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浅议中医护理与老年养生保健

佚名  2011-05-18

作者:刘俊敏 耿丽萍 赵海娟

【关键词】 养生 中医护理学

机体自然老化过程的速度,不仅取决于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也取决于个体的自我保健。在老年人的养生护理中,应摄养于无疾之先,如《养生三要》所说: “人之年寿长短,元气所禀,本有厚薄,然能善养,亦可延年。”中医护理不仅包括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独特的护理技能,还有简便易行的养生方法,符合生态学中环流、协调、平衡的基本原则,是极有价值的保健意识和模式。

1 强调心理护理

1.1 心理护理的意义 因为退休赋闲而社会角色改变、人际关系疏远,或者因家庭解体而孤独和产生被遗弃感,以及因为对过去时光的眷恋而沮丧,老年人易产生抑郁、多疑;因为经济拮据、行动困难,老年人易产生悲观厌世甚至轻生的消极心理。针对这些老年人,可通过心理教育和心理训练,予以一定帮助、指导,从而解除心理障碍。心理教育是培养意志, 改良性格, 提高心智的教育;心理训练是强调自我调解的一种训练,是通过语言进行分析、启发、开导,使老年人充分领悟而达到正常心理状态。

1.2 心理调解内容[1]

1.2.1 减轻心理压力,增进心身健康

要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压力,学会自我减压,调整目标,降低期望值,量力而行,尽量避免同一时间内做几件大事,并且善于主动向外宣泄压力。

1.2.2 培养稳定心理,防止过激反应

指导老年人用平心法进行自我训练,这是保持自我心情平静的一种方法。如与世无争,不为名利、金钱、权势所困扰,不贪不沾,看轻身外之物;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陶冶情操,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努力使自己做到恬静虚无;掌握自我控制情绪的技巧,理智处理各种问题,切忌感情用事;增强自信心;学会关心别人。

1.2.3 正确对待心理创伤,摆脱紧张情绪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心理应激能力减弱,易于造成心理创伤。可以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将受相同打击的人组织在一起,介绍各自受打击后的感受,既是倾诉,又是互相鼓励,促使尽早从创伤中恢复过来,重新开始生活。

2 中医养生方法

2.1 起居有常,动静结合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天供给人以五气,地供给人以五味,以保证人体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密切相关。《灵枢·岁露》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 四时之法成。”四时气候的变化与人的生命活动是对立而统一的2个方面,人体必须适应四时气候变化来维持生命活动。因此,人的生理活动是人与自然界求得统一的表现。顺应四时气候变化,春夏之季,由寒转暖,应早起床,在室外适当活动。秋冬之季,气候逐渐转凉,应注意防寒保暖,可在中午时室外散步。根据老年人的不同情况,制定适宜的休养计划,建立合理的生活起居制度。特别应注意老年人早睡早起的习惯,调整作息时间,保证每日有6 h以上的睡眠时间和1 h的午睡时间;入睡时避免声、光和寒冷的刺激;睡前忌饮咖啡、浓茶等,可根据情况稍进豆制品和热牛奶以助入眠。

2.2 合理膳食,营养平衡

应保证摄入必要的营养成分,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饮食宜定时定量,少量多餐,经常保持似饥似饱的状态;饮食摄入应注意三高一低四少,即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低脂肪,少盐、少油、少糖、少辛辣调味品;每日摄水量保持1 500~2 000 mL;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食物要烧熟煮透,进食应细嚼慢咽;睡前不宜进食;忌食烟、酒、油煎、烧焦、腌制、发霉、坚硬等食品;提倡食用营养丰富、爽口美味的药膳食品。

2.3 适当运动,强身健体

保持老年人脑力和体力协调的适当活动与营养同等重要,《庄子·刻意》记载:“吹口句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这是要求人们用调整呼吸和模仿禽兽活动的姿态,即通过适当的身体活动以调和人体气血阴阳,强身健体。指导老年人健身运动应注意的是:除自理生活、料理家务等日常活动外,安排一定时间的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步行、慢跑、爬坡、上下楼梯、打羽毛球等运动量适中的运动;宜在早晨起床后,选择空气清新的地方,注意每日定时、定量、有规律地运动;时间因人而定,以不疲劳为度;运动时注意安全,以防跌仆,发生骨折等意外;指导老年人自我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助消化、缓解便秘等。

3 重视中医护理

生命活动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即人体的阴阳平衡过程。中医学以阴阳概括自然、人体之间以及各个组成部分的根本属性。在阴阳平衡的基点上,自然是和谐的,人体是健康的,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是一个动态的、开放型的体系,是由多个组成部分构成的系统,具有系统的一般特性和功能,也通过系统内各要素的生态关联,形成系统整体的功能。人体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复杂性不仅在于人的生理系统的平衡,还包括人的机体与精神的协调,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这些构成单位之间以及各自内部不是单一联系,而是处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果链条之中,具有典型的生态属性和特征[2]。老年人作为生理过程的特殊阶段,物质基础相对薄弱,更需要从生态取向出发,树立生态保健意识,通过保健的方式维护机体的活力。在生态性的保健和养护中,形成天人相应、身心相关、防治互动的保健环流。这种积极、健康、理性的保健思想和模式,必将在老年人养生健康中发挥出其巨大的潜能和积极的效果。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以中医护理解决好老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养生保健指导的问题,对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起到积极作用;还可降低老龄化社会的成本,减轻青、壮年人口的后顾之忧,使老人安享晚年,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对整个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理义.老年心理保健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35. [2]崔宇红,马郑萍.中医护理与老年人生态保健[J].甘肃中医,2006,19(9):38.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