在显微镜下进行. 先显露向矢状窦引流的皮质静脉,分离蛛网膜、蛛网膜颗粒与硬脑膜的粘连,暴露并游离桥静脉,切除肿瘤时先显露大脑镰及肿瘤. 首先控制出血. 将从硬膜、大脑镰前部发出的供血动脉电凝,然后行包膜切开,行囊内分块切除肿瘤,再仔细剥离囊壁并切除,最后离断与大脑镰连接处并电凝,不可损伤下矢状窦及胼周动脉. 对于较小或暴露良好的肿瘤可先行肿瘤基底部分离并切断,再分离肿瘤与脑组织的粘连, 术中应注意保护中央静脉、大脑前动脉及胼周动脉.
2 结果
肿瘤切除程度按Simpson分级: 0级2例,I级18例,II级6例,无手术死亡病例. 病理类型:成纤维型12例,内皮型9例,血管型2例,混合型3例. 术后随访5~72(平均26) mo,发生偏瘫1例,精神障碍1例,肿瘤复发1例.
3 讨论
大脑镰旁脑膜起始于大脑镰,常埋入脑实质内,并可向大脑镰两侧生长,因此使用显微镜及显微器械才能顺利完成肿瘤的全切. 手术中的皮瓣及骨窗应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与形态而设计. 对于单侧生长的脑膜瘤,皮瓣应为达中线或少跨越中线的“∩”形切口,骨窗应包括肿瘤,骨窗过小不利于肿瘤的暴露与切除,过大则会增加正常脑组织的暴露,加重术后脑水肿. 对于双侧生长呈“哑铃”形的脑膜瘤,皮瓣应为跨越中线的“∩”形切口,骨窗应跨过中线包括大脑镰两侧的肿瘤组织,行双侧开颅. 肿瘤供瘤动脉与引流静脉的分离与切断,以及重要动、静脉的保护,在大脑镰旁脑膜瘤的切除过程中至关重要. 对于呈亚铃形生长的镰旁脑膜瘤可行双侧开颅,先切除较大的一侧,然后切除另一侧,最后将受累的大脑镰一并切除. 脑膜瘤的复发与肿瘤的手术切除程度密切相关[2]. 此外,肿瘤的病理级别是另一重要因素. 应用显微手术镜下良好的放大和照明,术中解剖清楚,可有助于识别和切除大脑镰旁脑膜瘤组织,减少残存机会,有效地防止对肿瘤周围组织的损伤.
0 引言
脑膜瘤为最常见的颅内良性肿瘤,大脑镰旁脑膜瘤发病率占脑膜瘤的11%,居脑膜瘤发病率的第3位[1]. 由于其位置特殊,给手术治疗带来一定困难.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脑膜瘤已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99908/200608我科采用显微手术方法切除大脑镰旁脑膜瘤26(男11,女15)例,年龄31~69(平均42.6)岁,病程3~72(平均26)mo. 全部病例均有颅内压增高表现,首发症状为头痛16例,肢体功能障碍4例,癫痫6例,视力下降3例. 26例均行CT平扫,其中23例肿瘤表现为基底位于大脑镰上稍高密度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边缘清晰,CT增强扫描表现为明显均质强化,周围有不同程度水肿,侧脑室受压、变形或移位9例. 有点状或不规则钙化灶3例. MRI检查23例,T1像呈稍低或等信号,T2像呈等或稍高信号,部分为混杂信号,边界清楚,静脉注射GdDTPA增强扫描示显著均质强化,可见脑膜尾征. 根据影像学肿瘤最大径线将肿瘤分为中小型(直径≤40 mm)8例,大型(直径40~70 mm)16例,巨大型(直径>70 mm)2例.
1.2 方法
采用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手术,开颅前快速静脉滴注200 g/L甘露醇250 mL+速尿20 mg+地塞米松10 mg降低颅压. 肿瘤位于前1/3者取平卧位,采用发际内冠状切口;肿瘤位于中1/3者则将头部稍抬高,位于后1/3取俯卧位,头部用环状头架固定,采用跨中线马蹄形皮肤切口,骨窗根据肿瘤大小、位置而定. 弧形切开硬脑膜,硬膜切口尽量靠近上矢状窦,以利于由纵裂牵开脑组织暴露肿瘤. 脑膜瘤的分离与切除均在显微镜下进行. 先显露向矢状窦引流的皮质静脉,分离蛛网膜、蛛网膜颗粒与硬脑膜的粘连,暴露并游离桥静脉,切除肿瘤时先显露大脑镰及肿瘤. 首先控制出血. 将从硬膜、大脑镰前部发出的供血动脉电凝,然后行包膜切开,行囊内分块切除肿瘤,再仔细剥离囊壁并切除,最后离断与大脑镰连接处并电凝,不可损伤下矢状窦及胼周动脉. 对于较小或暴露良好的肿瘤可先行肿瘤基底部分离并切断,再分离肿瘤与脑组织的粘连, 术中应注意保护中央静脉、大脑前动脉及胼周动脉.
2 结果
肿瘤切除程度按Simpson分级: 0级2例,I级18例,II级6例,无手术死亡病例. 病理类型:成纤维型12例,内皮型9例,血管型2例,混合型3例. 术后随访5~72(平均26) mo,发生偏瘫1例,精神障碍1例,肿瘤复发1例.
3 讨论
大脑镰旁脑膜起始于大脑镰,常埋入脑实质内,并可向大脑镰两侧生长,因此使用显微镜及显微器械才能顺利完成肿瘤的全切. 手术中的皮瓣及骨窗应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与形态而设计. 对于单侧生长的脑膜瘤,皮瓣应为达中线或少跨越中线的“∩”形切口,骨窗应包括肿瘤,骨窗过小不利于肿瘤的暴露与切除,过大则会增加正常脑组织的暴露,加重术后脑水肿. 对于双侧生长呈“哑铃”形的脑膜瘤,皮瓣应为跨越中线的“∩”形切口,骨窗应跨过中线包括大脑镰两侧的肿瘤组织,行双侧开颅. 肿瘤供瘤动脉与引流静脉的分离与切断,以及重要动、静脉的保护,在大脑镰旁脑膜瘤的切除过程中至关重要. 对于呈亚铃形生长的镰旁脑膜瘤可行双侧开颅,先切除较大的一侧,然后切除另一侧,最后将受累的大脑镰一并切除. 脑膜瘤的复发与肿瘤的手术切除程度密切相关[2]. 此外,肿瘤的病理级别是另一重要因素. 应用显微手术镜下良好的放大和照明,术中解剖清楚,可有助于识别和切除大脑镰旁脑膜瘤组织,减少残存机会,有效地防止对肿瘤周围组织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