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我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佚名  2009-10-13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对整个社会的促进作用和关联作用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国家经济新的增长点之一。我国入境旅游的经济总量已步入世界旅游大国行列,国内旅游也以世界最大的市场规模飞速发展,尤其是21世纪以后,随着假日旅游的崛起,更加展现出日益广阔的发展前景。2007年,我国旅游业三大市场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3187.33万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19.1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5%和23.5%;国内旅游人数16.10亿人次,收入7770.6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5%和24.7%;公民出境人数达到4095.4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6%;旅游业总收入10957亿元,比上年增长22.6%。但是,与世界旅游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还相对较弱,一些标志竞争力和发展水平的指标还很弱小,这反映了我国旅游业现阶段规模与效益的不对称,这也正是我们与世界旅游强国的主要差距所在。 一、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竞争战略专家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一国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该国国内六个因素的组合与动态作用过程,即生产要素状况、需求状况、相关及辅助产业的状况、企业的经营战略与竞争方式、机遇和政府行为,这六个因素构成了所谓的产业国际竞争力“钻石体系”,其中前四个因素是决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后两个因素也对产业国际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 1.生产要素状况。即一国拥有的生产要素,分为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五大类。从生产机制和所起的作用来看,可分为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前者是指一国先天拥有、被动继承或不用太大代价就可以得到的要素,如自然资源、简单劳动力、地理位置、气候等。高级生产要素则是通过长期地对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的投资和培育才能创造出来的要素,如现代通信的基础设施、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科研设施及专门技术知识等。两者优势的作用并不一致,靠初级要素建立起来的优势难以持久,因为初级要素易被替代,并随着科技的发展对其需求减少。而高级要素由于难以获得,不易被替代或失去作用而可以提供更持久的竞争优势。对旅游业来说,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是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它虽然是初级要素,但却具有不可替代性,因为一国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并不会被先进的技术设备所取代和模仿,一些发展中国家在这个领域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而在金融、通讯、计算机服务、信息服务、咨询等专业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领域,发达国家往往具有竞争优势,但是随着这些行业在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发展中国家在整体上也呈现出一定的竞争优势。 2.需求状况。指国内市场对某类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国内市场的大小及性质不但影响生产的规模,更重要的是影响本国公司对产品或服务更新的速度及范围。一般说来,企业对最接近的顾客的需求反应最敏感。因此,国内需求的特点对塑造本国产品的特色,产生技术创新和提高质量的压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旅游消费者的旅游消费心理及维权意识都不够成熟。上述状况极大地限制了旅游企业创新素质的培养。此外,我国国内的旅游组织化程度也偏低,旅游市场显得混乱无序。国内旅游需求水平和国际旅游需求水平之间的巨大差距,成为制约我国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的一大障碍。 3.相关与辅助产业的状况。波特分析了相关和支持产业对于其关联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影响,从外部经济、技术和知识共享、信息环境、需求互补等方面论证了这种重要影响。旅游业的发展涉及国民经济29个部门和108个行业,可谓是多部门、多行业协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系统产业。作为一种综合性和关联度极强的经济产业,旅游产业同时受到诸如旅游交通运输业、旅游饭店业、旅行社业、旅游餐饮业、旅游娱乐业、旅游用品和旅游购物品销售业等多方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也就是说,旅游产业强劲的国际竞争力是建立在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俱赢”的基础之上的,它以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为后盾。目前我国的旅游交通仍是制约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4.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状态。不同国家的企业面临的环境不同,在企业目标、战略、组织方式上也不同,国家竞争优势来源于对它们的选择和搭配。同时,国内企业的竞争是创造和保持优势最强有力的刺激因素。其作用体现在:减少国外竞争者的渗透;产业模仿效应和人员交流效应;促使竞争升级;强化竞争强度。缺乏应有的战略指导是我国旅游企业的一个通病,旅游业虽然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许多方面已率先与国际接轨,但仅局限于部分饭店的管理和服务的层面,大多数企业的管理和经营仍然是传统的方式,与现代企业制度差距较大,这种弱势会愈来愈明显。许多旅游企业总是以眼前的既得利益作为行动目标,仅仅制订一些短期的工作计划,没有长远发展的目光。即使少数旅游企业制订了发展战略或发展规划,其战略也大多停留在意念之中,未能形成架构完善、阶段目标明确的战略,导致战略体系模糊,行业规范不足。此外,我国旅游企业在竞争中往往不主动按市场信号行事,不遵守行业竞争规则,容易陷于“削价竞争”的怪圈,这种无序竞争的混乱局面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瓶颈”。 5.机遇。指那些超出企业控制范围的突发事件,如某种技术突破、石油危机、世界或地区需求的改变、外汇汇率的重大变化等。偶然事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造成了非连续性,使竞争地位发生了变化,使以前的竞争优势失效,但它却为能够适应新形势的国家的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提供了机会。 6.政府行为。指政府通过制定有关的制度和政策来影响该行业国际竞争优势,从而对上述诸因素产生影响的行为,如补贴、教育、投资、调控资本市场、制订生产标准、竞争条件等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受到党和政府的热情关怀和大力支持,为我国旅游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的保证,使我国旅游业取得了迅速发展。但是旅游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和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地方保护主义十分严重,国内市场被人为分割,这严重地阻碍了一个统一、公平、竞争、有序的国内市场的形成,也使得竞争机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现实地讲,目前我国各个部门各管一块、政出多门,旅游部门很难履行行业管理职能,加上许多风景区、旅游点在隶属关系上都与所在地有利益冲突,导致一些地方在体制问题上扯皮,严重影响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二、提升我国旅游业竞争优势的建议 1.注重环境与生态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增加旅游产品的精致程度,注重旅游产品的休闲化、生活化及参与性,加快旅游人才培养,重视文化旅游产品体系的建设; 2.从优化政府与企业的公共福利性开支及农村市场开发人手,进一步拉动国内需求; 3.注重旅游产业链的建设,尤其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 4.抓住产业发展机遇,实施旅游企业制度创新,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企业集团,注重服务质量,创建优质品牌,加速旅游企业集团化、集约化经营; 5.借助奥运会的东风,扩大市场营销力度。确定中国奥运后旅游促销的整体目标,实施整体促销战略,积极争取大批发商进入市场,同时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并逐步将市场推广活动中心转移到网络; 6.转变政府在旅游服务业中的职能。完善旅游投资导向机制,编制高水平的旅游发展规划,国家旅游局要承担起国家旅游观念推广和旅游形象塑造的工作。强化政府部门国际惯例学习,提供高质量的旅游规范服务,保障旅游业健康、有序、稳定地发展。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