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关于神经内科病人膀胱功能康复护理

杨虹霞 李懿  2012-04-09

【摘要】脑卒中病人往往伴有膀胱功能障碍。膀胱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卒中的恢复过程,并且对卒中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导致患者社会地位孤立和随后进入社会工作受限。

【关键词】 膀胱功能 功能康复 护理

据报道,急性卒中入院有40%~60%患者尿失禁,25%住院期间持续存在直至出院,15%患者卒中1年后仍有尿失禁[3]。虽然尿失禁是卒中恢复起始阶段的常见症状,为了缓解症状,临床往往会采用保留导尿的方式,但这种方式既会给病人带来尿路感染,又会给病人的康复带来不便和影响,所以卒中病人的膀胱功能训练和康复也是至关重要的。护士通常被认为是此训练的主要负责人。根据卒中后尿失禁的类型(例如神经源性尿失禁、尿潴留和反射性尿失禁)来选择膀胱训练和康复最佳方式,促进病人早日拔除尿管。

一、评估:膀胱功能障碍的评估

1.留置导尿的时间。评估留置尿管的时间是康复及预后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留置尿管的时间越长,膀胱长时间处于松弛状态,那么膀胱功能的康复时间越长,就有可能造成病员康复时间延长,对其它的康复锻炼产生负面影响,甚至有病员带着尿管出院,对病员的身心康复不利。

2.留置导管的目的。评估病员导尿的目的,分析病员尿失禁的类型,如神经源性尿失禁、反射性尿失禁、尿潴留等。针对病人尿失禁的原因进行针对性、有计划性的膀胱功能锻炼和康复。

3.评估病人是否存在尿路损伤及感染。根据病员尿液的实验室检查来评估病员是否存在尿路损伤及感染。有损伤的病员不宜过早拔除尿管,防止反复插管加重损伤,也防止拔管后尿路粘连梗阻尿道。有感染的病员提倡尽早拔管,防止加重感染。

二、膀胱功能训练的方法

1.留置尿管期间的训练

a.本科采用三腔气囊导尿管行闭式留置导尿,病员病情稳定,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次日即可行膀胱功能锻炼,采取定时夹闭、开放尿管,输液时每2小时放尿一次,不输液时每4小时放尿一次[1]。在留置尿管期间根据病情嘱病员少量多次饮水,每日饮水量2000mL左右,每次200mL,禁忌一次性大量饮水,会使膀胱短时间内扩张。训练1~2周,根据病情酌情考虑拔管。

b.对意识障碍、尿潴留患者行手法训练膀胱。因为卒中病员急性期病情危重,脑水肿明显,往往会用一些脱水利尿药。在此期间可选择不夹闭尿管。急性期后可采用手法训练。初期每半小时放尿一次,以病员有尿意为准。若存在意识障碍的,可在耻骨联合上方扪及扩张呈球形的膀胱即可放尿。在放尿的同时可轻柔地按摩下压膀胱,用力均匀,由轻到重,待尿液不再外流,膀胱不能扪及时可夹闭尿管待下次放尿。逐渐延长放尿时间,直至病人意识恢复,病情稳定后拔除尿管[1]。 c.为预防拔除尿管后尿道口括约肌松弛[2]出现滴漏尿现象,在留置尿管期间若病情稳定,病员能配合的情况下,护士可指导病员行缩阴、提肛训练,每日3次,每次5下,每下持续15~30秒。为促进脑卒中病人膀胱功能康复。在为病员行会阴部护理时可刺激会阴部两侧、大腿内侧、肛门周围及龟头,利用皮肤-膀胱的反射作用,建立反射性膀胱,为拔管作好准备。

2.拔除留置尿管后的训练

a.手法训练。拔除尿管后使患者处于不带管状态,以致膀胱充盈出现尿潴留,可行与带管时同样手法训练协助排尿,每次加压排尿时要压2次,力求排尽尿液,每次手法挤压排尿量不少于留置导尿每次放尿量的3/4,自主排尿后测残尿量50~100mL为成功。

b.间隙式导尿。手法训练失败后,不推荐常规留置导尿。如果存在严重尿潴留的话,那么住院期间应采用间隙导尿协助膀胱排空[3]。这样既有利于病员膀胱功能康复,减少感染,还可以使病员顺利地建立膀胱反射。简便有效的护理方法更利于病员把精力、时间都用在卒中后的肢体功能康复及其它功能康复上,可大大提高和改善卒中后病人的生活质量。

c.诱导排尿法。病员膀胱反射逐渐建立后,为帮助患者建立排尿模式的最佳时间,在计划时间内可行简单诱导排尿法,如刺激大腿内侧、会阴部及肛周皮肤,利用皮肤—膀胱的反射作用协助患者,还可以用听流水声或冲洗会阴部龟头的诱导方法协助患者建立定时排尿的习惯。

三、体会

1.加强心理护理。卒中病员对各种功能障碍的忧虑容易对留置尿管产生依赖心理,因此护士常与患者沟通,给予鼓励,在训练中最大限度调动患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取得合作,训练成功后也会为病员下一步的康复带来信心和希望。

2.膀胱训练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患者如出现大汗、血压升高、头痛、发热或持续菌尿应立即停止训练行保留导尿。在此期间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血压、血糖,以免加重感染。

3.做好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让家属参与整个训练过程,指导家属出现各种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配合,并能让患者感受到亲情的关受与护理,为康复起到积极作用。

参 考 文 献

[1]陈洁.膀胱训练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4):156.

[2]周士枋,范振华.实用康复医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275-281.

[3]王拥军,高晓兰。国际脑血管病指南2010. 中国卒中杂志编辑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