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关于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基础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周德胜  2011-11-03

摘要:荣辱观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为人们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判断提供了基本准则。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既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需要,又是解决大学生中存在的价值偏差的需要。高校应当从课程教育、日常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关键词: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八荣八耻”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基础,使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作为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一、荣辱观及社会主义荣辱观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通俗地说,荣辱观也就是怎样看待荣与辱,以做怎样的事为荣,以做怎样的事为耻。从其基本内涵来说,荣辱观是社会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褒贬评价的价值标准和道德标准,反映的是人们对自身或他人的社会行为产生的一种内在的思想感受、道德评价和价值衡量。古往今来,思想家们都强调荣辱观对人们的价值导向作用。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说:“假如没有这种羞恶和崇敬,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做不出伟大优美的事来。”孔子说:“知耻近乎勇。”喻荣晓辱、尊荣斥辱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是人们评价、判别并从而鼓励或约束自身或他人行为的重要道德标杆。

荣辱观属于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马克思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荣辱观来源于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经济关系,是不同社会集团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在道德上的反映。因此,每个社会集团都有自己的荣辱观。荣辱观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的特征。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广大人民在根本利益上获得了一致性,因此,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根本区别于剥削阶级社会的荣辱观,反映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对荣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荣辱观又具有继承性,我国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比如:乐善好施、团结互助、明礼诚信等等。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关于“荣誉”与“耻辱”问题的道德评价体系和道德评价标准就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胡锦涛同志于2006年3月4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四次会议期间的一次讲话中,对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了集中概括。他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革命道德同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道德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提炼和概括出八个方面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为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判断提供了基本准则。社会主义荣辱观从正反两方面提出要求,其中的“八荣”,是从肯定的方面对社会主义道德基本规范的精辟概括;其中的“八耻”,是从否定的方面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深刻阐释,它切中时弊,揭露了种种社会丑恶现象。“荣”是积极奋进的追求目标,“耻”是防微杜渐的警钟。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对调节和改善社会风气和人际关系,对维护道德秩序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从理论上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它解决的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八荣八耻”以基本行为规范的方式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他三个方面的内容并使之具体化,从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到实处有了依托,人们践行有了遵循。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需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需要倡导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也需要确立起人人皆知、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基础地位,认识到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他三方面教育的促进作用。

其次,从现实来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解决大学生中存在的价值偏差和行为失范等问题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中的优秀群体,思想特别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特别强,各种各样的思想潮流和价值观念都容易在大学校园找到市场,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当代大学生多为“80后”和“90后”,他们个性鲜明、视野开阔、思想敏锐,但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和成熟的心理品质。正是基于这种成长期的心理特点,使得大学生对社会上流行的某些不健康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缺乏独立的判断,容易效仿,造成价值偏差与行为失范。近些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扩大而出现的金钱至上、享乐至上、物质利益至上等消极的荣辱观念在一些大学生中滋生蔓延,冲击着健康积极的荣辱观。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荣辱观主流是健康、积极的,是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相适应、相符合的。但是,毋庸讳言,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确实存在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把腐朽当神奇、把庸俗当崇高、把谬误当真理的现象。从媒体对有关大学生价值观的报道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群体中荣辱观存在的一些问题。据《信息时报》报道:2010年4月12日,由广州市妇联主办的首届女大学生论坛发布了《广州女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红皮书》。调查结果显示,占59.2%的女大学生愿意嫁给富二代,理由是可以少奋斗很多年。《瞭望东方周刊》于2010年8月6日发布的女大学生性、婚恋、择业观调查称:“对于女大学生被‘包养’,52.7%的已就业女生表示理解,而在未就业女生中则有62%表示理解,比已就业女生高出近10%。”这些调查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对“劳动创造财富、知识改变命运”的价值观不以为然。“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等是大学生应该奉行的荣辱观,对那些迷恋金钱、贪图享乐的生活方式应该鄙视和抵制。对于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以追求金钱和享乐为荣,淡漠自我创造、艰苦奋斗的倾向,高校必须充分关注。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务必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要切实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形成明辨荣辱、是非、美丑的正确价值判断,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三、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主要途径

必须看到,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褒荣贬辱的新的社会风尚,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对于大学生而言,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既离不开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也离不开学校育人环境的熏陶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培育。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把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一项长期任务纳入到思想道德教育的全过程、纳入到学生素质教育和学生管理的全过程。具体来说,应注重以下几个主要途径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首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重视其他课程的参与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础地位,使大学生明白并自觉奉行这一社会主义价值准则和道德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必修课中,教学设计都应该明确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结合大学生成长的特点和思想实际,联系社会热点话题,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金钱、婚恋、义利、诚信、法纪等,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努力创新思路,避免简单的灌输说教,注重采用参与式、启发式、研究式教学,突出实践性教学的作用,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在“教”与“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实际效果。使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真正受到感染和启发,触动其内在的思想情感,让“八荣八耻”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准则。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任务,也是高校全体教师的职责。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除了思想政治课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荣辱观的教育,其他课程,包括专业课程、实习课程都应该渗透荣辱观教育,激发大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丑恶。事实上,那种只管教书、不问育人的教育,是培养不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的。

其次,与大学生日常管理相结合。

大学生的荣辱观,是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加强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应当把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纳入到学生的日常管理之中,把对大学生的基础道德和文明修养教育与他们日常的行为养成、管理结合起来,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积极参与。高校从事学生管理的部门和教师,特别是辅导员,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把其日常表现与评先评优、提干入党挂钩,促使大学生在提高自身素质中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者、推动者,也使大学校园里每个行为习惯都受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调节和控制、激励和约束。

最后,通过校园文化熏陶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

大学生荣辱观的养成,是与其学习和生活的校园文化环境息息相关的。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其对人的培育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是促使大学生确立正确价值观的丰厚土壤。富有科学精神和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注重优秀校园文化的建设。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突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崇尚科学、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团结友爱、遵纪守法、明礼诚信等价值观念,营造尊荣戒辱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要广泛开展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广播、校报、校园网、宣传橱窗等各种传播媒介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促进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形成知荣辱、明是非、辨美丑、爱祖国、爱劳动、懂礼貌、守诚信、尚节俭、守法纪、乐奉献的校园风尚。适应互联网的发展,高校还要通过校内相关部门统一协调、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加强对贴吧、论坛、聊天室等网络媒介的管理,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内容,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促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开展。

[1]柏拉图.会饮篇.

[2]礼记·中庸.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32.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