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博对社会管理机制的影响
佚名 2013-04-03
一、引言
随着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逐步深入,一些突发事件开始频频引起关注。从2011年的渤海漏油事件、甘肃校车被撞事件到2012年的黄岩岛事件和钓鱼岛事件,我国媒体应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有着不断的创新和突破。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得益于政府部门对突发事件的透明发布,保障公民的知晓权;另一方面得益于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创新发展。
在微博上,博主不必考虑整个文章的谋篇布局和标新立异,只要用简单的句子写下想说的话即可;在微博上,不管是精英还是草根,任何人都可以对某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相对于传统媒体,微博具有门槛低、传播速度快、语言简单明了等优势。微博这些特点必然会对社会管理体系创新提出新的要求。那么,微博是如何影响社会管理体系创新的过程,社会管理体系创新机制如何,本文将做初步分析。
二、微博的诞生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属于一种非正式的迷你博客[1]。微博的内容由简单的只言片语组成,从这个角度来说,对用户的技术要求门槛很低,而且在语言的编排组织上,没有博客那么高。
目前,微博每条信息的容量大约为140个字符,用户可以通过手机(WAP)和互联网(WEB)上的QQ、MSN等聊天工具随时随地更新。2006年3月,由blogger的创始人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微博网站“Twitte”。Twitter的英文原意为“小鸟的叽叽喳喳声”,用户能用如发手机短信的数百种工具更新信息。Twitter的出现把世人的眼光引入到微博的小小世界里。在中国,饭否、叽歪、腾讯滔滔等微博网站随后纷纷开通。2009年8月,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开通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了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网民的视野。
与传统媒体中的报刊、广播、电视相比,微博具有互动性、即时性、开放性、共享性、匿名性等特点,以多种媒体融合的方式满足个体个性化的需求。
三、微博对社会的影响
根据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即人的延伸”理论[2],我们可以理解为:人们生活在一个由媒体构筑的虚拟化空间之中,媒介作为人身体的一部分,延伸了人的感知范围和感知能力,引起了认知事物的尺度变化和模式变化,塑造了社会的组合形式和形态,最终促成了社会结构的变迁。微博作为新媒体中的新秀和集大成者也不例外。
(一)微博对社会认知方式的影响
微博产生前,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通过“点对面”的方式进行单向传播,作为“意见领袖”的官方媒体掌握着信息发布主导权。其发布信息站在官方利益的角度,客观性、动态性和时效性相对较差,且受众多是以被动的方式接受信息。微博的开通,拉近了个体的媒体话语接近权,不仅使个体的感知范围和感知能力得到扩大和增强,更使个体传播的互动、沟通能力得到空前加强;微博的开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媒体单一话题的议程设置局面,个体可以在微博平台对关注话题进行转载、评论,满足个体的认知需求,促进了社会认知方式的变革。
(二)微博对社会组织方式的影响
微博为社会个体提供了一个多远价值观的表达平台,有着类似经历和境遇、近似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陌生个体间的相互沟通具有了实现的可能性。而陌生的个体间的沟通、交流,为新的价值判断和社会组织的形成提供了可实现的条件。
在这个众声喧哗的网络时代,每个人都有“麦克风”,微博就像一个“意见超市”,各种意见纷繁复杂、良莠不齐[3]。许多案例表明,在微博平台上个体对某个事件的判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感性认识作出的判断。这种价值判断尤其对社会突发事件和公众关注的话题的反应特别明显,能在短时期的碰撞、互动、融汇中形成具有强大情感共鸣的价值观念,影响着社会组织形式的变化。如,2011年针对“渤海漏油事件”,在微博平台的宣传和倡议下形成的民间维权组织活动,以及今年反对日本“购岛闹剧”,民间爱国人士通过微博自发形成登钓鱼岛维权组织,便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三)微博对社会表达方式的影响
在传统媒体时代,公众表达的声音十分有限,只是被动地接受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引导,公众在短时间内很难通过自身的选择权来影响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局面。
微博的开通,拉近了个体的媒体话语接近权,公众的社会声音在短时间内得到空前加强。微博上短小而丰富的语言表达方式有效地拓展了个体表达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不仅仅在个体感兴趣的话题选择上,还可以全程全方位地提供新闻信息及相关评论,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推动了个体表达多元化的展开。
“草根有多少,微博就有多大”成为一些百姓微博的宣言和目标[3]。这些话语表明,在由微博构筑的虚拟化空间之中,融汇了民众多元化的表达声音,已经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影响了社会舆论的导向,甚至还影响到政府的某些决策。如,“郭美美事件”引发的中国红十字会大调整和今年“什邡铜钼矿事件”引发的当地民众要求政府放弃污染企业、维护生态环境的政策便是最好的例证。
四、微博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社会管理方面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原有的社会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要。这就要求我们研究社会管理规律,更新社会观念,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促使社会管理创新的因素有很多,但在诸多的因素中,新传播技术的产生对社会管理创新具有催化作用。无疑,微博作为一种新型媒体平台,由于其自身特征的独特性,必然对社会管理创新提出新的挑战,促使其适应技术变革的需求。
(一)微博推动了社会管理创新时代的到来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社会发展的方向,经济的增长成为衡量地区发展、考核政府管理绩效能力的重要指标。经济发展至上,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因素。这种管理观念对社会管理创新带来了诸多弊端。
当今社会,大众关注的社会热点在那里?答案来自网民。微博首页上借助粉丝关注度和点击率排序靠前的博主和博文,就是最好的证明。伴随着微博平台上发布的许多社会不公正现象、丑恶现象、非法暴力事件的纷纷曝光,社会稳定、社会管理水平的真实情况为公众所了解,并引发了对政府社会管理制度的诸多担忧和争议,正是这些担忧和争议促进了社会管理机制的创新,推动了社会管理创新时代的到来[4]。
(二)微博促进了社会管理主体的发展、完善
改革开放以后,体制的变化促使社会结构不断深化,不同的社会群体的需求不同,社会管理的主体具有了多元化的特点。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日益繁重的社会管理任务,单靠任何一个社会管理主体是无法完全解决社会问题的。[5]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主体之一的社会组织,由于发展数量和发展程度的限制,其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还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微博的产生为社会组织向公众公开其管理和运作提供了平台。社会组织通过公众对微博平台的社会认可度和支持度,对公众关心话题和突发事件进行价值观念的梳理和舆论引导,并影响政府施政措施,从而促进社会管理制度的不断发展、完善。
从某种意义上讲,微博对社会管理主体的发展具有良性刺激的作用。在2012年的“黄岩岛事件”中,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得到了有效、积极的引导,微博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微博引导了社会管理的创新
微博以信息发布及时、碎片化表达、裂变式传播等新特点促进社会管理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管理的变革。在2011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公共事件和突发事件中,微博扮演了社会舆情表达的重要角色。从“7·23温涌线高铁特大事故”到“郭美美炫富事件”,再到2012年的“什邡铜钼矿事件”,这些事例说明微博的普及大大提高了公众的媒体话语权,加快了信息在人际之间的传播速度,同时也为社会管理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借鉴。
作为新媒体技术平台,微博为社会管理格局创新提供了一个便捷高效的解决方案。一些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了微博在社会管理体系中的巨大影响力,通过设立官方微博了解社会舆情、沟通政府与公众之间的障碍,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发展。
综上,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看,微博仍然处于发展和完善的阶段,而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机制也在进行调整。建立一个良性运转的社会管理体系有待于社会管理制度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面对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来源:今传媒 文/李鹏飞 作者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编选: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1]刘晖,Twitter.微博客时代的到来[J].传媒,2009(10).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宋发枝.微博对网络新闻评论的影响[J].青年记者,2011(14).
[4]杨振刚,鲍胜.新媒体影响社会管理创新机制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1(16).
向春玲.论多种社会主体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