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新课改中学生化学学习障碍及其矫正

车 琳  2008-11-20

摘要:化学难学,原因诸多:这里既有知识属性、结构、和用语表述的繁杂、混乱,给学生的认识造成不连续的跨越障碍和记忆障碍;又有知识的衔接和教材的逻辑序列与考试要求之间造成的断层障碍和超负荷现象,以及教师人为性因素与学生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影响,研究这些变量因素,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化学学习障碍因素 矫正策略

新课程改革使化学教学更加切合生产、生活实际,给教师教材的选取扩大了空间和自由度,尤其注重了实践性和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对于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出现了一些异常现象,尤其学生在化学学科的学习中出现了一些方方面面的呼声,根据调查统计,化学学科成了最难学的排头课程,叫人不觉深思和惊讶!究其原因,在这里既有客观性因素,又有人为性主观因素,尤其是主客观差异的拉大,成为主要的制约因素,为此,本文对化学学习的障碍与矫正策略进行探究,寻找那些可变量因素,以及研究这些可变量,降低难度,减少人为性因素,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益。

1 化学知识属性、结构的混乱对学生的认识、记忆造成自相的干扰,成为学习困难的客观因素。

化学研究大千世界的一切物质,形形色色,纷繁多变。物质间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而且变化规律具有复杂性,以致造成人们认识的不连续性,离开实践和实验便使人茫然无从,而且很易造成心理误区,使初学者往往带有神秘色彩!离开实验会使学生望而却步,甚至产生许多混乱,知识间不连续、结构松散,会产生许多认识障碍,探讨这些障碍,有助于推动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1.1 化学用语、概念、理论杂乱,造成认识混乱障碍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头脑中的认识混乱,会造成难于编码,难于贮存,难于建构思维中的知识模块(学生内化的、融合心理特点的思维模块),并难于获取新信息。加之,由于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存在与影响,以及所产生的思维定势,使学生难于继续学习。现在有不少学生在高一、甚至在初三就把化学学习放弃,就其原因,给学生造成认识混乱也是原因之一,因此,如何把复杂混乱的知识变得有序,进入学生的认识程序,这是化学教学中亟待研究的问题。

化学作为一门探究自然的神奇科学,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工具、和反映物质属性的抽象概念与自身的特殊理论体系,且三者有机相连,概念的揭示和理论规律的描述,往往都是用化学用语表述的,化学用语不仅揭示概念的内涵,而且有些直接揭示的是规律和理论体系,因此,教学中一定要抓住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知识结构和认识序列,才能诱导学生深入探究,才能转化为学生思维中的知识序列,才能贮存和内化。

随着教学的深入,一个章节、一个单元,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进行系统化整理,编制知识网络,相似的类比、区别比较,要明确相似规律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规律,而且差异性的连续独立才使自然界存在普遍的性质递变规律,因此无差异性也就无所谓递变性存在,既相似又递变,这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如量变引起质变就是典型的事例。化学中充满着许多典型的哲学思想和哲学事例,及辨证的观点,如许多的概念和规律往往不能以偏概全;甚至一种理论,只能解释一种现象,而且不能走极端,绝对化,绝对化往往要犯科学性错误。这些思想都要在教学中渗透。事物间的联系、元素间的联系,是自然演绎的必然结果,也是自然界和谐运转的规律,教师要站在规律和联系的高度来认识事物和组织教学,即生活、自然、生产融为一体,才能使教学生辉,才能使学生所学知识活化和有序,才能有利于转化为学生自己所拥有的知识。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理解和记忆相互依存;理解了的内容学生容易记忆,学生记住的内容才能谈地上思维的加工,进而去理解;可以说没有记忆就没有理解,反过来理解了的内容能促使学生持久记忆,因为理解往往能揭示知识的本质联系,要比死记硬背的效果好得多,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学而思,思则疑,疑然后能悟。理解了再背就意味着增加了信息冗长量,就能触类旁通,历久不忘。如对元素概念的理解,一定要注意质子数相同的所有原子的集合体,这个集体的名称才叫元素,而不要靠死记硬背。

另外,研究影响学生记忆的非智力因素也非常的重要,如兴趣、信念、有意注意、身心健康、学习方式、生活习惯、记忆的技巧与方法(如适当休息)、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即是否经常善于对比联想)等对记忆都有显著影响。因此,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显得非常必要。

(1)及时复习与总结。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关于遗忘的曲线规律:即遗忘先快后慢。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及时复习,及时总结。将复杂、零乱的知识梳理形成网络模块;并经常善于展开点、面、体的联想,系统化整理,才能强化记忆,化学尤其如此。

(2)浓缩与摘要记忆。在知识总量成倍增加的情况下,删繁就简,沙里淘金,提纲挈领,“浓缩知识”就显得很必要,这也是排除干扰,提高记忆效果,防止遗忘的一个重要条件和以遗忘作斗争的有效策略。如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可以概括为:检、装、夹、点、收、移、熄。

(3)语言用韵,利于记忆。韵律化、歌谣化的材料,富于魅力,感染力,易上口,易记诵,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心理学角度看,凡用韵之处,编成歌谣可增加信息冗长量,利于记忆,如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许多老师都是用口诀来概括记忆的,取得了很好的记忆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经常向学生介绍这些科学的记忆方法和记忆策略。

1.2 宏观与微观的交互造成的抽象障碍

化学通常游离于宏观和微观双层面的研究,通常的宏观现象微观解释,微观的事例;又借助于宏观描述,从而造成抽象障碍。使学生感觉化学学科神秘莫测,不可捉摸,原因是给部分同学造成了认识梯度,因为宏观和微观之间需架设丰富的想象!才能得以联系;而丰富的想象,根基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充分联系生活事例,形象比喻,深入浅出,并激活基础知识;同时借助多媒体,现代技术,模拟变化规律,将微观领域放大,转化为可视的宏观描摹,并配以生动的语言描述,才能降低抽象度,如分子运动,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布朗运动、丁达尔现象,晶体结构,电子云等可以用计算机描摹,都可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 教材的衔接和逻辑序列的断层及教师人为性因素的影响,是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观因素

2。1 教材编写体系不当形成的障碍

由于我国的课程设置倡导多元化,全国统编教材和地方教材及校本教材、乡土教材的共同开发,尤其九年义务教育更注重地方文化资源、地方文化特色,这样不同的地区,对同一知识点的要求可能不一,但高中教育更多的省市又使用的是全国的统编教材,而且都在新课改的实验中,这样,致使知识点的衔接和师生的不适应出现了一定的障碍。

(1)不同年级内容衔接的断层障碍

初中化学教材由于考虑到降低难度要求,适合初中学生学习的特点,如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北京教材),初中版教材的安排增加了元素化合物知识,但降低了一些理论要求,如只提电离名词,但不讲概念和定义;以此同时也没有讲电解质的概念,但到高一又使用的是全国的统编教材,却一下子要讲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使学生措手不及,感觉难于接受,就其原因,就是电离和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概念间的跨度太大,形成了认识的断层障碍。如教师不了解这一点,将会使学生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困难。为此,研究初高中内容及各年级的教材内容的衔接,显得十分必要。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研究地方教材和全国统编教材之间衔接,才能保证教学的畅通无阻。

(2)教材编写和考试错位给学生学习产生一定难度

现行化学教材的编写多用叙事性和探究性相结合的特点,由于学科的特色,及考虑知识间的逻辑序列和简洁明快的特点,除化学计算内容之外,其它内容均没有例题,也没有解题方法、和分析、探究化学事例的思路指导与研究方法的介绍等内容,致使学习教材内容和考试要求之间存在较大的跨越障碍。学生通常感觉翻开教材什么都会,容易理解,也容易记忆,但是一看见考试题却茫然无措,甚至觉得和教材完全脱离,使学生渐感化学随着年级的升高越来越难学,甚至不知怎么学!怎样学才能适应考试,尤其和高考要求合拍,这就要求教师在每节课中都要插入一定的习题,和介绍一些探究问题的典型方法与思路,才能弥补教材不足。

(3) 教材的逻辑序列和教师处理教材不当造成的“过度现象”

新教材在使用的过程中,部分内容总给人有逻辑衔接不紧的别扭之感!和造成突然的超负荷、超难度、超跨度(超内容、超认识水平)的“过度现象”。如高一学生,第一章就要讲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可初中学生储备的化学反应十分有限,实践表明,学生要对氧化还原反应类型、和离子反应规律熟悉,教师势必要列举大量的反应事例(甚至学生很生疏的事例),旁征博引,学生才能熟悉和理解。这样,大量新反应式的出现,立刻给学生心理造成过度压力和产生畏难情绪。因为过多的化学反应式使学生应接不暇,而且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又是历年高考考点内容,有些老师会让学生做大幅度练习,甚至一些非常复杂的离子反应都会出现,如与量有关的离子反应:“Ca(HCO3)2和NaOH的反应、FeBr2和Cl2的反应、FeCl3和H2S的反应”等,量不同离子反应方程式也不同,这些的确有难度的离子方程式也搬到了高一学生的面前,使学生感觉没法捉摸、和突然超负荷的压力。紧接着到了“物质的量”的学习,一会儿游离于微观粒子,一会儿游离于宏观物质,又有许多“量”的自相干扰,使学生感觉难于理解也难于计算。很快又到了物质结构的学习,又涉及到了质量数、绝对质量、同位素原子量、元素原子量、元素的近似原子量,教师为了让学生区别、理解,又要补充“丰度”的概念,只好将教材删去的内容又得补充回来。再如化学键的学习,教材只是很浅显的讲述了离子键、共价键的定义和形成过程,没有讲“键参数”,可是到高二学习氮族元素,讨论氨气的性质,又要讲极性分子,突然的跨度和障碍,又得停下来,专门安排讲授一节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内容,使学生无所适从。同时为了应付各种考试,教师迫于无赖,还得增加一些练习题,一时会使学生感觉困难重重。所以应激起我们化学教师认真的思索和研究,尤其要把握好“度”,深和广的界限,切忌超前现象、贪多现象,才能消除过度现象。新教材、新课改显著的变化与特点就是给教学给予了一定的弹性,就是让教师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和传统的教学思路及方式的显著不同之处。因此,教师要充分研究教材,只有将教材的逻辑序列、认识序列、情感序列、和学生认识水平高度结合起来,不要操之过急,更不要有一步到位的思想,并着重于全体学生的全部发展和全面发展,就不致造成“过度现象”。

2.2 教师的急功近利心态作祟和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为了适应考试,和追求分数竞赛,有些教师有意给学生加大练习量,并刻意在试题内容上、甚至文字上做文章,给学生有意增加难度,并进行大量的机械性充分训练,久而久之,会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因为本来应有的学科魅力,全然被超负荷量的习题代替,使学生产生了厌倦的情感,还会丧失学习的意志,甚至有些产生了抵触情绪,养成了不好的学习习惯。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在三维度的融合体上狠下功夫,通过课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持续发展;切忌只注重书本知识,脱离学生经验和实际,只顾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此,教师绝不能自身设置障碍,特别要很好地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就业生存的竞争,教师和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吃苦精神却变差,尤其是惰性和依赖性增强。而化学学习正是需要勤于探究、勤于实验、勤奋记忆并勤于系统化总结而获取知识的课程,也难怪这几年学生感觉化学是最难学的课程。鉴于此,教师一定要研究这些可以改变的因素,降低难度,减少人为性因素,尤其要特别注意和研究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后进生,要切实加强学生学习目标教育,以充分认识学生的可塑性和挖掘潜在力,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益,使学生把这门21世纪很有发展前景的学科学好。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