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葛根素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概况

佚名  2008-06-03

作者:郭莹, 万海同, 张莉, 余勤, 樊守艳

【关键词】 葛根;,,葛根素;,,药代动力学

摘要:从样品预处理、检测方法、葛根素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药动学参数等几个方面着手,较为系统地综述了近10余年葛根素药动学研究概况,可为有关葛根素药动学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葛根; 葛根素; 药代动力学

药代动力学在中药研究领域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葛根素作为葛根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其药代动力学研究也日益深入,现就近年来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 样品处理

对药代动力学样品的处理主要是去除其中的蛋白,多加入有机溶剂,如无水甲醇或乙醇[1],血浆与醇的比例多为1∶4[2,3]。对于组织样品[4],则按1:4(G/V)加入生理盐水,匀浆后按1∶13.5(G/V)加入无水甲醇。 张志荣等[5]认为用无水乙醇沉淀蛋白,需要用量较大才能使蛋白沉淀完全,建议在血浆中加入等量0.58 mol/L高氯酸沉淀蛋白质[6~8]。

另外,还有加入等量蛋白沉淀剂[9]、水浴法[10,11]、固相萃取法(SPE)[12]等预处理样品的报道。

2 检测方法

2.1 高效液相色谱法

2.1.1 内标法金昔陆等[13]给狗静注葛根素(2.25 mg・kg1)后,采用大豆苷元为内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分离测定血浆中的微量葛根素。并认为在流动相中加入pH7.4磷酸缓冲液,可提高荧光检测的灵敏度和稳定性。而用pH4.0的磷酸缓冲液,则荧光检测灵敏度大大低于紫外检测[14]。在葛根素乙醇溶液中加入稀氨水可使荧光强度增强11.6倍,荧光法比紫外法灵敏度高60倍[15]。

黄熙等[16]认为因葛根中即含有大豆苷元,故不适于葛根中葛根素的测定;选用对羟基苯甲酸较好,最大吸收在254 nm,在248nm处有较高的灵敏度,且分离完全。

2.1.2 外标法用外标法测定血或组织中的葛根素,流动相多用甲醇水(或酸水)系统,甲醇比例多为25%左右[3,17,18],或采用甲醇水磷酸缓冲液系统[19,20],但以甲醇水为流动相可避免使用缓冲液对柱子的影响[7]。

2.2 其它方法朱秀媛等曾建立薄层色谱紫外分光光度法和薄层色谱荧光分光光度法分离测定大鼠体内葛根素,并认为上述方法操作繁琐,用血量较多,其灵敏度不能用于研究低剂量下大动物和人的药代动力学[21,22]。 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法有着理论柱效高,所需样品少等优点[23],田景振等[1]用该法对葛根素进行了测定,并认为磷酸缓冲液(pH=7.4)测定葛根素,存在响应值较小和基线不稳定的缺点,用硼酸缓冲液较理想。

3 药代动力学研究

3.1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小鼠口服PF(葛根黄酮)(空腹12 h)不同剂量(2.4,0.2 g/kg)后,体内血药葛根素在15~30 min达高峰,2 h后开始下降。血药浓度随给药剂量增加而增高。小鼠不禁食情况下口服葛根黄酮,则血药葛根素的达峰时间后移,约在0.5~1 h出现[18]。

磷脂的乳化作用可提高葛根素在离体肠管吸收量的2~4倍,可能是乳剂凭其脂溶性而易于通过生物膜,从而提高葛根素生物利用度[24]。磷脂可明显增强葛根素改善家兔血液流变和微循环的作用,除了与提高葛根素的生物利用度有关外,还可能与磷脂有利于葛根素通过生物膜进入靶器官内有关[25,26]。

3.2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在大鼠、兔、狗、人的实验中表明[21],葛根素在体内分布快且较广。静注后,药物在各组织中的分布以肾、血浆、肝中较高;睾丸、心脏、肌肉和脾脏次之。葛根素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但含量较低。蛋白结合实验表明,葛根素同肝、肾、血浆、肺组织蛋白结合率分别为(32.5±4.4)%、(27.1±3.1)%、(24.6±3.5)%及15.8%。

有实验表明[8]葛根素通过腹腔注射能透过血房水屏障,进入房水,为葛根素全身用药治疗眼部疾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给小鼠口服新工艺制备的葛根黄酮后30 min,心、脑、肝、肾中均有分布,且药物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肾>肝>脑>心,在大鼠体内为肾>脾>心>肝>肺>脑,其在脑中的分布虽然较低,但其代谢较缓慢[18]。

生理状态下,静脉注射CBN(金森脑泰注射剂)15 min后,葛根素在肾和肝中的浓度均达到最高,分别占总给药量的31.7%和0.3%,并随时间延长而很快下降。1h后肾内的药量占总药量的3%,30 min时肝中的药物浓度仅为给药量的0.09%,说明葛根素主要在肾脏中分布[4]。

3.3 药物的代谢与排泄小鼠口服葛根素制剂,其主要排泄途径为肠道[18];给药后24 h自粪便中排出剂量的35.7%,由尿中只排出剂量的1.85%[27]。

人及大鼠静脉注射葛根素制剂,其主要由肾脏清除[6][28]。大鼠静脉注射CBN(金森脑泰注射剂)后12 h,药物自尿排除给药量的34.6%,其中85.6%在前2 h从尿中排出,12 h后尿中几无法测出。粪便和胆汁的排泄量均很少[28]。

3.4 药代动力学参数小鼠、大鼠[18],兔[29]口服葛根素制剂后,葛根素在体内的药-时过程为二室模型。小鼠[18]、狗[13]、糖尿病患者[17]静脉滴注葛根素制剂,葛根素滴眼液给家兔一次滴眼后[19,20],其在体内的药时过程为线性动力学过程,符合开放式二室模型。

但是,炎彬等[30]在对葛根黄酮及其葛根素在正常和脑缺血再灌注大鼠体内药动学比较中,葛根素的药时曲线经拟合后为一室模型,跟文献报道相出入的原因可能是测试条件、样品处理方法及单一成分和复方的区别等造成的。

4 影响因素

4.1 实验动物葛根素在大鼠、兔、犬3种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与其体重具有相关性:表观分布容积、稳态分布容积、分布半衰期、体内平均滞留时间、清除率均随体重增加而异速增大,相关性显著。相反,所有速率常数包括K12、K21、和K10随体重增加而异速减少[31]。

4.2 生理、病理状态小鼠空腹12 h口服PF(葛根黄酮)后,体内血药浓度在15~30 min达高峰,不禁食情况下达峰时间后移[18]。

脑缺血再灌注状态下大鼠体内的葛根素药时曲线下面积增加,平均驻留时间延长,表观分布容积减小,并且房室模型由一室变为二室。说明在脑缺血再灌注造成的病理损伤下,葛根素从血浆中向其它组织的灌注速率减慢,从体内的消除时间延长[2][32,33]。可能是在病理状态下,机体膜转运能力低下所致[30]。与生理状态下大鼠相比,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肝脏中葛根素浓度明显升高,为正常鼠的2倍强,肾脏达峰时间明显延迟为30 min[4]。

静脉滴注葛根素后[17],糖尿病肾病中期组(DN2)较健康志愿者组(NC)和临床早期组(DN1)药物t1/2β延长,清除率(Cl)下降,5 min及5 h的药物浓度下降延缓。NC组与DN1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表观分布容积(Vd)DN各组较NC组减少,肾脏的损害程度可严重影响药物的分布与排泄,建议DN进入临床中期,给药剂量宜偏小[6]。

4.3 中药成分和复方单一化学成分的药动学与复方中该化学成分的药动学存在差异,复方中各个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影响药动学过程[30]。

卢弘等[33]对金森脑泰注射剂中葛根素在正常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中,发现3个未知成分的色谱峰中有两个与葛根素的紫外光谱相似,且峰面积的经时消长过程与葛根素相似,利用未知成分峰面积消长变化,求得药动学参数,有助于更全面地反映中药复方(有效部位)的药物代谢规律,提示葛根素的药动学参数可以基本反映葛根黄酮的药动学参数[30]。

4.4 不同的给药方式和剂量一般口服后5~15 min体内即可检出,0.5~1 h达高峰,以后进入消除相。大鼠有效剂量(0.2 g/kg)的消除相半衰期(t1/2)为1.305 h,吸收相t1/2为0.17 h。给大鼠静注葛根素,消除半衰期(t1/2)为(20±8) min,吸收相为(2.4±9) min,表明口服葛根黄酮在吸收和消除时间上均较静注葛根素延长[34]。体内吸收AUC 0~8 h与给药剂量呈正相关,但其排泄速率并不随着服药量增加而明显加快[18]。

不同的给药方式可影响葛根素的排泄途径,如口服给药葛根素主要从粪便排出[27],而静脉注射后葛根素的排泄途径主要为尿液[28]。

5 研究展望

近年来药代动力学在中药领域有了较快的发展,研究方法主要为血药浓度法和生物效应法。血药浓度法通过研究中药代表成分的药动学来反映中药整体的药动学特征,该方法对于有效成分不确切的中药,难免存在着局限性;生物效应法虽然能从整体上反应中药的效应特征,但无法很好反映其内在物质基础。而以血药浓度为指标的药动学与以生物效应为指标的药效学相关性研究,是在药效法研究的同时,进行有代表性有效成分血药浓度的测定,建立中药有效成分药动学-药效学同步分析统一模型,则能相对改善上述两种方法的局限性。

[1]田景振,魏凤环.葛根黄酮缓释胶囊家兔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7(6):454.

[2]卢 弘,邢东明,孙 虹,等. CBN 中葛根素、人参皂甙Rg1在正常和脑缺血再灌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比较[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5.

[3]王雪莉,邢东明,盖国胜,等.微细化工艺制备的葛根微粉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4,39(4):283.

[4]王 莉,邢东明,孙 虹,等.金森脑泰注射剂中葛根素在生理及病理状态下大鼠肝肾分布的比较[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2,8(3):41.

[5]张志荣,游学均,何 勤,等.HPLC测定血浆中葛根素[J].中国药学杂志,1997,32(2):104.

[6]李 妮,路 玫,陈 晖,等. 葛根素在糖尿病肾病病人中的药动学[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2,21(1):51.

[7]郭炎荣,蒙大平,韦 戈,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全血中葛根素含量[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0,20(6):343.

[8]邓新国,胡世兴,张清炯,等.葛根素腹腔注射在家兔房水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眼科研究,2003,21(3):258.

[9]郭建平,李国栋,赵彤英,等.HPLC对人血浆中葛根素及葛根黄酮的线性考察[J].药学实践杂志,2003,21(4):219.

[10]张 莉,黄 熙,任 平,等.三维HPLC法同步测定犬血浆中的葛根素及阿魏酸[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1,18(1):45.

[11]黄 熙,任 平,张 莉,等.HPLC直接测定血清阿魏酸方剂血样预处理新方法[J].中草药,1999,30(3):175.

[12]R ie M,Takeshi M,Masahiro N,et al.Yukugaku Zasshi,1998,118(3):79.

[13]金昔陆,朱秀媛,王文杰,等.血浆中葛根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及其在狗体内的药代动力学[J].药学学报,1997,32(10):782.

[14]Kitada Y,Mizobuchi M,Ueda Y,et al.Analysis of isoflavones in Puerariae radix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amperometric detection[J].J Chromatogr,1985,347:438.

[15]相正心,杨月玲,张文贵,等.血浆中葛根素的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3药物动力学分析[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81,3(增1):48.

[16]黄 熙,任 平,张 莉,等.HPLC法测定犬口服养阴通脑颗粒后血浆中的葛根素[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1,32(2):127.

[17]路 玫,李 妮,蒙大平,等.葛根素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药动学[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0,20(12):718.

[18]杜力军,於 兰,常 琪,等.新工艺制备的葛根黄酮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7,13(2):19. [19]吴正红,朱延勤,程光忻,等.葛根素滴眼液眼内药代动力学的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8,29(3):221.

[20].严汉英,朱延勤,吴正红,等.葛根素滴眼液降眼压作用及其在眼房水中的药物浓度[J].眼科新进展,1999,19(2):73.

[21]朱秀媛,苏成业,李振华,等.葛根有效成分的代谢研究Ⅲ.葛根素的代谢及其药代动力学分析[J].药学学报,1979,14(6):349.

[22]金昔陆,朱秀媛.血浆中葛根素的薄层-紫外光密度扫描测定法及其在家兔的药动学[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1,7:421.

[23]王 健,赵岚峰,王 杰,等. 高效毛细管电泳简介及其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J].中成药,1996,18(10):45.

[24]刘振威,陈雪梅,高 尔.磷脂对大鼠离体肠管吸收葛根素的影响[J].潍坊医学院学报,1998,20(4):253.

[25]高 尔,刘振威,张义军.磷脂对葛根素体外吸收和药效学的影响[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1999,20(6):286.

[26]刘振威,潘爱美,李公宝,等.磷脂对葛根素改善家兔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作用的影响[J].潍坊医学院学报,1998,20(4):250.

[27]朱秀媛.葛根有效成分的代谢研究Ⅲ.葛根素的代谢及其药代动力学分析[J].药学学报,1979,14:339.

[28]王 莉,邢东明,卢 弘,等.CBN中有效成分葛根素在大鼠体内的排泄[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1,17(5):8.

[29]郭建平,成国祥,孙其荣,等.葛根黄酮滴丸兔体内药动学[J].中国药学杂志,2004,39(5):364.

[30]炎 彬,孙 虹,何希辉,等.葛根黄酮及其葛根素在正常和脑缺血再灌注大鼠体内药动学比较[J].中国药学杂志,2004,39(3):208.

[31]金昔陆,朱秀媛.葛根素在三种动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与体重的相关性[J].徐州医学院学报,1991,11(1):25.

[32]卢 弘,邢东明,孙立红,等. CBN 中葛根素、人参皂甙Rg1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及其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1,17(5):591.

[33]卢 弘,邢东明,孙 虹,等.金森脑泰注射剂中葛根素在正常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2,37(1):41.

[34]宋振玉.中草药现代研究[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290.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