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浅谈化学新课程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叶鹏  2008-11-20

摘要:2004年9月,全国首批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试验的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开始对高一新生实施新课改。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改变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旨在阐述自主学习的内涵、特征及讨论如何在新课程化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自主学习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学习社会化的到来,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自主的学习者,使他们能够不断更新自我、超越自我、应对挑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则是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促进自主学习的教学实践,便成为本次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学生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重点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一、 自主学习的内涵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则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自主学习又称自我调节学习,一般是指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自主学习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主学习虽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但一般来讲,它应当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含义;第一,自主学习是由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通俗地讲,就是学习者安排和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如制订学习目标的能力、针对不同学习任务选择不同学习方法和学习活动的能力,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的能力,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估的能力等。第二,自主学习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使用的学习材料的控制权。通俗地讲,就是学习者在以上这些方面进行自由选择的程度。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就是教育机制(教育行政部门、教学大纲、学校、教师、教科书)给予学习者的自主程度,或者是对学习者自由选择的宽容度。第三,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即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当然,这种学习模式有两个必然前提,即学习者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教育机制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1]

二、 自主学习的特征

第一,自主性。自主学习之所以提出,是因为他主学习的“他主”特征给学习活动造成了极大的障碍。也可以说,自主学习就是针对他主学习的他主特征而提出来的。因此自主性成为自主学习最基本的特征,其他特征都是由此衍生出来的。如果没有自主性,即使所谓的“自主学习”有其他特征,也不能称之为自主学习。

第二,有效性。自主学习的目的就是要使其学习结果最优化,所以,从一开始,自主学习就要求尽量协调好自己学习系统中的各种因素,以使它们发挥出最佳效果。甚至有人说:自主学习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采取各种调控措施使自己的学习达到最优化的过程。[2] 可见有效性对于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第三,相对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自主学习基本上是一个程度问题。为了更有利于对学生的学习有针对性地施加影响,在教育活动中,我们不能简单地区分哪些学生的学习是自主学习,哪些学生的学习不是自主学习;而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分析其在哪些方面是自主的,在哪些方面是不自主的。[3]

三、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自主学习

(一)从学生自身来说,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首先培养充分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学生走向成功的重要精神动力。善于利用化学界的名人事迹,引导学生树立学好化学的自信心。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科学面前师生平等,给学生自由的环境,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创造的自信心。善于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坚信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其次培养创造的意志力。创造过程是一种探索过程,成功与失败共存于整个过程中。那种自觉的、顽强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百折不挠的、敢想敢干的精神,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化学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化学领域中诸如科学家献身科学的感人事迹,激励学生增强创造意志。同时,化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组建化学兴趣小组,让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等课外活动,鼓励他们勇于实践,在实践中增强自己的创造意志力,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从老师自身而言,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创设悬念,激发探究兴趣。

在日常的化学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要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激发学习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恰当的提问。“疑”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内驱力,它是引导思维、启迪智慧的重要心理因素。它会打破学生心理上的平衡,引起学生动机、注意力和情感态度的及时变更,并重新组成认知行为的心理动力系统,保证认知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话虽如此,我们的问题却应该问得有水平,有深度才行,不然的话,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首先,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虽然说不应该问过于弱智和白痴的问题,但也不能提问那种只有尖子生才能回答的问题,那样会严重地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再次,我们的问题要问得比较地有启发性,使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成为一个满足好奇心和兴趣需要、适应求知欲望的过程。化学科学中的许多规律的认识过程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甚至由错误到科学,教师不应是简简单单的传授,可以引导学生再来一次“创造”,让学生有成就感,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寻幽探微,穷根究底,最终才能有所发现与创造。例如学习甲烷的分子结构时,让学生正确地去理解甲烷空间结构的意义,又要让学生通过性质的学习认识到它为什么不能是平面型,激发学生更加强烈的求知欲----甲烷的分子结构到底是怎样的?通过不断的这样能更好的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2、加强实验和观察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途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化学实验则是化学学科的灵魂,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获取直观信息、认识化学世界的窗口,而且是帮助学生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因此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扎实的化学基本实验技能是学生创造思维、创造实践的根基,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途径。在这方面以下几点应特别注意:

①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端正观察态度,教给学生观察方法。教师应根据所观察事物的特点,指导学生从大到小、由远及近、由点到面、由短期到长期、由宏观到微观,使学生学会全面、系统地观察,训练出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如在“钠与水反应的实验 ”时,就应该引导学生不应停留在金属钠在水面上四处游动这一“好玩”的实验现象,而要引导学生观察到钠浮在水面上、反应放出气体、液体颜色变化、滋滋的声音等等实验现象。只有现象观察全面了,才有可能结合其他知识彻底搞清“钠与水反应”的实质。

②要精心设计探究性实验,甚至可以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探索性实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如在2006年肇庆市高一化学示范课中,我在“氯气和氯水的漂白性探究实验”的设计中,让学生先在氯气和氯水中分别加入干燥的有色布条和湿润的布条,观察实验现象,同时引导学生判断氯气和氯水的漂白性的本质,提出问题----为什么氯气不能使干燥的布条褪色,而氯水可以呢?为什么氯气和氯水都能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呢?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甚至还可以对课本上的实验方法加以改进,这样学生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经过探索获取了知识,还获取了方法。

3、开放课堂,营造自主学习环境

在课堂上,我们还可以设计各种的开放性习题。所谓的开放性习题是指题目的设计是开放的,答案是灵活多样的,只要学生所给出的答案是合理的,都是正确的。开放性习题的出现是对传统封闭性习题的挑战,这类习题旨在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同能力的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范围、不同的层次去分析、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学生答题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过程。利用开放性实验习题,给学生提供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乐趣,领悟知识,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由于时间和教学资源的制约,我们可以将此类学习更多的运用于研究性学习之中。

总之,自主学习基于“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的课改理念,展现了广阔的教学前景。学习是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自主的学习者,是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建构。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得以发挥,个性得到发展,最后为国家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J].教育研究,2004,(11):27

[2] 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角的原理和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3] 郑金洲:《课改新课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6页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