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试议推动四川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思考

陶武先  2011-12-15

〔论文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发展先导性、全局带动性、创新依赖性和较高成长性的特点,既遵循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具有自身成长的特殊要求。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坚持高端化、特色化、集聚化、国际化的基本方向,以突破核心技术、培育重点企业、建设特色基地、深化国际合作为路径选择,发挥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的综合作用和市场、项目、政策、环境等条件的保障作用。相关部门和有关方面要增进共识,把握机遇,肩负使命,为推动四川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积极出力。

〔论文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经济形态;国际竞争;消费需求;四川创造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和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战略”和“新兴”是其质的规定,“战略”是对国家层面和全局发展而言;“新兴”是对传统产业和成长阶段而言。准确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特征,不仅是增进共识、深入贯彻中央和四川省委部署的认知前提,也是履职尽责、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从国内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发展先导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着眼未来、超越传统的新经济形态,深度融合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趋向、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代表科技前沿。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新能源为动力,以新材料为原料,应用智能技术或生物技术,注重循环利用和生态环保,为绿色、低碳、智能、普惠发展提供物质技术条件,能够有效地破解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瓶颈制约,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源于当代最新科学发现和技术进展,又为科技创新成果的深度应用和产业化提供平台,是对科技突破引领产业革命规律的深刻认识和主动运用,其竞争空间一定是全球范围,核心技术一定是世界前沿。当今世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纳米、生命、信息、环境和认知科学相融合为特征,集中在能源、环境、健康等最有可能取得突破的领域,代表了未来科技创新的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产业中能够成长为先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那一部分,具有强烈的信号指示作用,客观反映未来发展重心和政策走向,引导资本关注、研发投入、人才集聚,推动淘汰落后产能、改造传统产业,促进存量升级、增量上档,重塑产业格局,提升经济发展层次和水平。

2.全局带动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体现了国家战略需要,不是一般的产业概念,而是为了解决重大紧迫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而科学选择的特殊产业,“正外部效应”明显,超越经济意义,带动全局影响社会,关联度高辐射力大,渗透性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突破现有技术体系,交叉融合多种科技要素,与上下游产业关联度高,具有很强的前向效应和后向效应。不仅包括由重大技术发展形成的最终产品,也包括围绕重大技术而形成的产业链条体系,对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进入市场,内化其中的新知识和新技术随之溢出和扩散,往往引发诸多产业技术更新,既带动传统产业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整体效率,又促进相关产业共同创造就业机会、提高社会消费水平,发挥着基础和支撑作用,渗透于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战略性新兴产业扩张力强、辐射面广,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关系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同时能够促进消费升级和民生改善,带动生产体系的变革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甚至影响思维方式和伦理道德,改变整个社会面貌。 

3.创新依赖性

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源驱动,没有创新就没有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没有定型设备和标准体系,也缺乏显性需求和配套政策,无论技术工艺还是产品市场,都需要从头做起、“无中生有”,所以特别依赖科学技术、体制机制和商业模式等系统创新驱动。与需求拉动、资源供给和区域转移等形成的产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由核心技术的突破诱发产生,是从“凝聚物质资源”到“凝聚知识技术”的根本性转变,有时一项新技术的出现甚至会对整个产业产生颠覆性影响,其核心技术占据着产业链的高端、控制着价值链构成,决定着产业发展的方向、水平和效益。战略性新兴产业往往代表新的生产力,需要新的生产关系与之适应、新的体制机制与之匹配,且有赖于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作保障,完善经济、科技、法律等相关制度,健全人才、市场、金融、中介服务和考核评价等体系,否则,技术创新的种子难以破土成长。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技术性和经济性的统一,具有供给创造需求的特点,能否走过技术发明、成果转化、产业兴起的发展阶段,最终取决于消费者的认知水平和市场的接受程度,这就要求从研发、设计、管理和营销等各个环节加强创新,发展有利于扩大需求的商业模式,提供专业服务和增值服务,积极引导大众体验和消费,努力培育和占领市场。同时也要看到,“创新”常常伴随“风险”,“新兴”往往比较“脆弱”,战略性新兴产业集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于一体,发展中可能面临较大的技术选择风险、成果转化风险和市场竞争风险等,需要以科学审慎的态度对待。

4.较高成长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和长远盈利特征,产业成长性强,在市场需求、增长速度、经济效益等方面大大超出行业平均水平,其地位和影响力趋于上升,市场空间大,发展速度快,综合效益好,发展前景远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产品科技含量高、应用范围广,随着营销渠道臻于成熟,营销方式不断完善和产品公众认知度的提高,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市场空间十分广阔。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有以创新为动力的良好基因,又有较大利润空间的吸引,还有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具有快速成长的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其投资规模、产出份额、产业增长率等均高于一般性产业,呈现出非线性发展态势。战略性新兴产业既可在技术垄断和供给不足情况下,通过控制生产要素和产品流向,掌握产品标准和商务规则,又可通过不断技术创新,缩短产品更新周期,始终占据高端领先地位,保持较高利润水平。同时,还能够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避免系统性、机制性浪费,实现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方向和路径

1.突破核心技术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中,常常呈现出低端技术市场化与高端技术政治化并存的现象。关键核心技术引不来、买不到,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就现实而言,各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热情高、规模冲动强,但多处于高端制造的低端环节,关键核心技术“空心化”是致命弱点。在宏观层面,没有关键核心技术作支撑的产业扩张,可能造成新一轮的技术重复引进、雷同式布局和低层次恶性竞争;在微观层面,缺乏核心技术的企业,规模越大风险越大,巨量投资有可能在一夜之间变为不良资产。“要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就不能总是跟踪模仿别人,也不能坐等技术转移”,必须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上下功夫,防止成为“只有四肢没有大脑的‘世界工厂’”。因此,围绕产品攻关是当务之急,完善产业创新链条是关键所在,攻克共性技术是基础。在高端人才缺乏、科技体制不适的情况下,应以更广的眼界和更大的魄力,坚持内源式和外源式创新相结合,立足现有基础,强化省部、省院等合作,围绕产品集中优势力量,锁定目标实施联合攻坚,重点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力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相对优势的重大关键产品上率先取得突破。事实表明,以国家和政府为主的单向科技投资体制,难以形成投资—受益—再投资的创新链,导致科技人员没有足够的创新动力、企业缺乏应有的研发耐心。应坚持市场化导向,加强利益联结,允许并鼓励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在高科技企业兼职兼薪,支持合格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等,构建企业主导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的体制机制。建立产学研创新联盟,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布点建设软件园、大学科技园、科技创业园等孵化器,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和产业化示范工程,促进科技研发的最前端与市场应用的最后端融为一体,避免“学院式”研发、“作坊式”生产。共性技术研究是技术开发的基础阶段,有助于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的瓶颈,形成技术优势。由于共性技术具有准公共性,单靠市场机制很难实现,需要政府加大投入、组织攻关。应把握好科技超前部署的规律,结合国家“十二五”科技规划、知识创新工程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的实施,加强交叉领域的技术和产品研发,构建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实现技术标准、科技信息、基础数据、重大仪器设备等资源共享,提高基础性、前沿性技术研究水平,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创造条件提供支撑。

2.培育重点企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初始阶段,尤其需要发挥重点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形成龙头牵引、整体推进的发展态势。要着力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重点优势企业,促进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四川制造向四川创造转变。坚持主体多元,着力扶优做强,塑造竞争品牌。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现国家战略意图,需要多元主体支撑,必须打破所有制壁垒,放宽准入领域,提供公平进入机会,让不同所有制企业在竞争中强筋骨、增活力。既要依靠国有企业支撑引领,在那些企业不愿干、干不好而国家战略又需要的领域中着力;又要重视发挥民营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力军作用,与大型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形成配套,在大项目上分工协作;同时还要注重发挥军工企业的技术优势,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形成充满活力、富有弹性的多元主体结构。在分类指导、突出重点中扶优做强,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通行做法和有效之举。扶优,就是选择基础较好、带动力强、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加以重点扶持;做强,就是整合集成各类资源,动态调整激励政策,推动重点企业做强做大。尤其要引导企业以产权多元化改革为突破口,转换经营机制,强化企业管理,通过创业板股票发行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提升企业素质和发展水平。产品体现企业实力,品牌代表企业形象。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实质是产品和品牌的竞争,关键要拿出优质产品、创出自主品牌。要引导重点企业围绕终端产品加强研发设计,不断改进和提升产品性能,形成相互比较、相互追赶的产品竞争格局,以产品和品牌优势抢占市场。 

3.建设特色基地

基地是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特色是产业基地的灵魂所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以特色基地建设为依托,推动技术突破向产业化发展,走集约集聚之路,优化重点布局。突出产业特色,配置优质资源。要围绕国家信息、软件、新能源、民用航空、生物、新材料等六大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水平,强化要素集聚和技术集成,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空间格局,是遵循科技规律、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的必然要求。应结合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情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既“深耕”存量、改造提升,又强化创新、重点推进,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向产业依托条件好、基础设施完善、生态承载能力强、科技资源富集的区域集聚,防止布局分散、资源浪费。没有以“专”为基础的特色打造,就会缺乏参与竞争的制胜“法宝”。四川省钒钛、稀土、天然气、水能等资源优势突出,装备制造、生物领域、多晶硅等产业基础较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的研发制造等方面具有较强实力。要发挥这些优势,以专业园区为依托,彰显特色、打造亮点,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度高、专业特色鲜明的产业化基地。区域竞争表面上是有形资源的争夺,实质上是聚集能力的较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指向是高端领域,发展的关键在于配置和集聚优质资源。应坚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积极推动平台向基地集中、人才向基地集聚、政策向基地倾斜,吸引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项目和大型研发机构、营销中心进入,推动产业向高端、高效、高辐射方向发展。 4.深化国际合作

战略性新兴产业往往具有高成本和复杂性,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在产业链上共同投资、联合开发、密切合作等新的特点和趋势,谁能优化利用国际科技与人才资源,谁就能拥有更大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更加开阔的视野,推进智力、资本和市场的深度合作。要善于合作竞争,提高利用水位,拓展发展空间。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与竞争对手结成合作伙伴、实现互利共赢已成为理性共识和发展策略。要坚持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利用自己的竞争优势与国外大企业合作,开展产业招商和“补链式”招商,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急需的新技术及其配套项目,努力提升自己的技术、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当前,要以实施成渝经济区规划、启动天府新区建设和加快建设新加坡—四川创新科技园等重大项目为契机,做好整体性、差异性、互补性产业承接,促进优势互补,谋求共赢发展。引进技术的目的在于促进应用、推动创新。要坚持以我所需、为我所用的原则,更加注重技术的学习、消化和吸收,将主要投入用到本土技术能力的培养上,着力改变重引进轻吸收的现状,实现引进一批技术、催生一批创新、发展一批产业,避免“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质上是“一种资源”“一个市场”,既要“引进来”利用、又要“走出去”发展。在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分工格局尚未完全形成的情况下,要抓住机遇,大力支持四川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产品、关键技术和产业服务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在更高起点、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进行技术创新和交流合作。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素和保障

1.培育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是决定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因。只有经济系统中存在一定市场容量,新兴产业才会被系统接纳,产业发展的程度和速度才有保证。没有市场,再好的技术也只是空中楼阁,再好的产品也只能昙花一现。要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起点推动与市场需求末端拉动共同作用的特点,加强培育、积极拓展,变隐性市场为显性市场、潜在市场为现实市场。预测市场空间,培育初期市场,扩大国内需求,重视专利和标准。总体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潜力巨大,但具体产品千差万别,必须加强评估、科学预测。既要立足国内需求、也要放眼国外市场,既要对接国家战略、也要满足多样需要,既要考虑现有需求程度、也要适应将来需求层次,防止“跟着感觉”立项、“拍着胸脯”上马。初期市场对消费者具有“首因效应”。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在市场导入期往往受到诸多因素影响。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国产首台首套装备风险补偿、消费品购买者补贴等措施,利用规划、政策等手段创造市场。从全球范围看,政府采购被作为提振高新技术产业的第一推力。政府采购跑好了第一棒,社会购买就会跟进,自主研发才有信心,初期市场才能得以培育。扩大内需既是我国经济内生增长的战略方针,也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撑。“母国市场效应”表明,“本土的预期型需求可能催生产业的国家竞争力,而市场规模和成长模式则有强化竞争力的效果”。要用好市场条件,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通过国内市场实现规模经济,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国际竞争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利、标准、规制等具有先入为主和“路径依赖”的特征,抢先一步就会占领制高点,后来者只能亦步亦趋。在这个意义上,低层次竞争是生产和制造的竞争,高层次竞争是专利和标准的竞争。要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做好重大技术结点的抢先突破和专利注册,一旦技术可行性确立,及早遴选、制定行业或国家标准,抢占国际标准,掌握市场话语权,摆脱“被牵着走”的困境。

2.强化项目支撑

项目聚集要素、整合资源,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平台。人才、资金跟着项目走,技术、产业依托项目生。要着力搭建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的运行平台,发挥项目承载聚合、拓展创新、带动示范的功能作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选准项目,促进“落地”,动态管理。科学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非常重要,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就会贻误时机。要突出前瞻,跟踪现代科技前沿,着眼引领未来,选择相对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产品;要发挥优势,对接国家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有关政策,坚持优势优先,根据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区位优势、人才基础和战略需求,选择能带动一批产业兴起的发展项目;要加强论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听取专家和企业家等各方意见,开展决策咨询,瞄准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优选项目。项目落地,要素才会跟进、规划才不悬空。抓“落地”,就是要抓大不放小,既发挥大项目的支撑带动作用,又发挥小项目的配套补充作用,千方百计加快项目进度和设施配套,将投资的货币形态和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实物形态。四川省确定的“十二五”期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关键产品、重点培育产品、区域特色产品,需要有足够的要素配置和工作力度才能加快落地、早见成效。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动态性,随着不同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其涉及的产业领域也会发生变化。要建立动态管理、梯次推进的项目库,及时调整发展路线图和项目规划,不断优化、完善要素配置,形成开工建设一批、储备论证一批的良性循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适应需求、走在前沿。

3.加强政策扶持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着眼全局的战略考量,同时又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需要政府的适度介入和积极推动。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世界上不少国家都综合运用财政、金融、产业等政策给予强力的引导和支持。目前,我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略显滞后,四川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是处于发展初期,需要与时俱进、探索创新,形成综合配套、协同一致的政策支持体系,防止政策碎片化、执行分割化。现阶段的重点是:创新人才政策,创新财税政策,创新金融政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根本的取决于人才集聚度和创新活跃度。四川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实制约是人才制约,特别是缺乏高端领军人才。应坚持人才优先发展、优先投入,着力全球融智,以项目和事业吸引海内外高端人才;着力引导各类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向产业发展一线聚集;着力高端培养,依托重大科技项目、重点科研基地等培养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扎实有效地推进人才战略。适应的财税政策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有力杠杆。应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税收政策的激励作用,系统改进支持方式,采取起步时补供方、发展中补需方、产业化靠市场的策略,一方面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设立专项资金;另一方面结合税制改革方向和税种特征,形成普惠性激励社会资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措施。同时,要深化资源环境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加快传统产业外部成本内部化等制度创新,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依靠市场提高竞争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技术密集,研发和产业化投入高,需要良好的金融制度和成熟的金融产品作保障。四川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巨量资本需求与融资渠道狭窄的矛盾,应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做法,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基金,完善风险投资体系,着力解决企业研发负担过重、银行贷款风险过大的难题,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资本和创业投资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4.优化发展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聚集生产要素的“磁场”,是汇聚优质资源的“洼地”。市场可以配置资源,但不能配置环境;要素可以引进,但环境要靠创造。要采取可行措施,推进环境优化,促进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汇集,促其破茧化蝶。要提升行政服务。政务环境是发展环境的风向标,企业不能选择政府但可以选择环境。要更新理念、提高效率,强化“政府服务就是产出”、“减少干预就是服务”的意识,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提供“一站式”服务,用硬措施打造软环境。提升行政服务最根本的是要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将研发投入占GDP比例、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企业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科技进步贡献率等,纳入班子和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考评内容。规范市场秩序,营造创新氛围。完善的市场机制和有序的市场竞争与产业的健康发展呈正相关。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专利转化为生产力的利益分配机制,明确专利发明人可以技术或设备入股等规则;加大惩罚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工作力度,保护企业和个体的创新成果;健全中介服务体系, 加强市场管理,维护市场秩序,营造公平公正、开放有序的竞争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真正“让科技工作者更加自由地讨论、更加专心地研究、更加自主地探索”,“让创新火花竞相迸发、创新思想不断涌流、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促进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实践、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