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个代表”思想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
张继红 2010-11-05
论文关键词:“三个代表”;唯物史观;新的发展
论文摘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的。“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文化理论的创新;“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升华。把生产力放在第一位,把社会意识放在第二位,把人民群众作为服务对象,既充分体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还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使“三个代表”牢牢建固在唯物主义基础上。
“三个代表”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的,把生产力放在第一位,把社会意识(先进文化)放在第二位,把人民群众作为服务对象,既充分体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还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是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辩证统一,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使“三个代表”牢牢建固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
一、“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
江泽民同志提出,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科学地回答了执政党建设与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看,生产力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早已昭示的真理。人类社会各个不同的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更替和发展,每一新的社会形态由形成到发展完善,以致最后走向灭亡的过程,归根到底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成为生产力和社会进步的障碍,那就必然发生调整和变革。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的变化方向和发展趋势,从而最终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发展进程。
在一定历史阶段上作为科学化的先进生产工具,既是一定历史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不同历史时期和经济形态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人们在利用属于先进生产力的生产工具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了他自身的自然。从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使人们理论思维和科学素质不断提高,使人们对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使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不断增强,从而促进与推动人类的不断进步和向前发展。由此可见,先进生产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并具有决定性作用。放眼世界和未来,现代科学技术正在发生新的重大突破,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纳米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为当代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也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的深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谁能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谁就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江泽民同志提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有一个十分重要、很深广、很新颖的内容,就是强调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科技问题引起江泽民同志的高度重视,他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既是当代科技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国科技加速发展的必由之路,把科技创新作为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中心环节,这是江泽民同志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它指出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以创新作为中心环节,以不断创新作为工作重中之重,而且依据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情况,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落实科技创新的战略方针,必须以科技兴国作为战略决策。科技创新不是一句空话,要使其实实在在地成功实施,就要把科学与教育作为兴国之本,就要把培养人才和提高人的素质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只有提高整个民族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才能保证科技创新有不竭的动力,正是基于对科学技术和科技创新重要性的思考,江泽民把科教兴国作为中国发展的最重要的国策确定下来,从而构成了江泽民科技思想中的一个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显著特征就是创新。这是他对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二、“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理论的创新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江泽民同志站在党的建设全局的高度,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同志关于文化建设思想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来的。这就科学地回答了包括科学在内的社会意识的发展方向同执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相互关系问题。其创新之处在于:(1)把党所领导的文化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纲领提了出来,第一次把先进文化提升到党的先进性的高度来加以认识。“三个代表”把文化与生产力并提,这就意味着党的建设不仅要为经济建设服务,用经济建设的成效来衡量,同时也要为文化建设服务,用文化建设的成效来衡量,这样就为党的建设的目标增加了新的内容。党的先进性不仅要体现在物质文明建设之中,还要体现在精神文明建设之中。党必须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个定位是对党的十五大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所作的进一步的理论升华。(2)对“先进文化”内容的丰富和发展。在当代中国,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在这些丰富的内容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既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又是全国人民的精神支柱,决定着先进文化的性质和方向。突出这一核心内容,有助于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1月全国宣传部长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要继续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始终做到两条:一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绝不能搞思想的多元化。二是必须紧密结合形势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发扬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必须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做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德治属于政治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进来。”这就是邓小平同志所说的“一靠教育,二靠法制”的道理。可见,能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事关党的事业的兴衰存亡。把“文化问题”升华到如此的高度,这在我党思想建设的历史上是第一次。(3)把文化视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深化了对于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文化力量”的概念,十五大报告继承了这一思想,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全党必须从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这就是说,文化的发展不仅有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而且本身也构成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既然文化是综合国力的反映,那么,我们应树立“全面发展”观。“发展”作为一个国际性的概念是从60至70年代开始提出来的。最初主要是指经济发展。但是到70年代,这个概念,逐渐开始强调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是因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同时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的严重问题。因此,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中期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因此,作为先进阶级、先进文化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强调全面发展的问题,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 三、“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升华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一切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因而,是社会的主人。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哲学依据。群众路线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是唯物史观在党的实际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和具体化。在即将跨入2l世纪的重要历史时期,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教训,根据当前我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面对世界大转折所带来的机遇挑战,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党的群众路线进一步地阐发。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党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新意:(1)在代表的对象上强调最广大人民而不是一部分人,更不是少数人。这个问题的提出,并不是个别词的增减,而是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这种现实针对性直击当前少数领导干部以权谋私,漠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等群众深恶痛绝的腐败问题。(2)在代表的内容上,强调根本利益,而不是暂时利益、局部利益。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根本二字,是标志着对党的宗旨的新概括和新发展,只有着眼根本、围绕根本、体现根本,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处理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暂时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利益关系的调整,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这一学说为新时期党的建设宗旨赋予更具体、更深刻的新内涵。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把努力实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新时期建设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的基本要求。1996年在纪念建党75周年座谈会上,江泽民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党的历史经验,作为对跨世纪干部基本政治素质的要求提出来。他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是我们党根据党的性质和宗旨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创造的一种科学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因此,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过程中,一定要在坚持群众路线、改进领导作风上有一个新的提高。不论是在战争环境,还是生活条件比较好一点的今天,我们的干部都要与群众同甘共苦,这是绝对不能改变的。我们的领导干部,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密切联系群众,努力帮助人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千万不要忘记群众、脱离群众。只要我们真心实意地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同人民群众一块艰苦奋斗,那么,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风险都是可以克服的,我们的事业就会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坚持群众路线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个基本条件。所有的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决不能高高在上,而要始终置身于群众之中,坚定地相信和依靠群众,倾听群众的意见,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群众意见多、矛盾集中的地方,领导干部就越要到那里去。”
四、“三个代表”是一个统一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体现着唯物史观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思想。“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着唯物史观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思想,而生产力、文化其实是人、社会的本质力量,人民群众正是生产力和文化的体现者和担当者。反过来说,生产力之始终是社会进步力量,又是由先进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所推动并且能够逐步满足这些需要。可见,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同文化与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实际是同一问题的不同方面,它们是统一的。
生产力、文化、人民群众三者又是相互作用的。生产力对文化发展与人民利益的满足最终起根本的决定作用,是文化发展与人民利益的满足的前提条件。因此,发展是硬道理,是“三个代表”的核心。文化对生产力发展与人民利益的满足起着中介和整合作用。因此,坚持“两手抓”,推进社会全面进步,是“三个代表”的重要内容。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和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贯穿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的主线和灵魂。无论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还是发展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为了发展、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