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生物学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冒秋华 2012-08-19
生物学是中学教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面对当前教育机制改革中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趋势,加之目前生物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中学生物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即通过教师的合理指导,让学生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学习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境能点燃学生学习的火花,从而使他们自愿地去研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因此要提高实践性教学工作,有必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如在学习微生物的时候,上课前一周我要求学生把食品放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并想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初一《生物》(上)绪论课可先让学生参观生物标本室,面对形形色色的动植物标本,他们会产生许多疑问,从而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观察实例,由果追因
理论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是间接经验,而观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观察可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如学习环节动物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采集蚯蚓,除对采集到的蚯蚓进行外部形态的观察外,还要更进一步指导学生进行分组观察实验。
可制作一个实验盒,里面放三层不同的土壤——沙土、贫瘠土壤、含腐殖质丰富的土壤。先观察在相同的温、湿度条件下蚯蚓生活在哪层土壤中,然后有意识地将其放入沙土中,再过十分钟观看蚯蚓生活在哪层土壤中。由实验可得出结论,蚯蚓一般生活在含腐殖质丰富的土壤中。这时教师进一步提出:蚯蚓为什么生活在这样的土壤中?由果追因,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然后在课堂上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分析思考观察到的内容,从而概括出本质问题,使其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由点到面,深入实践
学生掌握了有关知识后,由理论可进一步指导实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是组织学生参观。如学完鸟类后我们组织学生参观了养鸡厂,在观察时要求学生将个体和群体相结合,将动物行为和科学养殖相结合,从而使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形成全面深刻的科学体系。
第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生可通过课外活动扩大知识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中我们先后组织学生采集了许多动植物标本,提高了学生制作标本的技能,也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第三是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学习了顶端优势的原理后,在老师的精心安排下带领学生参加了果树修剪工作,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了理论知识。
在观察实践的过程中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感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得到了应用,从而使他们兴趣盎然地去探索生物的奥秘。