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状况调查与思考

李文信 陈晓敏  2012-06-12

: 摘 要:西部民族地区,由于历史、自然地理等因素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必然存在复杂性、艰巨性和特殊性。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近年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及其原因,提出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选择。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调查;思考

一、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近年来,西部民族地区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一系列思想文化道德建设工程的实施,一批民族文化特色鲜明、核心价值观主题突出的文学艺术精品推出,使学习、教育、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活动呈现出内容丰富、载体创新、形式多样、亮点纷呈的喜人局面。有效地起到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想上的认同和内化作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生活中正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1、通过深入学习、广泛宣传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程的实施,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对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魂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普遍的认可和接受程度。

第一、马克思主义作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指导思想,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有比较清楚的思想认识。调查显示,在回答“当前马克思主义应不应该成为指导思想”时,有80.33%的人选择“应该”;在回答“您认为马列主义是否过时”选题时,有64.92%的人选择“否”;在回答“您认为是否有越来越多的人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时,有64.92%的人选择“否”。

第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表现出较高的认同程度、高度的赞扬评价和对理论本质具有较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在回答“毛泽东思想有没有现实意义”时,有85.57%的人选择“有”;在回答“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是什么”时,有82.62%的人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回答“您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关系是”选题时,有80.66%的人选择“继承和发展”。

第三、对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念,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表现出对这一重大理论的坚决拥护和坚定信仰。调查显示,在回答“您是否赞成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时,选择“赞成”的占调研对象的84.26%;在回答“您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选择“非常必要,能够实现”,占调研对象的68.52%。

2、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教育,形成人民群众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向心力,是建设美好家园、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这已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呼声。调查显示,在回答“您同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吗”选题时,选择“赞同”的,占调研对象的81.31%;在回答“您对我国能否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选题时,选择“充满信心和较有信心”的,占94.75%。

3、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凝心聚力,是民族地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调查显示,在回答“您认为爱国主义是否应成为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选题时,选择“应该”的,占调研对象的74.10%;在回答“您认为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的关系”时,有70.49%的人选择“和谐统一”。

4、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伦理维度,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把西部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1]的巨大精神力量,已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调查显示,在回答“您对社会主义荣辱观了解吗”时,选择“很了解”的,占调研对象的35.41%,选择“基本了解”的,占51.48%,两项相加达86.89%;在回答“对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我国社会生活的主流价值观念,您的看法是”选题时,选择“非常赞同”的,占调查对象的53.44%,选择“基本认同”的,占36.06%,两项相加达到89.50%。

二、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问题成因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发展相对滞后,民族问题具有广泛的普遍性、特殊的复杂性和相当的敏感性,这些特殊因素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和特殊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正确的思想与错误的思想相互交织,进步的观念与落后的观念相互影响,这都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成了严峻挑战。

1、利益格局的深度调整而引发的多元化思潮,使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调查显示,在回答“马克思主义应不应该成为指导思想”时,选择“不应该”的占4.6%,选择“说不清”的占15.08%,两项相加达19.68%;在回答“您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选择“是”的占16.39%,选择“说不清”的占18.69%;在回答“您认为是否有越来越多的人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时,选择“是”的占50.49%。这一结果令人十分担忧,说明部分党员干部群众的马克思理论素质不高,对马克思主义信仰逐渐淡化,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信念产生动摇,他们的内心世界已不认同马克思主义,同时表明相当的党员干部群众对当前现实社会中散布的马列主义过时论表现出担忧的情怀。

2、民族地区社会环境复杂多变,部分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面临严峻考验。调查显示,在部分党员干部群众中,一是对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存怀疑态度。

在回答“对私有化是我国改革的方向的说法,您的看法是”选题时,有50.16%的人回答“是”和“说不清”,在回答“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是什么”时,有17.35%的人选择了“中国特色资本主义”、“不姓社,不姓资”和“说不清”。二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不够坚定或持怀疑态度。在回答“您对我国能否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选题时,有5.21%的人回答“没有信心”和“说不清”。三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认识不清、学习理解不够。在回答“您了解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吗”时,有12.79%的人回答“不清楚”;在回答“任何社会和国家都有它自身的核心价值观,您认为”选题时,有17.69%的人选择“否”和“说不清”。四是不能正确对待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在个别访谈中,部分人认为当前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是由改革开放本身造成的,根本无法克服。

3、部分党员干部群众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需要加强培育。调查显示,部分党员干部群众,一是对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内涵缺乏了解;在回答“您认为爱国主义是否应成为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吗”时,有9.2%的人选择了“否”,有16.72%的人选择“说不清”;二是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模糊不清。在回答“您认为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的关系”时,认为二者没有关系的占19.01%,认为二者之间关系“说不清”的占10.49%;在回答“爱国主义是否等同于各种民族主义” 时,有58.03%的人选择“是”,有13.77%的人选择“说不清”。 4、部分党员干部群众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知存在偏差,存在认知和践行严重脱节的现象。调查显示,一是部分党员干部群众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容缺乏学习和了解。在回答“您对社会主义荣辱观了解吗”选题时,有13.11%的人选择了“仅听说过”和“不清楚”;二是少数个别人对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我国社会生活的主流价值观念认识模糊,更有极少部分人存在是非不分、荣辱不明,甚至颠倒是非,混淆善恶,以耻为荣的情况。三是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知和践行方面严重脱节。不少人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基本内容比较熟知,对社会上存在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现象辨别比较明确,但是,存在认知与践行严重脱节的现象。

三、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路径的选择

1、不断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加快经济发展。民族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事关社会稳定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列宁指出:“我们的经验使我们坚信,只有对各个民族的利益极其关心,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2]。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要采取更加得力的政策措施,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3]。宁夏人均GDP从1978年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7.6%下降到2004年的79.4%,下降了18.2个百分点[4]。到2009年宁夏人均GDP达到21777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0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48元[5] ,但仍然分别是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6]的81.66%和农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6]的78.56%。深刻认识经济因素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的特殊重要性和根源地位,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民族地区生产力大解放、经济大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创造更加有利的建设条件。同时要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不断消除贫富差距,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改革发展所带来的实惠。

2、坚持正确导向,创新理念思路,改进教育方法。一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引领和整合多元社会意识,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坚决反对腐朽反动文化,形成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下多元社会思想求同存异、相互包容、共同发展的格局。二是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秉承“三贴近”原则,在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生动性上狠下功夫。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教育宣传与当地群众的思想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并转化为通俗易懂的、为广大群众容易接受的语言,力争宣传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渗透着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人文精神和核心价值体系的理念,才能为广大群众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才能为人民群众自觉遵守和奉行。三是突出重点群体,实施分层教育。当前,应着力重点抓好党员领导干部、公务员队伍、教师、青年学生等社会群体的学习和教育,特别对党员领导干部,应高标准、严要求,在真学、真懂、真用,为群众做表率上下功夫。抓住这些重点群体,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教育引导的内容和方式应区别对待。要充分尊重受教群体的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生活习惯等特点。四是充分运用和发挥宗教信仰资源服务于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通过一些重要的宗教场所,向广大信教群众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念,使其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阵地。

3、调动多种手段,营造舆论强势,注重实践内化。一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党政群齐抓共管的长效工作机制。从各级组织机构、宣传队伍、教育平台、经费等硬件建设上必须充分保障。二是充分发挥好文化艺术团体、各级各类媒体、网络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性和主力军作用。渗透着核心价值理念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能鼓舞人心,振奋民族精神;各类新闻媒体以其新颖的视角文化、听角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要求,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三是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活动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继续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和思想道德建设工程等系列实践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们的生活,让人们在切身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四是把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解决人民群众生活、生产、民生问题紧密结合起来,特别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实践价值,从而才能在内心深处认同它,把它由衷地转化为自己的坚定信念、价值追求,并自觉地践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3页.

[2]列宁全集(第一版),第33卷,第347页.

[3]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年5月28日.

[4]胡联合等.民族问题影响社会稳定的机理分析[J]. 人文杂志,2008,(2)

[5]宁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9.

[6]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