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街头食品卫生管理难点及应对策略
未知 2012-01-31
关键字: 经济体制
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特别是下岗工人的增多,农民进城人口的大量流动,街头食品如雨后春笋般蓬勃而起。街头食品作为一种特殊生产销售方式不断涌现,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生活,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然而,街头食品也给食品卫生管理带来了一些难度,下面就街头食品卫生管理难点及应对策略提出一些粗浅看法。
1 管理难点
街头食品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随着各地城乡集市贸易的发展,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和农民进城找工作,街头食品摊点在成倍增加。今年8月,本县为创建文明城镇对县城街头食品经营状况作了调查,县城现有个体食品摊点630户,从业人员1180人,分别是10年前的2.5倍和3.1倍。街头食品行业中管理难度突出的原因如下。
1.1 流动性大,无固定营业场所
多数街头食品经营户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大多为一个手推车,为逃避正常的检查和管理,通过街头早市或夜市经营方式开展“游击"经营,频繁更换加工经营场所,再加上经营场所分散,出摊时间不定,你下班,他上岗等情况,不易被食品卫生监督人员和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发现和被监督检查。
1.2 卫生设施配套不全,食品卫生质量难以保证
这些街头食品摊点以谋生为主,自称“小本经营”,大多只有一个手推车,所有设施全在上面,没有流动水,更谈不上餐具消毒,无防蝇、防尘、冷藏等卫生设施。有固定场所的,投资起点低,经营面积狭小,也舍不得在卫生设施上投入,从而直接影响食品卫生质量的保证,潜在着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发生的隐患。
1.3 从业人员卫生意识差,法制观念淡薄
县城现有街头食品经营人员1180人,主要为农村进城打工人员、企业下岗职工和无固定收入的中、老年人,他们文化素质低,年龄偏大,具有初、高中文化水平的322人占27.3%,初小文化水平的576人占48.8%,其余282人为文盲占23.9%。他们仅有537人能简单的回答基础卫生知识,占45.5%;知道《食品卫生法》和《江苏省食品卫生工作条例》的人员更少,只有136人,仅占11.5%。且多数人在工作时不穿戴工作衣帽,部分从业人员身上衣服油迹斑斑、污浊不堪,而且有留长指甲、涂指甲油、戴戒指的现象,个人卫生较差。
1.4 体检、发证工作阻力大
由于这些街头食品经营者的法制观念淡薄,经营规模小,主动上门体检办证的为数不多。630户中持有卫生许可证420户,持有率有66.7%。从业人员持有健康证者568人,持有率为48.1%。就是在这些有证户中,大多是经卫生监督检查人员多次上门督促才体检办证的。 1.5 食品及原料管理难
这些街头食品经营户只顾有利可图、盲目进货,根本不知道或不注重索取食品产品(或原料)的卫生检验化验单或合格证,只要价格低,就不管来路,既不索证,也不问是否为伪劣食品,只管进货,检查时也不能提供进货台账。
2 应对策略
2.1 加强领导,相关部门协调管理
城镇街头食品卫生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单靠一个部门就能够完成,特别是在本县经济欠发达地区,必须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协调好城市规划、城管、工商、公安、卫生等职能部门的关系,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互相配合,协调工作,齐抓共管,形成全方面管理。对街头食品实行划行归市、合理布点、固定摊点,统一卫生要求。同时做好卫生监督、监测和技术指导。
2.2 改善街头食品管理方式
对集中的固定摊点和门市由投资方和社区街道牵头,统一配齐卫生设施,建立卫生管理制度。流动摊点由城管,规划部门统一标识、统一标号、统一放置地点、统一卫生设施,办好食品卫生许可证和从业人员健康证后方可设摊经营。
对农贸市场内摊点,由工商部门统一规划区域经营,各摊点的卫生设施整齐归一,并经卫生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经营。
2.3 严格把好发证关
只能对具有与经营项目相适应的卫生设施方可发放卫生许可证,食品生产经营者必须先取得卫生许可证后,再到工商部门领取营业执照,杜绝发放人情证。同时对饮食类摊点,一定要有餐具消毒设施,加强对餐具、食具进行消毒效果监测。也可设置统一的消毒站,定时定点集中餐具消毒。
2.4 广泛开展卫生宣传和培训
在街头食品的管理过程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有关卫生知识和法规的宣传,逐渐提高从业人员的卫生意识。本县利用与县电视台联合主办的《周末卫生》和人员集中、统一教材的电教教育和宣传等方式进行卫生知识和法规宣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笔者建议还可以针对各行各业的特点,编制成食品卫生知识小册子,图文并茂,易学易记,方便实用。
2.5 加大服务力度,强化监督
卫生行政部门应在有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下,采取监督与服务相结合的办法,一面加大巡回监督频率,依法管理,一面及时向社会反映食品卫生问题,引导市民健康消费,指导经营人员自觉遵守卫生法规,做到文明合法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