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护理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赵红霞 2012-04-23
【关键词】护理教育 人文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医学模式的改变,护理学从生物医学范畴向自然科学与社会学科相互交叉的范畴转变。现代护理人才除了要精通专业知识、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以外,还要有宽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才能满足新时代护理职业的要求。因此,在护理教育中要注入人文教育,不断的引导护理人员树立坚定的专业思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1 护理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意义
护理学专业是直接维系人的生命和健康的专业,护士的服务对象是人,包括健康的人,护士必须懂得人、理解人、有人文关怀能力,必须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护理工作是最具人情、最富人情的工作,它必须是科技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的统一。因此,必须在护理教育中加强人文教育,培育护理人员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而目前的护理教育,却放弃了“育”人的责任,人的教育被忽略,知识的教育、专业的教育被强化[1]。在当今的护患关系日益紧张的时代,单纯追求技术的进步而忽略人性关怀,已然不能适应医疗卫生发展的需要,更不符合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从护理教育本身来看,加强护理人文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2]。
2 护理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现状
2.1 人文教育理念落后 护理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学科。由于护理学形成于西方近代科学机械决定论盛行时期,因而在其相当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护理学还是侧重于机械的操作,将护理对象看成有生命的机器而忽视了情感、心理、宗教信仰、社会角色等人文属性,相应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传统教育模式,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这种教育从侧面表现在目前整体护理的形式化;人文护理的口头化;护理纠纷的普遍化;护理人才的流失化;生活护理的厌烦化。
2.2 护理学人文课程设置不合理 国内各高校在人文课程设置上缺乏逻辑关系,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大多数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不足10%。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面比较窄,内容单一。
2.3 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大多医学院校都存在跨学科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没有既懂医学又精通人文的专业教师队伍。
3 对护理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思考
3.1 更新护理教育观念是进行人文教育的先导 早在20世纪,美国医学会医学教育委员以及英国医学委员会(GMC)就明确提出了要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一切都表明护士特别需要具备丰富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要提高我国护士的整体人文素质,更新教育观念是关键。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要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3.2 改革人文教育课程设置 护理教育可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进行人文课程内涵的改革,适当增加一些人文课程,彻底打破原有“普通基础课、医学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的护理教育课程结构体系,使医学、护理、人文相互渗透。
3.3 加强师资队伍培养 教师是实施教学的主体,教师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对护生的人文素质及未来的护理工作者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提高护理教师的整体素质,要加强对专业教师的人文学科知识方面的培训,使护理专业教师不仅具有渊博的护理学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还必须相应具备教育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把人文素质要求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融会贯通地运用,使学生逐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3.4 开展人文活动,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 所谓人文活动是指以人文教育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而开展的各种课外活动,比如在护生的学习阶段,有计划地举办一些人文活动,如人文讲座、美育讲座等,会比课堂教学更贴切的让学生体会到人文的氛围。同时,还要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护生进入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会福利院、孤儿院等地方开展各项公益活动,使他们在亲身参与的活动中学会关爱病人、关爱健康和关爱生命,在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而这种情感体验对于人文知识向人文素质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生命的意义,体会人文精神的真谛及价值,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职业道德素养,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综上所述,人文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仍是护理教育的薄弱环节,加强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渗透,是提升护理教育的当务之急和必由之路 ,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对原有的课程设置进行全面的改革,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另外,开展丰富的人文活动,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才能促进护理人文素质教育,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教育特点,从而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护士,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 考 文 献
[1]杨小丽,刘晓村.重塑医学人文精神[J].医学教育探索,2006,5(11):1066.
[2]张运生.关于护理人文教育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04,4(2):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