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个性的道德文化
戈卢别耶娃 赳夫 2009-10-17
科技革命的社会结果涉及个性与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基本方面。由此产生了涉及个性精神世界、意识和生活方式的道德问题。当前的一个现实任务就是要研究科技革命对个性道德文化形成的决定性影响及其特点。
社会主义个性道德文化的概念
道德文化是社会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在马克思主义形成之前,文化仅仅被理解为精神活动领域,它同物质领域是相对的,同实践生活是分离的。文化、素养因此只被当作“精神文化”,看作是“精神贵族”,它的所有者只能是统治阶级。人民大众对这种“精神文化”非常陌生,他们拒绝这种文化。当前在大多数非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中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即劳动与文化、劳动者与文化人被形而上学地加以分割。
社会主义社会业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要求人们进一步关注个性的道德文化问题。在现阶段,社会经济及政治发展的一切问题都与文化问题,与提高劳动者文化水平的问题密切相关。
按我们的理解,个性的道德文化不只是个性的教育和培养问题,而且还是个实践问题,即创造能从物质上和社会上保证人的全面发展、保证其道德完善和发掘其脑体力潜力的条件。只有依靠坚实的知识,依靠劳动者的高度觉悟和高度文化水准,方能实现经济和社会政治发展的更高目标。同时,创立新型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关系,最终必须是旨在保证人的和谐发展。个性的道德文化所反映的是从道德上把握社会物质、精神文化及人道主义价值所达到的具体历史水平。它取决于人的个体特征,并表现为其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实践关系。为把握个性道德文化的基本内容,要求探索个性和社会利益的辩证统一,确定个性道德需求和其道德行为的发展状况。
这里,不能不提一下道德成熟概念。个性的道德成熟问题尚未从理论上加以足够的阐述。《社会主义与个性》一书的作者认为,在发达社会主义条件下,已经形成了评介个性道德成熟的新的依据,具有道德一心理学性质的道德评介将取代“直接的”阶级性评介。这种见解尚欠准确。尽管该书作者随之又指出,这并不意味着阶级意识的丧失,而是阶级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但我认为这种提法是有疑问的。发达社会主义的道德与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是完全相适应的,它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共产主义道德,仍保持着它的阶级性。即使它是“真正人类道德”的准备(这种真正的人类道德只有社会达到了阶级对立不仅被消灭,而且为生活实践所遗忘的发展阶段才有可能实现),也仍将如此。所以,在这种条件下,阶级性条件是确定个性道德成熟度的必要出发点。
我认为,在现阶段,个性道德成熟的特性可通过澄清阶级道德与一般公共道德及道德中一般人的因素之间的辩证矛盾关系来加以把握。工人阶级是我们现阶段的中心,它代表着社会进步趋势,它的道德就是全体人民的道德。
那么现阶段社会主义个性道德文化的特点及其表现方式又是怎样的呢?
第一, 社会主义个性的道德文化是一种具有历史新意的社会现象,一也就是文化发展中的历史新事物。在历史上,道德文化概念第一次不再只是指“精神状态”、精神的发展和教育,而且还包含劳动者的社会发展水平、他们参与社会实践、参与生产改造活动的状况。因此,道德文化是在个性与社会利益间形成的新型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处于同一相互关系下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得到了辩证统一,个人不再把社会的基本利益看作是异己的、外界的力量,而是看作份内事。社会主义个性的道德文化使我们获得了一种原则上新的觉悟类型,它把劳动者钓实际任务和利益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直接联系起来。
第二, 社会主义个性道德文化的特点,表现为它同人类生活活动的基本领域(劳动)有关。满足人的劳动需要,发展人为社会谋福利的能力,是个性文化发展,包括道德文化发展的首要条件。在劳动中,个性表现出了纪律性、责任感、创造性和很高的道德素养。
第三,个性的道德文化是其世界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表现为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准备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个性的道德文化包含着一种与现实的积极关系。个性的遣德文化表现于人类的一切社会特征和关系中,表现于其行为和感情中。它是个性全面发展的基本特点。
但是,个性的道德文化仍然具有一种相对独立性。所以,怀疑“道德文化”一词的合理存在性是无根据的。道德文化概念与道德概念有着密切联系,但与道德概念不同,在作为结构成分的“道德文化”的概念中,其内容还包括在行动上表现出来的行为。
科技进步中个性道德发展的辩证法
社会主义个性的道德文化表明,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在多大程度上已被自觉看作是个性的道德需要。在科技革命条件下,人在精神方面的发展首次在历史上成为物质生产的决定性因素。那么科技革命对个性道德文化的影响何在?个性道德文化在实际道德领域,在道德实践中如何表现?这都需加以研究,并在个性的思想教育中加以考虑。
在资产阶级社会学家和伦理学家的观念中,科技革命对社会和个人道德生活的影响往往被曲解。在这方面有两种基本观点:一种观点是把科学对人的作用估计过高,过于绝对化。按照这种观点,科技革命就其本身而言,促便了不性的发挥,扩大了个性发挥的自由和作出道德抉择的可能性。这种观点认为,科学是人类驾驭自然的唯一手段,也是促使解决人类一切问题的唯一手段。另一种观点则只是消极地估价科技革命。按照这种观点,科技革命会导致社会与个性之间矛盾的加剧,使道德价值观丧失殆尽,人将在现代文化面前变得渺小,人类将经历道德贬值的过程。
关于社会主义个性道德文化塑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规律性的理解之上的。其中包括具体地、历史地、有阶级性地探讨道德现象的原则和社会决定人的行为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批驳了关于人的本质的唯心主义观点和庸俗唯物主义观点,确定了人的教育、显示其精神状态和其道德文化的现实道路。个性的道德发展同客观规律性存在着一种关联。马克思主义业已证明,个性的主要特征—其在社会中的行为,与其它人及自然的关系,其需求的性质和满足需求的方式方法—最终都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主义个性的道德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它同共产主义道德形成和巩固的基本阶段相联系。所以,把握道德也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的过程。它不仅同社会存在的变化相关,而且同个人的发展状况、生活活动的特点,同其过去所获得的经验,同作为自我教育积极主体的自主的“道德活动”相联系。
实际道德行为、道德实践可以根据个性道德发展的不同程度区分出不同类型的人的行为:受过高度道德教育的人可以不受干扰地协调其个性和社会性,并根据其所意识到的道德必要性来控制自身行为。道德理想使他能够采取积极的和富有成效的行为。人们可以从道德准则深入人心的程度上去发现道德高度发展的一般特征,这就是它已经成为个性的道德需要。但也有些人,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尚有欠缺。个性道德发展的这种情况并不是一般社会状况、职业状况或国情所导致的结果,其主要原因在于教育和具体环境。
科技进步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生活创立了一种独特的状况,人们称之为“以福利来检验”。今天,尽管有各种困难和贻误,但许多对生活来说非常重要的需求基本上得到了满足。所以,随着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形成更高层次需求、即道德需求的问题。其中关键是要塑造一种消费文化,形成有理性的需求。在发达社会主义中,列宁所揭示的“需求增长规律”获得了扩展空间。就是说,随着必要需求的不断满足,精神、社会文化、创造性方面需求的范围扩大了。在这种条件下,社会必须及时地对实际道德行为领域中的变化作出反映,即预测这种发展,促进进步趋势,抵制消极现象。 与劳动建立一种新型关系,是形成个性道德文化的首要问题,各尽所能必须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需要;利用科技革命来奠定物质技术基础的任务,要求从职业伦理学的角度去考察一系列劳动活动,尤其是物质生产领域中的活动和劳务部门的劳动。其首要原因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已成为最高的道德价值。这个概念在历史上第一次不仅获得了经济领域所含的意义,更包含着一种深刻的道德意义。劳动,过去一直是奴役人的手段,而今天它则使人成为其社会关系的真正主宰。第二个原因是,现代生产要求具备一种较高的、普遍的劳动文化。今天,已有近60%的职业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专业培训。高度的技能包括不断更新知识的必要性。因此,保持一种具体劳动形式的价值,确定对一种既定职业活动形式的要求,这也是职业伦理学所必须解释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公民一方面由宪法保证其劳动的权利,但另一方面又要承担劳动的义务,只要劳动还未成为每个人内在的道德需要,只要共产主义劳动观还未普遍生效,这种关系就仍将以这种方式构成。其次,科技革命决定了劳动需求发展程度与劳动提供的满足程度间矛盾的存在。青年首先感兴趣的是从事一种创造性的、需要智力的劳动。但是,这种可能性为技术进步的水平和性质所制约。这就导致了对劳动的不满足,其结果就是劳动力发生流动。所以,发掘各种劳动的创造性要素,避免光凭经验的劳动,培养钻研革新的兴趣,这些都是很重要的。
在个性的道德文化中,思想交流的需求与作为基本要素的开放的个性感情世界一起,都是针对需求和个性而言的。在这方面,文化就是个性氰发展、进行实在而有意义生活的要求、以及追求精神独立的表示。以职业教育、一般文化、共产主义思想和信念为一方面,以创造的独立性、目标的明确性为另一方面,双方共同决定了社会主义个性的精神潜力,科技革命不仅在生产领域不可避免地导致一般化和标准化,而且也在人类行为的某些方面促成了这种现象。它成为一种独特的心理保护,用来抵制刺激泛滥和信息过-剩。这是显示个性、精神世界和人类特性新特征的一个现实问题。科技革命的作用所引起的过程并非始终可以预见。因此,伦理学作为科学在今天不应满足于揭示行为规则,它更应该为研究这一领域中出现的现象提供方法论。
今天,已多次提到了“计算机革命”,包捂电子学对发展生产的极大可能性。但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利用计算机可能随之产生哪些道德问题。它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会使精神世界受到损害,导致思维文化崩溃,使人陷于孤立,造成对机器的依赖性。专家们已开始考察,如果一个人在儿童时代和受教育期间就使用计算机来执行某种职能,那么儿童会有把计算机当作老师的危险,还会使人产生一种计算机超过人,比人更完善的看法。因此,必须加强宣传关于人的作用的观点和认识,使人们意识到,要这样,首先要从根本上形成新的思想,产生新的认识,即机器只能起到次要的和有限的作用。
但是,个性的文化也有一种独特的道德包括理学性质,即生存于一种社会环境中的道德能力,热爱人的能力以及在较大社会整体(集体租社会)中获得其自身地位的能力。这里还包括自我评介和控制激情的能力。城市居民的大量增加,大城市中的各自独居,本身就潜伏着丧失社会联系,个性趋于孤独,人际接触变得狭窄和暗形。在这种条件下,易产生一种对他人命运漠不关心和厌倦生活的感觉。
这就明确地反映了每个人不断形成生存于一种社会环境中的能力这一任务的重要性及意义。家庭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和劳动集体对其道德自我评介观的作用将不断增大。与其它人共同生活的道德能力同所谓的“外来文化”和社交礼节文化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社会学家认为,企业内劳动者的较大流动也是企业内相互关系中文化水平的欠缺造成的。
感情也属于个性一文化。个性交往广泛,显然可以提高道德感情方面的文化水平。而嫉妒和背信弃义危及这种杀系的可能性也是众所周知的。
现实的美学认识也是道德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也给科技革命烙上了特色。十月革命第一次使劳动者能够接触道德的价值,但这并非意味着每个人都会掌握大量的文明成就。这需要通过文化革命从根本上加以促进,而科技革命增加了这种可能性。道德文化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艺术,但只有当它成为丰富内心世界的源泉,激发起促使个性道德完善的深厚感情时,方算得上是道德文化的组成部分。
某种阶段性趋势(个性道德责任心增强)同个性道悠文化是相关的。其特点是,应用科技革命的结果,不只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损及人类。技术应用的社会结果的全部特征,要求确立与整个人类有关的责任感,道德的一般人类因素就是以此为根据的。这涉及到今天活着的人为维护世界和平、保护人类免受科技进步消极影响、保护环境、解决营养和能源间题所承担的责任。科技革命对科学家的道德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主要是加强其对科研结果及其应用后果的责任性。科学家已提出这样的问题,即是否有必要制定一套关于科学的伦理学准则,科学家则有义务遵循这些准则。这是建立在滥用科学成就的经验之上的,现在存在着干预遗传机制及因滥用控制能力而损害精神一心理自主性的危险。再生人体组织的可能性一再提出了道德本质的问题.这是伦理学的任务,它必须作出基本建议,为这矛咋颧下的一洒测定的行为提供判据。
科技革命要求研究者具有一定的道德素养,尤其是集体思想和行为。过去,科学家通常是独.立土作的;而今天的研究工作只能依靠集体,一个科学家听获结果不仅为其它科学家所共有,而且还可成为其它研究机构工作的基础和根本。这里,我们已经考察了个性道德文化现状的结构要素。这些结构要素在科技革命条件下获得了特殊的性质。科技革命条件下个性道德文化的、形成是一个辩证一矛盾地把握道德价值的过程。这种过程反映在个性行为中和在社会中实际遭遇的道德中。这就可以预测,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道德生活的人道化水准将不断提高,个性与社会间的相互关系将继续发展。科技革命将使个性道德文化的若干方面保持其特征:个性与劳动的关系,道德需求和道德实践的强调。对于思想.工作来讲,必需研究和解释科技革命影响下产生的某些实际道德发展的新禅势。显然,将适用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准则加以绝对化是不许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