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新课程下中学化学研究式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庞子权 2012-07-26
在传统教学中,一贯是“师传生受”、“满堂灌”,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一节课完全由老师滔滔不绝地从头讲到尾,讲得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余地,也没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本来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判断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人,却被动地成了被“填”的“鸭子”,由此助长了学生的依赖心理和从众心理,严重地制约了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课堂教学过程的管理与呈现,强调化学教学不仅应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积极探索和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而且应该加大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力度,转变教育教学方式,真正把传授化学知识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推进化学课程改革又好又快地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教师要积极实践,有效探索化学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一、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探究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激趣,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应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感知器官,激起学生高度的学习兴趣,连续不断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真正主动地“跳一跳,摘到桃”。这才是真正的现代教学观,更加符合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探究能力,促使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学中要善于问,要会问,更要指导学生多问善问。要问得恰当,问在知识关键处;还应掌握坡度,问在难易适中处:更应选准时机,问在教学当问处。要让学生感到时时有问题可想,促使联想,对比思考,设想种种解决方案,从而使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学生的大脑中展开,促使其形成开放式的探索性思维,激发探究能力。除巧设疑问外,教师还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评价,并给予不同水平的学生以表现的机会,以激其情、奋其志,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及探究能力都能不断提高。
二、优化化学教学过程,挖掘学生化学学习的潜力
挖掘学生的化学学习潜力是实践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因此,化学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又要重视教师化学教学过程的优化,因为一个优化的教学过程将是学生化学思维的助推器。就化学教学而言,我们知道大部分学生对化学实验情有独钟,教师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必定会迎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从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应该说,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重要手段,也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通过化学实验教学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我们就要探寻使用这样方法的最佳选择。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可以说实验设计是学生综合能力和科学素质的重要体现,是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学习过程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教学酸的通性时提出问题:向盐酸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是溶液中的哪种粒子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呢?学生合作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利用提供的实验药品、仪器进行验证。在深入思考及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除了真正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外,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诚然,实验设计是一种要求较高的实验活动,它通常包括以下几个过程:提出实验课题,设计实验方案,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实验操作,对实验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在这几个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对过程的指导,也要重视对结果的评价。特别是对学生设计的方案不管成功与否,我们教师都要作出评价,对成功者给予表扬鼓励,肯定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和独创性;对未设计成功者,也要肯定他们设计的积极性。 三、巩固总结,使学生真正具有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一轮化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要在化学教学中落实这一教学目标,应要避免单纯传授化学知识而忽视思想教育的倾向。审视传统的化学教学,我们教师一般都比较重视学科知识点的讲解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科学素养的培养。我们认为,化学教学中,只有化学学科知识而没有形成科学素养,那么知识只能成为僵硬的、不能应用的死知识,能力的形成根本就无从谈起。课堂教学中常常会有一些与本节知识有关的知识,即本节知识的生长点,但这些知识又不属于本节必须掌握的内容。为不冲淡本节课的主题,使知识紧凑,可指导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进行阅读、分析,以成为本节课的延续和深化。如NH3的喷泉实验,这是教材中指定的实验内容,教师可以对氨的喷泉现象进行迁移,提出如何设计CO2的喷泉实验。在学生设计过程中教师只要做好引导、点拨,让学生明白HCl和NH3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气体,是极易溶于水的,而CO2是一种不易溶于水的气体,是否能找到一种类似于水的液体能溶解CO2,使CO2对环境的压强越变越小,即CO2越来越少?学生们经教师一点拨,就马上想到了碱(NaOH),然后参照NH3溶于水的装置搭建CO2喷泉实验装置,最后,用事实来证明一切。这样做学生会逐渐养成不断探究化学奥秘的习惯。另外,要指导学生整理、小结,归纳各知识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分析知识点与考点的关系,研究学习方法,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思维方法、思维品质进行评价和整理,从而使知识达到高层的迁移。探究习惯一旦养成,思维品质也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优化,探究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现代教育不但强调人的个性发展和人的主体性,而且更强调人的群体性和合作意识的培养。这一点关系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相协调、相适应从而学会生存的重要问题。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是形成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科学探究作为新课程大力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与活动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学习和工作能力。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一定的探究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做出猜想与假设,并通过实验以及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科学探究、学会科学探究,在探索的锻炼中,逐步形成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理解立足于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逐步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通过探究性学习,能使学生的化学学习从单纯的接受模式或练习模式中解脱出来,从脱离实际背景和重复演练中解脱出来,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从而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有利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