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进展

刘静  2012-03-02

在社会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护理院校不仅要培养护理专业学生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技能和强健的体魄;还要注重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承受各种挫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笔者就护理专业学生心里健康状况作一综述。

1心理健康

1.1心理健康的素质:联合国卫生组织(WHO)早在40年代就提出: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患,还要具备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恩格尔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重视人体的整体性。健康一方面指身体各部分组织器官机能保持正常,另一方面指各方面个体为了能在正常社会集体中生活下去,就必须在人类高级神经活动功能正常的情况下,保持心理上的健康状态,协调个人和社会环境。[1]

心理健康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适应环境;二是能有效地、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亦即“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其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衡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2]。

1.2心理健康的标准:10月10日,是“世界心理健康日”,世界卫生组织设立心理健康日的初衷,旨在宣传精神卫生知识,提高人们对卫生知识的认识,进而尊重、理解和关心精神疾病患者。现在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活的复杂性及激烈的竞争压力,使人们更加关注心理卫生,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根据马斯洛的心理理论提出了判定心里健康的基本标准,即: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生活目标切合实际;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谐;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有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1.3量表的选择:国际上通用的心理测试量表有多种,国外在心理量表的使用、效果和评价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国外常用的有 MMPI、SCL-90、NEO、16PF、EPQ等,其中MMPI在近年应用比较广泛[3]。从相关资料看,我国研究者常用的心理测评表有:症状自评量表(SCL-90)、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量表(16PF)、易于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应对方式问卷(SCSQ)、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康奈尔身心健康问卷(CMI)、社会支持量表(SSRS)、宋维珍编制的心理健康调查表(PHI),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等,其中以应用SCL-90、SDS、SAS、发表的文章最多,SCL-90是目前国内外普遍用于心理健康评价的工具,是反映心理健康水平的灵敏、有效的量表。[4]

2护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笔者查阅了中国生物医学文摘光盘数据库,发现近年来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国内有关护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论文,1994年~2000年,共5篇,占有关护理论文的0.006%,2001年~2003年,共35篇,占有关论文的004%,虽然研究者对护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角度不同,但结论都表明护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问题。符霞等[5]发现,护理系女生中存在心理问题者占8.5%,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焦虑,敌对和抑郁;而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处理不良和受惩罚等生活事件对护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最大。陈妙研等[6]认为护理本科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与护理专业的职业能力及行为方式和护理职业对人格的自我要求是正相关的;且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适合的人格特征与护理工作对护理人员的要求密切相关。曹枫林等[7]的调查结果表明护理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较一般人群及医学院校其他专业女生差,其中检出率较高的是抑郁,强迫,人际关系及敌对。徐华芬等[8]的调查显示护理专业学生实习后期SCL-90各因子分高于实习前期。赵国军等[9]的研究结果显示本专科护生的心理问题以人极敏感,抑郁,强迫,焦虑,敌对,偏执最常见;且男护生人际敏感阳性发生率100%,精神病性阳性发病率为60%,专科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本科生稍差,主要表现在人际敏感及抑郁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李奇能[10]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专科学生SCL-90总分、阳性项目数和各因子得分实习后高于实习前,特别是强迫,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张运生[11]等的研究表表明,护生等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强迫和恐怖,并且随年级增加阳性症状更明显。”以上研究表明,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下面简要分析一下影响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

3影响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

3.1人格因素:个体的人格因素,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人格功能理论认为,个体在面对环境,保持心理健康方面都有其仍然所决定的特征性风格[12]。

人格因素影响人们对社会支持的感知,具有高社会支持感的人格因素多以积极地心理反应为主,如积极地评价别人,积极的评价自己,自信,认为自己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具有较低的社会支持感的人格因素则相反,多以消极的心理反应为主,消极地看待自己和别人,焦虑,人际关系较差[4]等。

3.2处于人生的转型期:护理专业学生同其他大学生一样面临从青少年期到成人期的转变,她们思维活跃,但幼稚偏激;情绪激烈,富有感染力,但易波动,难以自控,渴望交友,而又心里封闭;虽然生理上逐渐成熟,但阅历浅,生活经验不足,对自己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和人抑郁、嫉妒、报复、焦虑等不良情绪[13]。

除以上因素以外,护理专业学生还有其自身特有的原因。

3.3专业思想不稳定:专业思想是人们对自己所从事专业的总的看法和观点,是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情感、兴趣、意志和个性心理品质的总称[14]。专业思想健康会促进护生努力学习;不稳定则会使护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情绪低落。护理专业由于受传统习俗和社会偏见的影响,还没有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有相当一部分人,仍以传统观念看待护士,以为护理工作“不用动脑子,是个人就能做”。这种低期望值的评价使对自己未来职业充满憧憬的护生困惑、动摇、以至丧失信心[14]。在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下,护理专业学生极易出现心理适应不良,产生心理问题。 3.4女生特有的心理、生理特点:国内护理专业学生多以女生为主,女生自身性格内向,敏感,易产生心理矛盾。且进入青春期后,一般有与异性交往的心理,建立良好的异性间的人际关系对完善人格有重要作用,这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护理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相比,生活在一个相对女性的环境中,缺乏与异性间的经常交流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们的心理健康[6]。

4促进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4.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必由之路,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加强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人际交往、婚恋、生活适应等方面的问题,及时调节学生的认识偏差、情绪障碍和不良行为,使学生免受心理障碍的困扰,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15]。

从专业角度看,心理健康还是一个人可以依赖的重要的内在资源。护理工作责任性强,职业环境高度紧张,工作量大,要求从业者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因此,护理教育应把心理健康教育列为护理专业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深入研究学生心理特点和了解心理需求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使之具备稳定、乐观的情绪,敏捷的思维,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心理承受力。

4.2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专业思想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局限于专业价值的认识,它同人生观、世界观都有密切关系,因此,开设科学的、符合护理教学指导思想、具有专业特点的课程十分必要。例如,在入学之初,安排介绍护理专业发展史、专业特性和特点以及国际国内护理现状的课程[16]。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内在美与外在美相结合的“白衣天使”对病人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热爱专业,明确学习目标,了解专业特点,把理想和现实相结合,摆正行业为止,正确评价自身价值,及时消除心理问题[14]。

4.3关注特殊群体:针对不同情况,不同背景的学生开展不同心理辅导,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大一新生主要帮助其适应大学集体生活环境,脱离父母羽翼的呵护,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在实习前后存在的心理问题,学校应有计划的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干预,实习前特别针对临床实习中突出存在的,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进行心理引导,使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摆正位置,处理好和病人、医生及带教老师的关系。学校有关管理部门和实习带教老师应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与学生沟通,正确引导学生处理好学习、实习及生活的关系,减轻心理压力,端正职业态度,使学生以积极良好的心态去完成实习任务[8]。对毕业生开展职业能力指导和择业心理疏导,并提供就业信息,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及有关学业与职业特点,让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走向社会。

综上所述,90年代以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受关注,我们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并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开展心理辅导。由于我国护理教育一直一中专为主,高等护理教育还在发展中,因此对护理本科生的心理状况的研究较少。发展并解决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的问题,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对护理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心天主编.医学心理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5

[2]徐斌,吴爱勤.护理心理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7.166-167

[3]杨雪花.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社会学分册,2000,17(2):66

[4]吴清平.心理健康状况评价及其相关因素研究.国外医学社会学分册,1997,14(3):104

[5]符霞叶瑞繁,.医科大学五年制护理系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南方护理学报,2002,9(4):51

[6]陈妙研,王海燕,祝一虹.医学院校护理本科生职业心理素质的相关分析.医学与社会杂志,2003,16(3):43

[7]曹枫林,历萍,高庆岭等,护理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试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护理学杂志,2003,18(2):83

[8]徐华芬,沈晓红,护理系实习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研究。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2003,4,(2):7

[9]赵国军,姜凌雪,赵红莲.北京市本专科护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承德医学院学报,2001,18(2):138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