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本质的彰显

吴向东  2012-01-18

[关键词] 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质 [摘 要] “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历史和现实的理论难题的关键之点在于如何把握社会主义价值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提出的一个崭新概念,它既破除了社会主义实证化的思维方式,彰显了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维度,又摒弃了社会主义伦理化的思维方式,在历史与价值、价值与制度的辩证关系中把握社会主义价值和社会主义,从而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推进到新的时代高度。

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问题。尽管社会主义至少已经历了几个世纪的理论发展和实际运动,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形成了社会主义谱系和不同的社会主义传统,但是,如邓小平所说,“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我们过去并没有完全弄清楚,它成了一个历史和现实的理论难题。这一难题的关键之点就在于如何把握社会主义价值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提出的一个崭新概念,它彰显了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维度,从一个特定方面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提升到新的时代高度。 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对“社会主义”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解传统:“科学的”社会主义和伦理的社会主义。“科学的”社会主义,如考茨基、阿尔都塞等人把社会主义实证化和制度化,忽视、否认社会主义的价值因素,“当道德理想认为自身是为科学指明目标时,它就会成为科学中谬误的根源”;伦理社会主义,如伯恩施坦、社会民主党以及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等把社会主义伦理化、价值化,强调社会主义只是一种道德必然性,仅仅是一种价值。他们在各自的立场上割裂了社会主义价值与制度之间的内在关系,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片面的理解。 社会主义实践中曾经长期存在着把社会主义实证化、制度化,社会主义价值被悬置乃至湮没的倾向。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强烈关注和追求着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价值原则,始终用社会主义价值理想去观照现实的制度和政策,试图把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俄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但列宁之后,他的社会主义观没有能够得到自觉和系统的总结。社会主义价值在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被片面化和抽象化。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宣布建成了社会主义,从而形成苏联模式。这一高度集中的体制模式被解释成社会主义的本义和社会主义的标准。这种模式将社会主义完全实证化、制度化。如果将这种体制模式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未来社会的设想相比照,我们可以发现,它的确是想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制度的内容现实化,但是却忘记了最重要的一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价值目标的设定。也正因为忽略了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价值目标,它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制度设想作了非历史的理解,而不看苏联的真实历史背景和马克思当年设想的背景有多么大的差异。 与苏联把社会主义实证化不同,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曾高度重视社会主义价值。毛泽东把消灭剥削,消灭阶级,消除城乡对立,实现人的发展当作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并对这一价值作了中国式的理解。但是,我们没有能够始终如一地解决好社会主义的目的与手段、价值理想与实现途径之间的关系。由于20世纪60年代国际国内的一系列事件的发生,我们对形势和社会矛盾作了误判,把阶级斗争、“文化大革命”当作实现理想的现实手段。而当我们强调“阶级斗争,一抓就灵”、“以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是纲,其余都是目”、“抓革命,促生产”时,得到的是贫困和内乱,社会主义价值的破碎化。在社会主义价值跌落的同时,受苏联模式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化的理解导致的科学主义思维方式的影响,在大多数人心目中,社会主义又被制度化,而忽略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维度。“什么叫做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最基本的就是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取消了生产资料的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归国家所有了,就是农业、手工业集体化了。” 无论是苏联模式忽略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价值目标,把社会主义价值抽象化,进而把社会主义实证化、制度化,还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前一段时期内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由于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某些不恰当的理解以及由于对目的与手段、价值理想与实现途径之间的关系的不恰当把握导致社会主义价值的跌落,其共同的问题是没有能够正确把握好社会主义价值,没有形成合理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没有看清楚社会主义价值和价值观对社会主义的意义,从而不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正是这种不清楚导致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严重失误以至带来严重后果。邓小平曾经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政治家的敏锐和智慧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一点:“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在改革开放以来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邓小平总结历史的经验,反复追问“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首先说明什么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等等。最后他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这一论断中,邓小平将共同富裕看做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将社会主义价值旗帜鲜明地引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判断标准之中,将价值目标置于首位来界定社会主义,在理解社会主义的思路上恢复了马克思的传统,既矫正了对社会主义实证化、制度化的理解,又克服了在社会主义价值问题上的主观随意性。他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这一朴实的表达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价值理想与许多人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方位的特点。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开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对社会主义价值与社会主义本质之间关系进一步自觉。先后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社会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等一系列重要论断。同时,我们党对社会主义价值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不仅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公平和正义、社会和谐、以人为本等一系列重要概念,而且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意识

制度规定,相反它是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是在制度与价值的辩证关系中来说明社会主义。事实上,离开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体系是软弱无力的,离开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制度是没有灵魂和活力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其自身的具体性,也即现实性、民族性、时代性来表征社会主义的具体性。内在于历史的价值体系不是一种抽象的、普适的空洞概念和主观设置,而是基于具体的客观现实的一种批判和超越,有着具体的、现实的内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现实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这里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这一理想反映了当下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围绕这个主题而展开的,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服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民族的。不仅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而且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源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符合民族心理、反映民族特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时代的,不仅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同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而且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根植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体现时代发展潮流,反映人类进步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性、民族性和时代性不仅与伦理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价值的抽象化、浪漫化相对立,而且在精神层面上规定了社会主义本身的现实性、民族性和时代性。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总结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历史,基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从特定视角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难题的时代回答。它既破除了社会主义实证化的思维方式,彰显了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维度,又摒弃了社会主义伦理化的思维方式,在历史与价值、价值与制度的辩证关系中把握社会主义价值和社会主义,从而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推进到新的时代水平。我们唯有从这一高度才能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