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王冬临 2012-07-04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并“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最佳时期。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到中学思想政治课中去,对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学思想政治课 融入渗透
普通高中的思想政治课堂是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阵地、主渠道,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要结合高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高中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用音乐视频导入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
以往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采用的是单纯说教灌输的办法,渗透效果不是很好,对于中学生来说,形象直观的音乐视频能很快营造课堂氛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高三政治常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放映“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的录像片,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伴随着欢欣鼓舞的音乐,画面中呈现出我国各行各业的建设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国家在向着繁荣富强的方向前进。老师无须多用语言,学生在视听欣赏的同时就能够体验到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我们的今天。自然而然的产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不难总结出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新事业的核心力量。由此增强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信赖感。
类似这样的音乐视频还有很多,如《走进新时代》、《爱我中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等,它们的共同点就是积极向上,鼓舞人心,把这样的音乐视频适当的引入课堂,用其本身的艺术感染力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会取到更好的效果。
二、在感受参与体验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当代中学生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渗透要求在课堂中创设各种活动唤起学生的接受机制,让学生在感受参与体验中内化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而指导日常行为。
例如,“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容渗透到高一经济常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中。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设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通过教学向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使学生自觉饯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为完成这一目标我设计了一系列活动。课前先让学生对本班同学的日常消费情况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在教学过程中,用多媒体展示调查结果,初步得出结论:同学们的日常消费普遍存在浪费现象。由此引入课题“我们今天还应不应该坚持艰苦奋斗?艰苦奋斗在今天是不是已经过时了?”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就“应该坚持艰苦奋斗”和”不应该坚持艰苦奋斗”自动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再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后,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撰写小论文:“艰苦奋斗是不是已经过时了?”在以上所有活动的参与中,学生的视觉、听觉、口头讨论交流全部都用上了,可以说在学生的参与感受体验中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一个成功的例子。 又如,在高一年级经济常识《市场交易的原则》这一框题的教学中我渗透了“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容。课前我先让学生以诚信为题,收集经济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在政治课上同学们表演了“客高一尺,商高一丈”的小品,顿时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表演,深深地体会到了诚实信用的重要性。中学生诚信教育最重要的是诚信实践,课后,我们在班级中设立诚信箱,把抄袭作业的、不交作业的、上课迟到的、考试作弊的都记录在案。一学期内不良行为越多品德等级越低。举办以诚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辩论会、征文竞赛等,使学生在具有趣味性、吸引力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诚信教育,自觉培养诚实守信的品质。
三、结合热点问题,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把时政热点与课本结合起来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能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还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授高一年级经济常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时,把有关农民收入问题的时政热点融入课堂教学中。背景材料:“2010 年农村居民全年人均纯收入5919 元,同比增长14.9%,超过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的名义增长幅度和7.8%的实际增长幅度。2010 年东、中、西、东北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8143 元、5510 元、4418 元和6435 元,增速分别为13.8%、15.0%、15.8%和17.9%。”让学生感受到国家加快改善农村民生,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举措正是国家实践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
又如在教授高三政治常识《我国的对外政策》时,把2011年2 月的利比亚战争引入课堂。让学生们思考利比亚发生骚乱后,我国撤离在利比亚人员行动体现了哪些知识?利比亚撤侨行动说明了我国人权的真实性,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基本的人权;还体现了我国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其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其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撤侨行动的成功,也反映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气魄,体现出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无须多用语言,学生在思考得出结论的同时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伟大,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由此自然而然的产生了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中华民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