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例髋臼骨折手术治疗体会
佚名 2010-05-13
作者:郑季南,方钧,洪庆南,王森林,李达,陈敏葵
【摘要】 总结45例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总优良率为82.2%。认为髋臼骨折应尽早进行手术切开复位,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合适入路,骨折达到解剖复位,应用重建钢板内固定确切可靠,疗效好。
【关键词】 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
我院2000~2004年对45例髋臼骨折采用手术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男性32例,女性13例;年龄18~55岁,平均32.6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30例,坠落伤13例,压砸伤2例。骨折按照Letounel分型,后壁骨折18例,后柱并后壁骨折6例,后柱骨折3例,前柱骨折7例,前壁骨折4你,双柱骨折4例,T形骨折3例。其中合并股骨头后脱位21例,股骨头中心脱位8例,坐骨神经损伤4例,颅脑损伤5例,肋骨骨折、血气胸3例,腹腔、盆腔内脏伤8例,身体其他部位骨折16例。所有伤者均行骨盆平片及CT检查,其中32例行CT扫描三维重建。
2 治疗方法 对并发颅脑外伤或内脏伤者,先治疗危及生命的损伤,抢救生命。无合并伤的骨折行股骨髁上或胫骨结节骨牵引,生命体征平稳和术前准备就绪后,行手术内固定。伤后至手术时间4~21天,平均7天,内固定材料均采用重建钢板。手术在硬膜外麻醉或气管内插管全麻下进行,根据骨折类型采用3种不同手术入路:KocherLangerbeck(KL)入路、髂腹股沟入路及联合入路(髂腹股沟+KL)。直视下复位骨折尽可能达到解剖复位,再用重建钢板固定,术中透视摄片证实复位固定满意后关闭伤口。伴股骨头骨折用可吸收钉固定,2例坐骨神经挫裂行外膜缝合修复。术后3天开始行持续被动活动(CPM)关节,粉碎性骨折或伴股骨头损伤,术后继续骨牵引或皮牵引2~4周,2~3个月酌情逐渐负重行走。
3 结果 本组45例获得2~4年随访,平均18个月。1例1枚螺钉断裂,2例发生异位骨化(不影响关节活动),1例坐骨神经损伤功能未恢复;无切口感染。疗效参照Matta提出标准评定[1]:优25例,良12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82.2%。
讨论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有移位的髋臼骨折应积极行手术内固定[2]。作者认为应掌握好手术适应证,可参照唐天驷等[2]提出的标准尽早手术,通常在1周内最佳;本组病例大部分在伤后4~10天内手术。术前影像学检查要充分详细,常规骨盆前后位及髂骨斜位和闭孔斜位X线片只能大致了解髋臼骨折及移位情况,CT扫描确定骨折移位程度,关节内有无碎骨片,是否合并股骨头骨折及脱位。而CT三维立体重建可显示骨盆整个影像学外观,为帮助术者判定骨折类型、选择手术入路及骨折块整复安放重建钢板的位置。髋臼骨折解剖位置深,周围肌肉多,暴露整复骨折困难,术前要认真阅读影像学资料,了解骨折移位情况和术时需复位的骨片和断端,术时通过牵引下肢,顶压骨断端,使骨折端靠扰,复位后可用克氏针临时固定,部分小骨折片用拉力螺钉固定后再行重建钢析固定。重建钢板塑形一定要根据骨折整复后钢板拟放置的位置,应适合髋臼的弧度,塑形不好强行固定则可造成骨端分离。术时随时检查神经牵拉情况防止继发损伤。术后正确的康复锻炼能明显提高手术效果,如果骨折复位良好或骨折线不在负重区,可在术后第3天行CPM锻炼,2~4周后开始主动关节活动,逐渐加大髋关节的运动范围,8~12周后待骨折基本愈合逐渐去拐负重行走。如骨折粉碎严重,骨折线在负重区或股骨头损伤较重者术后继续行骨牵引或皮肤牵引2~4周,以减少对股骨头的压力,定期复查X线了解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继而决定可否扶拐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