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陕西军工民用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刘敏  2009-10-07

[摘要]陕西是全国的军工大省,军工民用产业的发展在拉动陕西经济的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陕西省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本文深入分析了陕西军工民用产业发展的现状、陕西军工民用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陕西军工民用产业的发展的建议。这对于陕西军工民用产业发展进入良性轨道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陕西;军工民用产业;战略

从建国初期至今,陕西的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经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建国初期的“军民分离”阶段、战略转变期的“军转民”阶段及战略机遇期的“军转民”、“民进军”并存阶段。其中,战略机遇期的“军转民”、“民进军”并存阶段又可以从民用企业参与军工领域和军工民用产业发展两个层面研究。由于陕西是全国的军工大省,军工民用产业的发展在拉动陕西经济的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仅从陕西军工民用产业发展角度来进行研究。

一、陕西军工民用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探索和市场考验,陕西目前已有近300种民用产品形成一定规模,其中有39种民品已成为企业的支柱产品。“十一五”以来,全省军工民品产值持续增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陕西的军工企业在实行了军民分立、主辅分离、军民品分线的运行模式后,具有民品研发生产管理的单位明显增多,并已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他们吸引了社会各界来参与军工民品的开发生产。如西飞集团与瑞典的VOLVO客车公司、庆安集团与日本大金公司、惠安集团与日本大赛璐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的合作等。

研发的民用产品品种繁多,涉及的领域广泛。截止2004年底,形成规模效应的民品达295个品种,年销售额95.3亿元。其中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的品种就包括空调压缩机、西沃牌豪华客车、微型汽车、铝合金型材、航空零部件转包、摩托车、柴油机、纺织用高速并条机等19个。军工民品涉及的领域比以前更广泛,包括民用航空、制冷设备、新型纺织机械、民用核工业、精细化工、民用爆破及油气井爆破器材建筑装饰材料及工程机械、医疗设备仪器、柴油机发动机等动力装备产品、民用航天、机电一体化成套设备等等。

从总体上看,陕西目前军工民用产业发展的现状较之初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是产品结构有了明显的改观,由军转民初期的低层次市场需求向高阶位市场需求转变。如在军转民初期生产的主要是摩托车、锅碗瓢盆、洗衣机等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产品,现阶段的产品则转向航天、航空、核、精细化工等国民经济建设需要的产品。二是产品由劳动密集型向高科技密集型转变,产品的技术含量明显提高。三是产品规模明显扩大,并向专业化、集群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四是品牌意识增强,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明显增强;五是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对相关产业的辐射作用明显增强。

二、陕西军工民用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陕西军工民用产业发展拥有良好的外部环境

陕西军工民用产业发展拥有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冷战结束后,西方发达国家国防工业发展战略调整,使发展军工民用产业成为一种国际趋势。其次,国家加大国防投入的战略决策,推动陕西军工民用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民用航天、民用飞机、民用船舶等产业的发展,使陕西军工民用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再次,西部大开发战略,为陕西军工民品产业发展搭建了有利的发展平台。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明确提出:“支持军转民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有特色的高新技术及军转民技术产业化项目,优先在西部地区布局”。最后,陕西地方政府的重视,为陕西军工民用产业的生存和壮大提供了机会。陕西省政府很重视发挥军工优势带动全省经济,大力支持军工民用产业的发展。

(二)陕西军工民用产业发展拥有丰富的内部资源

陕西省是全国的军工大省,其国防科技工业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西安聚集了全省90%的军工科研院所和60%的军工生产企业,陕西军工经济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陕西省大量高素质的军工资源的聚集发端于“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国家的投资布点。经过这三个时期的国防建设,陕西形成了较强的国防工业基础和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军工规模优势。陕西军工规模居全国首位。据不完全统计,“七五”以来,全省军工每年承担的国家重点军品研制试制项目约50余项,取得科研成果3000余项。

2.技术人才优势。陕西省军工专业技术人才密集。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5年7月,全省军工共有专业技术人员11.2万人,占军工职工总数的41.76%,占全国军工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的17.3%。其中,高级以上职称有1.821万人,两院院士15人,博士310人,国家级专家25人(不含军工电子和院校),部省级专家208人,省“三五人才”48人。

3.科技实力优势。陕西的科技实力雄厚,技术装备和科研条件较好。全省有各类科研院所1076个,专业技术人员85万人,普通高校52所,军队院校10所,民办高校66所,国家级重点学科65个。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条件较好。

4.行业优势。陕西省经过50多年的国防建设,已形成了跨航空、航天、电子、兵器、船舶等几大行业。

(1)航空工业优势。陕西省航空工业综合实力占全国25%以上,是全国集飞机总体设计、生产制造、试验、试飞、试航审定、产品支援和教学为一体的最大的航空工业基地。在微型汽车、豪华客车、纺织机械、制冷设备、微型飞机开发生产和航空零部件转包生长方面成绩显著。如航空零部件的转包生产已开始向国际市场扩展,西飞公司、西航公司、庆安公司、红原锻铸公司等单位积极参与到航空零部件研制开发的国际合作中来。

(2)航天工业优势。陕西省航天工业的运载动力、卫星通讯、测控导航及地面站设备研制等方面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并有“中国航天动力之乡”的美誉。如陕西航天工业研制开发了50多种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动机,30多种型号的东风系列中远程固体火箭发动机,50多种液体火箭发动机。陕西航空工业在航空计算机和集成电路的开发生产方面取得重大成果。

(3)兵器工业优势。陕西也是我国各类火炮炮弹的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陕西军工电子在全国居前列,不仅为部队提供了大批通讯、雷达及导航装置,还开发了冰箱、空调、彩电等家用电器。 (三)陕西军工民用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军工民品经济所占的比重小。近年来,尽管陕西国防科技工业呈现出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但其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仍低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到2004年末,国防科技工业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值利税率等效益指标均低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水平,其中:总资产贡献率低6.6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低12.3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低0.6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低2.8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低1.31个百分点,产值利税率低6.8个百分点。在2004年,陕西军工实现的工业总产值为260亿元,其中,民品产值为83.74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9.02%,出口交货值为10.8亿元;完成军工总产值198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8.16%;企业完成的增加值54.6亿元,占全省增加值的6.28%。“十五”以来,陕西军工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平均为9.25%,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例平均为6.49%。

由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陕西省军工经济与全省规模以上的工业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民用产品在军工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更是少之又少。陕西省作为军工大省,其军工优势没有充分发挥,没有有效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2.民品结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规模经济形成。民品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军民品发展的比例不协调。陕西军民品发展的差距比较大,尽管在“十五”初期曾一度达到过5:5,但近几年来,军民品的发展差距又逐渐拉大,军民品比例为6:4。从全国来看,军工企业军民品的比例为4:6,有些省份的民品发展势头好,其军民品的比例达到3:7。可见,陕西军民品发展比例失调,军工大省的优势在军工民品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行业和企业间民品发展也不平衡。从行业看,陕西航空工业、航天工业、兵器工业、船舶工业的民品产值不平衡,军民品比例不协调。如截至2004年底,航空工业民品产值48.8亿元,军民品产值比例为6:4;航天工业民品产值3.25亿元,军民品比例7:3;兵器工业民品产值14.36亿元,军民品比例7:3;船舶工业民品产值3.4亿元,军民品比例4:6。从企业看,各个企业的民品产值差距更大,民品产值上亿元的单位只有庆安公司、惠安公司等13个公司。

(3)形成规模的民品品种所占比例较少。陕西未能发挥自己军工大省的整体优势,多层次、多品种地开发高技术和高效益产品。据对陕西省295种民品的统计,军工企业民品产值上亿的仅占5.4%,而产值在1000万以下的品种占到56.9%。要实现民品品种的规模化发展,必须把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有机结合,使支柱产品、拳头产品、短平快产品同时发展,从而带动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4)名牌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小。由于陕西军工企业“数量型投资而非高质量型投资”的不合理投入结构,导致企业在发展的众多民用产品中,市场知名度高、品牌效应好的产品不足10个(如西飞的“沃尔沃”旅行客车、西飞的铝型材、秦川发展集团的“西安奥拓”小轿车等)。即使具有一定市场知名度和品牌效应的民品,其所占的市场份额也较小。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军工企业缺乏对产品的<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