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试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分析

金丽馥  2011-08-13

论文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新的选择。面向新农村建设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选择可以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思路,结合我国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实际,开办“就地取材、就地消化”的农村社区学院。发展农村社区学院有利于满足人才的供给与需求,有利于实现教育与社会的一体化。农村社区学院的特殊性不仅体现在办学地点的选择上,还主要体现在它的教育形式、教学方式、学校管理等方面。

论文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农村社区学院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这一战略举措,决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成为“十一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国的发展和强大,离不开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其中,教育是关键。目前,我国的农村教育发展缓慢,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无法推动经济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另辟蹊径,寻找新的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能够为新农村培育与塑造建设主体的源泉。鉴于此,高等教育应积极探索面向新农村建设的办学模式,承担起作为教育龙头应该在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应尽的责任,为新农村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面对新农村建设高等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高等教育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种结合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霍尔西说:“中世纪以来高等教育的逐步世俗化,增强了大学作为技术变革因而就是社会变革的发源地的潜力,直至今日,大学正开始成为新型社会的经济基础的一部分”从新农村建设的视角来考虑,发展面向新农村的高等教育,一方面,需要高等教育根据实际需要培养相应的人才,培养能够“下得来、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对新农村的辐射力的增强,既可以解决农村人才缺乏的问题,改变我国人力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又可缓解沉重的就业压力,促进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新农村建设:高等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近代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和进步都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的《学会生存》指出:“巨大的经济运动总是伴随着教育上的扩展,今天的许多事实证明,经济发展所需求的新的就业机会的出现强烈地刺激了教育上的扩张。” 1.新农村的需求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归根结底是人的建设。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各级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是新农村建设的催化剂,他们都是新农村建设的建设者,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热情直接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而受教育程度则直接决定了工作的效率与效果。马克思说:“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所运用的是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体力是一种人体结构上的生物功能,是有限的;智力则是一种认识上的、观念上的创造力,是无限的。智力的发展,实质上是“延长了他的自然肢体”,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替代体力的作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历史使命之一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然而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在于科技。科技将成为未来农业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农业科技的水平如何,又特别依赖处于龙头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没有高等教育为新农村的生产发展服务,农业现代化是不可能实现的,新农村建设也就不可能实现生产发展的目标。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低,综合能力差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农村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低,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4.1%,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2.22%,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3.43%。农村缺人才,缺技术,这在根本上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对新型农民的塑造,对农村丰富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不能仅仅停留在农村原有的教育层面上,需要高等教育的积极加人。 2.新农村的发展促进高等教育的扩张 新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优化,形成农工贸一体化产业群,这就需要大量的农业产业工人及各级人才,促进了大量就业岗位的形成,这对目前处于扩招与低就业矛盾境地的高等教育来讲,是一个新的就业推广渠道。“农业系统最需要毕业生,具有消化吸收能力的是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站和农场、渔场、牧场”。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实:受过较多教育的农民比受过较少教育的农民对从事农业特别是非农生产活动具有更大的适应性,而且在从农业转向非农业生产过程中,受过较多教育的劳动者处于有利地位。当前,高等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人们关于高等教育的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居民希望接受更丰富、更多样的教育,他们对教育将有更新更高层次的追求,而且对教育的需求将变得更为主动和理智。这种需求必然引起高等教育规模上的扩张。同时,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他们对高等教育支付能力和高等教育投资的意向增强,这就为高等教育在农村的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新农村建设:高等教育面临新的选择 高等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有赖于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选择,尤其是受社会经济、政治、科技和民族文化的影响。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的:“我们现在所设想的这个教育机器是否真正满足了我们时代个人的与社会的需要和愿望?”因此,在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发展高等教育首先应考虑农村市场对人才结构和层次的需要,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树立为农服务的就业思想。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决定了人才的需求结构和层次。新农村的经济发展要求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延长传统农业产业链,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相互促进,形成以工业带动农业,以服务业带动工业,农工贸一体化的新农村产业群,将带动至少三成的农业人口从田间地头走进工厂车间,成为具有全新知识结构和技能的农业工人。同时,随着服务业的发展,要求超过半数的农业人口掌握一技之长,成为农村和乡镇服务业从业人员。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调整专业结构。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不仅过窄,而且重复设置,“千校一面”、“千系一面”现象严重。面向新农村的高等教育应根据新农村的实际需要开设新的专业,开设新课程,主要包括:市场农业、国际化条件下的农业生产与经营、农业科技常识、新型农产品的推广与普及、农村基层的管理以及各类实用技术,如美容美发、裁剪、烹饪、花卉栽培等技能培训。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