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中药胎敏灵合并西药治疗抗磷脂抗体致复发性流产的临床分析

佚名  2012-10-18

作者:王冰洁,霍山,白宝敏,熊小英,罗颂平,王一烽,田佩玲,韩兰英

【关键词】 流产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胎敏灵(由寿胎丸去阿胶,加郁金、丹参、芍药组成)合并西药治疗抗磷脂抗体(ACA)致复发性流产的治疗效果。【方法】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ACA滴度,将87例血清ACA阳性患者随机分为中西药组、中药组、西药组进行治疗。中药组24例,口服胎敏灵,隔天1次。西药组28例,口服强的松5mg,阿斯匹林50mg,每日1次;肌注肝素钠6125U,隔天1次;静脉滴注人血丙种球蛋白25g,隔21d 1次。中西药组口服胎敏灵和强的松、阿斯匹林及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用法与上两组相同。用药时间均从妊娠30余天至预产期前15d。观察各组治疗前后血清ACA滴度的改变和患者的妊娠成功率。【结果】在抗体滴度方面,各组患者治疗后ACA滴度均较治疗前为低(均P<001),其中以中西药组疗效最好(与中药组和西药组比较,P<005或P<001);在妊娠成功率方面,中西药组的妊娠成功率为942%,优于中药组的416%和西药组的750%(P<001或P<005)。【结论】中药胎敏灵合并强的松、阿斯匹林和丙种球蛋白对抗磷脂抗体所致复发性流产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流产,习惯性/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疗法;胎敏灵/治疗应用; 寿胎丸/治疗应用;抗体,抗磷脂

复发性流产(RSA)是妇产科常见的疾病,发病率约占育龄妇女的1%~2%,其中60%为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1]。随着生殖免疫研究的不断深入,抗磷脂抗体(ACA)被认为是导致反复流产的因素之一。据报道,ACA阳性的孕妇发生死胎率高达66%~89%,围产儿存活率仅为14%[2]。我们对1999年10月至2002年10月间收集到的87例ACA阳性RSA孕妇,分别采用中药胎敏灵合并西药治疗、纯中药和纯西药治疗方法,观察其妊娠率及ACA抗体滴度变化,研究中药胎敏灵合并西药强的松、阿斯匹林和丙种球蛋白治疗抗磷脂抗体所致反复流产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病例来源于中山市博爱医院不孕不育专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共105例,全部为妊娠妇女。其中18例因各种原因失访,其余87例作为研究对象。

12 一般情况

孕妇年龄最小23岁,最大41岁;其中35岁以上者28例,占32%;流产次数最少2次,最多9次,平均349次/人;第1次怀孕即有流产史者占61%,90%胚胎在孕3个月内停止发育。

13 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妇产科学》第五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12月版)关于复发性流产的诊断。纳入标准:抗磷脂抗体检测两次均呈阳性者,且每次检测相隔1个月以上。排除标准:每位患者在再次妊娠前检测夫妻双方染色体、致畸4项、ABO血型抗体、血红蛋白电泳、抗子宫内膜抗体、性激素6项等,以排除上述原因引起的复发性流产。

2 研究方法

21 血清ACA的检测

ACA的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ACA-IgG、ACA-IgM的定量检测,采用美国Zeus Scientific公司试剂,严格按说明书操作。

22 病例分组

所有病例在末次流产后均在门诊登记注册。根据再次妊娠时就诊次序排列,按随机方法进行病例分组,将受试者分为中药组(24例)、西药组(28例)和中西药组(35例)。

23 治疗方法

患者在妊娠30余天开始接受治疗,一直到预产期前半个月停药。中药组采用胎敏灵,处方如下:菟丝子、桑寄生、川续断、杜仲、生地、地骨皮、郁金、丹参、芍药、甘草。采用广东一方制药厂单味中药浓缩颗粒组方,隔天1剂冲服。西药组服用强的松5mg、阿斯匹林50mg,每日1次;肌注肝素钠6125U,隔天1次;静脉滴注人血丙种球蛋白25g,隔21d 1次。中西药组给予中药胎敏灵和强的松、阿斯匹林、丙种球蛋白,各药用法与中药组和西药组相同。

24 疗效评定

治疗病例以顺利分娩活婴或20周后B超检查胚胎发育良好为妊娠成功,以自然流产或B超诊断胚胎停止发育为妊娠失败。

3 结果

31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ACA的改变

表1显示,各组患者治疗后ACA滴度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均P<001),其中以中西药组疗效最好(与中药组和西药组比P<005或P<001);而中药组与西药组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1 3组患者治疗前后ACA滴度的变化(略)

32 各组患者妊娠成功率

表2显示,中药组妊娠成功率416%,西药组妊娠成功率75%,中西药组妊娠成功率942%。可见中西药组疗效最好(与西药组比P<005,与中药组比P<001);而西药组则较中药组为佳(P<005)。表2 3组患者妊娠成功率比较(略) 4 讨论

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多年来困扰着不育妇女,以往的观念认为流产是不可避免的,属于人类的自然淘汰。随着生殖免疫研究的不断深入,抗磷脂抗体被认为是引起复发性流产的重要因素,现已知磷脂是构成细胞膜和胎盘绒毛膜的必要成分,ACA是机体针对细胞膜中暴露的磷脂所产生的带负电荷的特异性抗体,可以与细胞膜中的磷脂结合。其导致流产的机理可能是:①ACA与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膜的磷脂结合,激活补体,导致血小板裂解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胎盘发生栓塞;②抑制胎儿血管内的PGIα产生,胎儿循环障碍;③直接引起滋养层的损伤而引起流产或死胎[3]。有报道,65例ACA阳性的妇女中,242次妊娠均未给予治疗,结果95%以上流产或胎死腹中而告终[4]。在治疗方面,主要采用免疫抑制和抗凝治疗[5]。英国Clark A L报道,妊娠合并抗磷脂综合征患者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后,19例孕妇中,活产婴儿16例(84%)[6]。在中药治疗方面,广州中医药大学报道,用补肾活血调经治疗ACA阳性早期流产病人,抗体转阴率为55%,效果优于阿斯匹林。本研究所收集的87例复发性流产孕妇,在以往的妊娠中,曾发生过总共304次自然流产或胚停。其中最多的1例是9胎死胎,经本方法治疗后,患者37周早产1活婴。由于本项目是采用前瞻性研究,并且纳入研究的所有病例均为妊娠妇女,故研究的结果更具说服力。

复发性流产属中医的滑胎范畴。古代中医理论虽然没有ACA致复发性流产一说,但有关滑胎的论述与之相符。《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云:“怀胎三、五、七月,无故而胎自堕,至下次复孕亦复如是,数次堕胎谓之滑胎”。宋代《太平圣惠方》论“怀胎数落而不结实者”、“此是子宫虚冷所致”,明确提出滑胎病位在“胞宫”。王纶《明医杂著》着重提出“其有堕数次,胎元损甚者,服药须多,久则可以留”,主张本病贵在坚持长期治疗,否则难以建功奏效,为后世医家所广为推崇。对滑胎的治疗,《罗元恺医著选》有:“对于多例的滑胎,均以寿胎丸加减,务求肾脾兼顾,气血阴阳调治,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的经验体会。胎敏灵以寿胎丸去阿胶,加郁金、丹参、芍药组成。方中杜仲如《本草纲目》言:“味甘微辛,其气温平,甘温能补,微辛能润,故能入肝而补肾,子能令母实也”;治“妇人胞胎不安”,“频惯堕胎或三、四月即堕者”。菟丝子性味甘平,补肝肾而益精髓,“治妇人常习流产”,“其为滋阴通络上品,阴中有阳,守而能走”。桑寄生、川续断均有补肝肾,通经络,益血安胎作用。以上四药为主药,取其补而不滞,通络安胎之效。生地、地骨皮滋肾阴而降虚火,于温补药之中微清虚热,调节阴阳。而郁金、丹参、芍药三味均有活血行气之功。丹参虽有活血祛瘀之效,但《日华子本草》言其“破宿血,补新生血,安生胎”,“治妇人经脉不调,产前胎不安”[7]。免疫药理学研究证明,杜仲有免疫双向调节作用,可用于治疗免疫不孕或习惯性流产;郁金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有抑制作用;丹参对免疫细胞有双向调节作用[8]。由此可见,胎敏灵组方用药精辟严谨,恰到好处,为理想安胎之品。且查阅有关文献,未见妊娠禁忌及胚胎毒性报道。

现代医学认为,强的松有免疫抑制作用,抑制ACA的产生;丙种球蛋白可提供封闭抗体,并有免疫调节作用,负反馈抑制抗体ACA的产生,也可抑制损伤组织细胞因子的产生;阿斯匹林有降低血液粘稠度、抗凝血和防止胎盘血管血栓形成作用。因此,本研究应用中药胎敏灵合并西药强的松、阿斯匹林、丙种球蛋白治疗ACA所致复发性流产,对降低抗体滴度和提高孕妇妊娠成功率都有很好的效果。

从研究结果来看,中药在降低抗体滴度方面有良好的作用,但在提高妊娠成功率方面不如西药组;中西药结合组减少了肝素钠,免去长期肌注痛苦及溶血的可能;胎敏灵加西药治疗抗磷脂抗体复发性流产,抑制了相应抗体的产生,纠正母体对胚胎抗原的过度识别,使原有孕妇死胎率89%变为现在保胎成功率942%,同时也为ACA所致妊娠高危、早产、宫内胎儿发育不良、胎膜早破提供治疗参考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将继续对ACA复发性流产孕妇产时胎盘梗塞情况、胎儿出生计分以及生长发育过程进行追踪分析和进行深入的研究。

[1]李翘竹,李慧芳,田秀珠.原因不明习惯性流产患者自身抗体的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8,33(1):13.

[2]罗丽兰.不孕与不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91-292.

[3]毛秀英,杨金庆,章荣.APA、ACA检测在反复自然流产中的意义[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1997,12(4):251.

[4]关铮.习惯性流产的免疫学[J].北京医学,1995,17(5):281.

[5]黄仲英.反复自然流产的免疫学因素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计划生育分册,2000,19(4):210.

[6]赵海波,夏梦兰.妊娠合并抗磷脂综合征静注免疫球蛋白治疗的结局[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2000,27(1):43.

[7]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78-480.

[8]骆和生,王培训.免疫中药学[M].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出版,1999.126,127,323,324,326-329.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