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小剂量氯胺酮辅助25G腰穿针腰麻用于小儿手术麻醉

佚名  2010-05-11

作者:李尔昱 韩凤玲 薛江 霍彦龙 刘艳娥 利霞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剂量氯胺酮辅助25G腰穿针用于小儿手术麻醉的方法。方法 本文将20例患儿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单独采用氯胺酮进行麻醉,B组采用氯胺酮辅助骶管麻醉。结果 A、B两组麻醉苏醒时间(38.47±5.46)min和(16.62±6.38)min,P<0.01。麻醉效果:HR、RR、镇静均P<0.05;术中不自主肢动发生率A组高于B组(P<0.01)。术中B组低氧血症发生率低,呼吸抑制轻。结论 B组麻醉方法对下腹和会阴部手术安全有效,操作简单,采用长效局麻药更有利于术后较长时间的镇痛。但由于小儿不合作和本研究利用腰麻本身镇痛不全,常需给予镇静、镇痛药辅助麻醉。

【关键词】 氯胺酮 25G腰穿针 腰麻 小儿麻醉

氯胺酮是广泛应用于小儿麻醉的全麻药,但氯胺酮麻醉后引起的并发症时有发生,本文采用小剂量氯胺酮辅助本研究利用25G腰穿针腰麻麻醉并与单独采用氯胺酮进行比较,观察其镇静镇痛效果及对呼吸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手术种类随机选择ASAⅠ或ASAⅡ拟行下肢及会阴部手术患儿20例,年龄4~12岁,无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的疾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氯胺酮组,B组为氯胺酮辅助骶管阻滞组。

1.2 麻醉方法 术前常规禁食8 h,哺乳婴儿禁奶4 h。术前常规给长托宁0.02 mg/kg,麻醉前开放静脉,输复方氯化钠。A组单用氯胺酮5 mg/kg肌注麻醉,每25 min追加首次剂量的1/2。B组除氯胺酮外,应用25G腰麻针直接穿刺进入蛛网膜下腔,确定脑积液流出后缓慢速度(1 ml/5 s)注入药液,让患者平卧调节麻醉所需平面,控制平面在T10~T12以下。术中开放面罩吸氧。对于不配合的小儿给予氯胺酮1 mg/kg麻醉好后给咪唑安定1~1.5 mg。

1.3 监测与呼吸管理 患儿入室后常规监测心率和呼吸频率并间断测血压,观察呼吸运动,麻醉中连续监测脉率和SpO2,并持续面罩吸氧。

1.4 统计学处理 用t检验与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麻醉苏醒时间 两组患儿在条件无明显差异的情况下,麻醉苏醒时间两组分别为A组(38.47±5.46)min和B组(16.62±6.38)min,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2.2 麻醉效果 麻醉后两组的HR、RR也有着显著差异(P<0.05),经术中观察,A组注射氯胺酮10 min后HR、RR明显加快,B组HR、RR的平稳程度明显高于A组。术中大部分患儿镇静效果B组显著高于A组(P<0.05),术中不自主的肢动发生率A组显著高于B组(P<0.01),提示B组镇痛完善、肌松满意,麻醉效果好。

2.3 麻醉中SpO2的变化 A组术前SpO2在98%以上,牵拉刺激15 min内SpO2 降至95%以下的发生率为40%,B组SpO2降至95%以下的发生率为10%。可见B组低氧血症发生率低,呼吸抑制轻。3 讨论本研究将25G腰穿针腰麻用于小儿下腹、下肢和会阴部手术安全有效,操作简单,采用长效局麻药更有利于术后较长时间的镇痛。但由于小儿不合作和骶管阻滞本身镇痛不全,常需给予镇静、镇痛药辅助麻醉。利用25G腰麻针直接穿刺进入蛛网膜下腔穿刺损伤小,保留腰麻的特点,针头细,对硬脊膜损伤小,当推出针头时间硬脊膜因弹力而关闭,不会导致脑脊液外漏,极大地降低了头痛的发生率[1,2]。局麻药用量较少,不易发生中毒现象。应用于6岁以下小儿,其阻滞平面可达T10,能满足下腹部及会阴部手术的要求,而氯胺酮的主要缺点是无肌肉松弛作用,对内脏反射无抑制作用,牵拉反应引起全身肌肉张力增加,呼吸节律不均,为低氧血症发生的主要原因。加腰麻可明显克服以上缺点,并减少氯胺酮的追加量。而小儿尤其是婴幼儿因不能合作以及腰麻本身的镇痛全,因此辅助麻醉的镇静水平常常要求不深,可降低呼吸抑制的发生率,以小剂量氯胺酮复合小儿腰麻阻滞,不但镇静镇痛作用优于单独用药组,而且呼吸抑制及苏醒躁动等不良反应明显减少,但也不能完全避免呼吸抑制的发生,因此应注意加强呼吸和SpO2监测,准备好麻醉和急救工具,确保呼吸道通畅。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